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扎添年味兒,恭城「90後」傳承人手工上春晚

2020-12-21 廣西日報

2020年央視春晚是今天最熱的話題,告訴你一個小秘密,給晚會增光添彩的舞美道具,有好幾樣來自我們廣西恭城呢。今天的「新春走基層」,我們來認識一位恭城的年輕手藝人,說他是手藝人,因為他是老字號「張福記」彩扎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說他年輕,是因為小夥子是個90後。

農曆小年,縣城的年味日漸濃鬱。倘若你問街坊鄰居,哪裡的年味最濃,他們會指向同一個地方——吉祥街88號。

吉祥街88號「張福記」,這個誕生於清末的民間老字號彩扎工藝作坊,到今天已有107百年歷史。百餘年間,每一次臨近春節的日子,這裡總是熱火朝天。

從8歲起,張樺就跟著長輩一直泡在「張福記」裡,一道道工序早已瞭然於心,做一個走馬燈,需15天,做一個煙花故事臺,需32天,而不管做什麼,從第一步開始,都必須一絲不苟。

「張福記」彩扎第五代傳承人 張樺

用竹篾紮好骨架以後,就在外面貼金色的鐳射紙,然後再用顏料畫出上面的花紋,以後就上油漆,最後把配件裝上來,最後把機關裝好,眼睛會動的,耳朵也會動的。

其實張樺的爺爺、爸爸,也就是「張福記」第三代、第四代傳承人,也只是將彩扎當做業餘愛好。誰也沒想到,到了張樺這第五代,他竟然成了最靠譜的傳承人。就在別的小朋友在爬樹、打彈弓的時候,小小的張樺就埋頭在作坊裡彎竹篾、糊紙和上色了。

張樺的奶奶 易相英

好小就去搞了,龍啊,獅子啊,自己在搞,就這樣傳下來,搞那個龍去桂林比賽,都得了名次的,我們說你不讀書啊,搞這種。

張樺告訴奶奶他要考廣西藝術學院,因為要想傳承傳統,首先需要汲取能量。2011年,他真的考上了廣西藝術學院舞臺美術設計專業。四年的學習豐富了 張樺的視野,但同時他好像更迷茫了。

街坊鄰裡、親戚長輩也在觀望著,猜測這個90後小夥做彩扎也做不長久。可沒成想,20多歲的張樺不但最後真的沉下心來,還決心把彩扎賣到全國,甚至海外。

「張福記」彩扎第五代傳承人 張樺

後面我們幫馬來西亞,香港,澳門做東西,爺爺都參與,就是比較高興,這個東西能走出去。

越來越精湛的彩扎工藝,讓張樺接到了越來越多的訂單。今年,他更是接到了2020年央視春晚的單子。張樺很以此為驕傲,還專門找人定製了一條橫幅,上面寫著「保質保量完成2020年央視春晚舞美道具製作任務」。其實除了央視春晚,張樺最近還要忙活各地大大小小的訂單。

「張福記」彩扎第五代傳承人 張樺

接了大的獅頭有200個,小的獅頭有400個,我估計到元宵之前,產值有七八十萬吧。

張樺也很感激自己在大學裡學到的專業美術知識,四年所學運用到傳統工藝中,能增添許多時代元素。比如,過去描邊用的膩子粉改成了熱熔膠,過去塗色用的植物染料改成了色彩更豐富的水彩顏料,他還給獅頭關節的牽引繩增加了滑輪裝置,動起來更生動形象。

「張福記」彩扎第五代傳承人 張樺

以前沒有這些人造毛的,以前這些都是用棉花彈,染色,效果沒有那麼好,現在我們就用了一點新的材料來做。

張樺為這些寶貝申請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後,新的一年,他準備繼續再向上一級申請。在張樺身邊,做了十幾年的老藝人僅剩下四五位,90後藝人僅有他一人,偶爾張樺也會覺得孤獨,孤獨深處,是他的憂思。

