好玩的街頭打彩:非遺傳承人手工製作彩糖,顧客打彩贏彩糖博彩頭

2020-12-14 清水雷鳴

安康石泉街頭,65歲的胡丕獻擺了個彩糖攤,彩糖是自己手工製作的,銷售的方式也與眾不同,顧客不是直接用錢買彩糖,而是通過打彩這樣的遊戲獲得彩糖。打彩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俗活動,如今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胡丕獻將剛剛製作的金龍彩糖從木模具裡取出。胡丕獻的彩糖製作手藝是祖傳的,傳到他手裡已經是第五代了。

熬糖。白糖裡加點食用色素,用小鍋熬成糖稀。胡丕獻的兒子也會製作彩糖,胡丕獻說:「打彩是石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特有的一種糖工藝製作及特殊銷售模式,也是石泉縣逢年過節時必不可少的一種民俗活動,我們得把這項古老的製糖技藝和民俗活動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原來我們石泉有八九家做彩糖,現在只有我家和孩子的舅舅家在做。」

將糖稀倒入模具。溫度影響彩糖製作,天熱時,糖稀倒入模具後不易成型,做彩糖的成功率就很低。

這些彩糖模具木作精細,也是一代代傳下來的。

金龍、鯉魚、財神、老虎、酒壺等一個個彩糖從模具裡取出。

胡丕獻和兒子一起將各種彩糖放在一個貨櫃裡,準備出攤。

打彩車裡裝著金龍、鯉魚、財神、老虎、酒壺等大彩糖和紅棗、金瓜、辣子等小彩糖。打彩車的上方,一端是彈射鋼針的機關,另一端是轉盤,轉盤轉動後,顧客扣動機關彈射鋼針,鋼針打中啥糖就得啥糖。這位女士打中金龍,胡丕獻便取出金龍遞給她,恭喜她中彩。

石泉街頭打彩遊戲,參與者須先購買遊戲機會,一次1元,得到的獎品為彩糖,種類由標針打中轉動的圓形轉盤內標示的物品為準,轉盤被均勻劃分為72格,每一格都寫著彩糖的種類,其中紅色區域是金龍、鯉魚、酒壺、財神等大彩糖,打中紅色區域就是中彩。

夜晚,胡丕獻在石泉漢江古城的老街上擺攤,打彩遊戲原來是石泉春節期間的一種民俗遊戲活動,孩子們盼的是贏得大花糖,大人則圖的是博個好彩頭。如今打彩已成了展示古老製糖技藝和民俗活動的一個旅遊項目。

相關焦點

  • 幼兒園小班藝術:彩糖王國
    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繪畫、製作不同顏色的糖果。 活動準備 彩糖國王頭飾、各種糖果、用白紙剪的糖果袋、糖果罐、皺紙紙片、顏料、水粉筆、鉛筆。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師(頭戴彩糖國王頭飾):「你們好,我是來自彩糖國的彩糖女王,歡迎你們來到我的國家,一起認識下我的子民吧!」 二、活動過程。 1、認識糖果。
  • 童話故事裡的彩色雲朵,香甜的彩糖雲朵餅乾,小朋友的最愛
    而生活也如彩糖一般,每一個經歷都擁有不一樣的顏色,也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會經歷到的顏色是什麼。孩子是一個既喜歡零食又喜歡色彩的群體,而在家裡製作一份這樣既擁有雲朵可愛造型又擁有彩色的餅乾,其實很簡單,同時也能獲得孩子們的喜愛,滿足孩子們對童話故事的憧憬。
  • 國外的私房蛋糕都用彩糖裝飾蛋糕美爆了
    每個女孩兒的童年,心裡都有一個公主夢,即使年過半百看到彩色、閃閃惹人愛的裝飾還是愛不釋手,鵝黃、淺藍、嬌粉…少女的顏色蛋糕打底,圍邊是各色不同形狀彩糖,或許女人對於鑽石的喜愛源於這些五彩繽紛的彩糖,看到彩糖圍邊的蛋糕,加一個萌萌的氣球,喚醒了小時候甜蜜的夢…2滴答圍邊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書寫打鐵「秘籍」
    但隨著機器化生產的步伐,昔日的繁華和大浪淘沙過後,保留下來的卻是真正的傳統古法手工匠人。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每一次古法手工的鍛造,都是向百年匠心的致敬;每一次精益求精的堅持,都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孫廷保說父親曾經教育他,「今年做好活,明年主戶多」。幹活就要仔仔細細,每口鍋最少要錘打36000次,有的甚至要更多,只有精益求精才對得起自己更對得起顧客。  「為了把鍋打好,我還是按照老傳統打法,主要就是『鏡面』,只有多打上幾遍,才能保證把鍋打好。」
  • 秦淮燈彩藝人列為200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候選人
    據悉,「中國非遺年度人物」遴選自2017年至今已連續舉辦四年,旨在盤點過去一年中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標誌性人物,遴選在非遺領域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堅持保護、繼承、弘揚、振興,並有效保護非遺、確保非遺生命力,以及在疫情防控期間,結合自身工作,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或在復工復產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代表性傳承人。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孫廷保書寫打鐵「秘籍」
    但隨著機器化生產的步伐,昔日的繁華和大浪淘沙過後,保留下來的卻是真正的傳統古法手工匠人。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
  • 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地點:佛山 故事: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歷經過700年風雨興衰後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遺」。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
  • 溯遼海文脈,為女性非遺傳承人賦能
    從排船技藝也能看到非物質文化遺傳以人為載體的特點,整套排船不僅工藝複雜,製作的工作強度也很大,包括了安放龍骨、組裝骨架、上船殼外板、安樓子、捻船五大部分,需要歷經53道工序,超過800個工時才能完成。作為傳統手工技藝,很多工序現代設備無法完成,完全依靠排船師傅的經驗。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銀飾「非遺」傳承人高聰文:「定製+直播」讓技藝傳承走得更遠
    高聰文製作銀飾將月銷售額由1萬元增加到300萬元,郴州市銀飾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高聰文花了11年。回顧一路的艱辛與酸楚、奮進與喜悅,高聰文坦然辛苦並快樂著:堅守本心,努力就能迎來陽光燦爛。高聰文理解的「本心」有兩層含義。
  • 畢付華:執著的龍獅彩扎技藝傳承人
    舞龍耍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都少不了他們歡快的「身影」,造型活潑可愛、色彩豔麗的彩扎龍獅,也深受民眾喜愛。彩扎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畢付華既擅長舞龍舞獅表演,又痴迷龍獅彩扎技藝,使得他對龍獅有著一份獨特的情感。
  • 福利|湖北非遺傳承人手工打造的香包,端午戴一個,健康一整年
    楚香非遺傳承人韓雪,自幼受家學影響,傳承韓氏楚香製作技法,結合中國香文化進行楚香研究和推廣。韓雪老師依據古方記載,配以白芷、艾葉、藿香、薄荷、側柏葉、百裡香、陳皮、香茅草等合和製成楚香。【規格】端午香囊中有5g香粉,使用時間為半年至一年。
  • 威海非遺船模製作技藝傳承人秦嗣安:非遺的小船,說做就做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震秦嗣安,自1995年至今一直從事船模、古建模的研究和製作。船模製作技藝於2015年被列為威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秦嗣安為該項目唯一代表性傳承人。100多年前的威海木雕花船、600年前的中國明代鄭和號、200多年前的英國皇家卡羅琳號……這些曾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著名木製名船,在我市環翠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船模製作技藝傳承人秦嗣安的手下以純手工、純木質的船模形式重現光彩,其大小完全按照真船進行比例微縮。
  • 以匠心守初心 淮陽布老虎非遺傳承人雷智超:獨出心裁繡瑞虎
    與其他地區的布老虎不同,淮陽一帶的布老虎頭大、身小、四肢小,尾巴彎曲向上,前爪形成合抱姿態,形態極其誇張且生動,據說這種老虎形象,是人們把現實中的虎和理想化的虎交融在一起,它具有人的性格,滿含人的感情,因此顯得可愛迷人、憨態可掬。
  • 彩扎添年味兒,恭城「90後」傳承人手工上春晚
    「張福記」彩扎第五代傳承人 張樺用竹篾紮好骨架以後,就在外面貼金色的鐳射紙,然後再用顏料畫出上面的花紋,以後就上油漆,最後把配件裝上來,最後把機關裝好,眼睛會動的,耳朵也會動的。其實張樺的爺爺、爸爸,也就是「張福記」第三代、第四代傳承人,也只是將彩扎當做業餘愛好。誰也沒想到,到了張樺這第五代,他竟然成了最靠譜的傳承人。就在別的小朋友在爬樹、打彈弓的時候,小小的張樺就埋頭在作坊裡彎竹篾、糊紙和上色了。
  • 關注|2020武漢「非遺秀」雲端綻放,風靡武漢的非遺項目都在這裡了
    △// 王永中,蔡林記熱乾麵製作技藝傳承人。2月初,蔡林記熱乾麵製作技藝傳承人王永中發布了一條在家下熱乾麵的微博,雖然並未註明身份,仍吸引10萬人閱讀。4月8日,武漢解除離漢通道管控,顧客在蔡林記門外站著吃麵的情景上了俄羅斯電視新聞,報導對此的描述是「他們需要一碗熱乾麵開啟一天的生活」。
  • 景泰藍金絲彩釉手工畫 「非遺」還原名家作品
    在南充「非遺」寶庫中,景泰藍金絲彩釉手工畫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特殊技藝,也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月26日, 記者採訪獲悉, 近年來,這項「非遺」傳承人創新發展,將景泰藍金絲彩釉手工藝用於還原南充名家藝術作品,以弘揚城市文化。
  • 四川瀘州非遺傳承人守護技藝:「油紙」情深代代相傳
    四川瀘州非遺傳承人守護技藝:「油紙」情深代代相傳 2020-06-12 17:33: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 居家防疫 網上學技|非遺傳承人教你做手工布藝「二」
    當前,我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形勢趨向好轉,但要儘快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役,實行居家防疫,減少外出仍需繼續堅持,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婦聯總體部署,同時也為了豐富廣大婦女的居家生活,排解久居家中容易出現的煩悶、焦躁情緒,繁峙縣婦聯聯合雙英民間工藝品有限公司繼續推出"居家防疫、網上學技"系列微課堂,由忻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志英通過網絡教學手工布藝,引導廣大婦女宅家學技
  • 山東非遺美食傳承人:世代鍋邊轉,餐飲講節約
    與糧食打交道最多的,除了農人,還有常年從事美食名吃加工製作的非遺傳承人。這幾天,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行,山東的非遺美食傳承人又一次在線上、線下亮出了絕活兒。世代在鍋邊轉的他們,對吃食有怎樣的感情?又有哪些與餐桌節約有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