來自

相關焦點

  • 畢付華:執著的龍獅彩扎技藝傳承人
    與龍獅的不解之緣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2020年中國(昆明)官渡第十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系列活動的開幕式上 畢付華,七零後曲靖會澤人,2001年,22歲的他因姻緣之緣加入了官渡區廣衛村的龍獅隊,開始學習舞龍舞獅和彩扎技藝,師從省級彩扎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徐仁安。
  • 90後羌族女傳承人和她的繡娘們
    2008年,羌繡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文化部提出「生產性方式保護」的理念,很多新生力量投入羌繡的傳承與創新事業中。張居悅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位「90後」羌繡傳承人,被網友稱讚「點子美,繡活美,人美!」
  • 復活糊紙作品遠銷國外 非遺傳承人巧手扎板凳龍
    復活糊紙技藝,作品遠銷日本、新加坡 陳進平:巧手扎出板凳龍這幾天,陳進平和他的糊紙班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刻——為福清市龍高半島的村莊製作板凳龍。陳進平是福州市糊紙技藝的非遺傳承人。見到陳進平時,他正戴著眼鏡,坐在工作檯上,拿出紙張,經剪、貼、拼、扎等動作後,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紙人就出現在記者眼前。他說,舞板凳龍是福清龍高半島最具特色的傳統民間習俗,板凳龍由「龍頭」「龍身」「龍尾」等組成,其中「龍頭」「龍尾」製作需要糊紙技藝。每年農曆九月、十月,龍高半島一帶的村子都會找他製作板凳龍。
  • 秦淮燈彩藝人列為200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候選人
    據悉,「中國非遺年度人物」遴選自2017年至今已連續舉辦四年,旨在盤點過去一年中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標誌性人物,遴選在非遺領域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堅持保護、繼承、弘揚、振興,並有效保護非遺、確保非遺生命力,以及在疫情防控期間,結合自身工作,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或在復工復產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代表性傳承人。
  • 百合:年裡說彩
    無彩不成年。不信,你看那紅紅的燈籠,繽紛的煙花,五顏六色的服飾,色味俱全的擺盤,就連又大又圓的白面蒸饃也要點彩成品,才能與那花紅柳綠的窗花門神進入年的序列。所以我說,年是一幅油畫,是以紅、黃、綠三原色為主而後調和成許多色彩堆積起來的油畫。它避黑厭白,絕然不需清而雅淡素。要的就是這張揚得濃妝豔抹的俗。這樣,才有年味,有年韻,有年氣。
  • 北京「兔兒爺」代表性傳承人——雙彥的泥彩塑之路
    北京泥彩塑,舊北京稱之為捏泥人。過去的老北京街頭到處都能看見北京泥人的影子,它基本上出現在北京街頭的大小廟會上,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就是蟠桃宮、花市大街一帶,大部分老北京手藝人都在這一地區銷售自己的產品。手藝高超的就在老北京的東安市場開店。泥彩塑在那個年代很受歡迎。
  • 福清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醉心竹編55年 編出新花樣
    福清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醉心竹編55年 編出新花樣 2020年08月17日 14:19   來源:福州晚報
  • 二次元碰撞傳統年味兒 大手筆的A站春晚更有意思了
    在二次元世界裡,漫友們的小心臟也開始躁動——自從公布了2020年AcFun春晚消息,AC娘就陸續放出虛擬偶像預告、土味情話海報、硬核混剪預告、紅人打call海報,一次次撩撥阿宅和萌妹的心。如此大的陣勢,你是不是也在好奇,AC娘會在1月23日20:30端出怎樣的二次元大餐?別急,就讓我們從這些線索裡破解秘密吧!
  • 漳繡傳承人鄭密珠:銀針翩翩舞 彩線繡古今
    鄭密珠在刺繡「要懂得手工的價值,要用『匠人精神』傳承閩南文化血脈。」初見鄭密珠,她面帶微笑款款走來,橘黃色的棉布裙子上點綴著細小的綠芽,讓人領略有著千年刺繡傳統的「漳州繡娘」的風採。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漳繡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鄭密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漳繡做成許多精緻的作品,成為網友們喜愛的藝術品。
  • 這位恭城媽媽厲害了:原本只想為女兒做早餐,最後竟開了一家純手工早餐店!
    『遇見美食』店面不是很大,也沒有華麗的裝修,但小小一方天地總是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店內主要供應純手工製作的包子、花卷、餃子、粥以及鮮榨玉米汁等恭城人愛吃的早餐。所有的食物,都是店主親自採購、親自手工製作,不做任何香精、色素、防腐劑等添加。孩子們在店裡吃到的早餐,保證乾淨衛生、健康營養。♡熱騰騰的鮮榨玉米汁
  • 恭城油茶,桂林的又一張美食名片!
    「恭城油茶」是恭城瑤族同胞的一種傳統飲食。據史料記載始於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2008年,恭城油茶傳統製作工藝(古老技藝)被納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獲準國家地理性標誌。2017年 「恭城油茶」的製作標準、服務標準獲得自治區質監局批准。
  • 灌陽人遊廣西:恭城油茶
    在廣西,一說起油茶,人們就想起恭城油茶,誠然,這幾年恭城的油茶搞得風生水起,開遍了桂林的大街小巷,甚至南寧的庭堂管所,也不乏恭城油茶的身影。 相形之下,與恭城油茶一樣具有悠久歷史和地方特色的灌陽油茶,卻一直不顯山,不露水,身藏功與名,低調得很。
  • 20年後!天后王菲那英繼《相約98》,再登春晚《相約2018》!
    說起來這兩位老友最經典的合作就是《相約98》,1998年王菲第一次登上春晚,和那英合唱的《相約98》也成就華語樂壇史上最經典的合唱。無論什麼時候聽,仍舊值得傳唱。那英王菲1月17日,有媒體報導,王菲和那英再度合作,有望再登春晚舞臺演唱《相約2018》,據春晚工作人員透露確有這個事情。《相約98》的經典合唱畫面,有望20年後再度重現。為此粉絲也是大呼驚喜和期待。
  • 秦淮花燈傳承人別出心裁秀手藝 扎制迷你「掌中鼠」賀新春
    【解說】隨著中國農曆鼠年春節臨近,南京老城南一帶的民間花燈藝人加班加點趕扎花燈,迎接鼠年新春的到來。1月14日,中國新聞社記者探訪了秦淮花燈製作工坊,近距離記錄傳統秦淮花燈的獨特之美。  【解說】現場,南京秦淮花燈傳承人曹真榮向記者展示他設計製作的「掌中鼠」迷你花燈,外觀造型尤為可愛。
  • 好玩的街頭打彩:非遺傳承人手工製作彩糖,顧客打彩贏彩糖博彩頭
    安康石泉街頭,65歲的胡丕獻擺了個彩糖攤,彩糖是自己手工製作的,銷售的方式也與眾不同,顧客不是直接用錢買彩糖,而是通過打彩這樣的遊戲獲得彩糖。打彩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俗活動,如今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 小小燈籠讓村民過上了幸福年
    新華社重慶1月22日電(記者谷訓)春節臨近,脫貧戶王述珍卻顧不上置辦年貨,因為村裡的龍燈彩扎專業合作社又接了新的訂單,她和鄉親們得趕製一批燈籠。在重慶市銅梁區太平鎮坪漆村,龍燈彩扎專業合作社成立兩年來,不僅鞏固了脫貧成果,更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銅梁素有「中華龍燈之鄉」的美譽,新春佳節,全國很多地區都有舉辦燈會、舞龍舞獅的傳統,因此每年下半年,龍燈訂單就從四面八方向銅梁飛來。「春節前忙三個月,就能掙個幾千塊錢。」
  • 四川瀘州非遺傳承人守護技藝:「油紙」情深代代相傳
    四川瀘州非遺傳承人守護技藝:「油紙」情深代代相傳 2020-06-12 17:33: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 這臺「春晚」很「板扎」
    「板扎」(ban一聲,zha二聲)一詞在雲南方言中表示「棒」、「優秀」、「非常好」的意思。用它來形容2月11日在和平廣場舉辦的東川區「濃濃銅都韻•深深信合情」 2015年百姓春節聯歡晚會是再貼切不過了。 東川百姓春晚分為《家》、《景》、《情》、《夢》四個篇章共19個節目。
  • 廣西桂林之「壽鄉茶城」:來自瑤家恭城的恭請,無法拒絕
    漫步恭城街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竟感受到一絲節日的氣息。原來,作為全國最年輕的瑤族自治縣,廣西恭城,三十而立了!(街道上已掛滿彩帶。「龍犬盤瓠」被尊為瑤族始祖)這個紀錄,直到13年後,才被四川省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打破。時間是2003年7月6日。至此,全國的民族自治縣的總數,便定格為120個。
  • 恭城: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的凡人善舉
    2020年02月11日 14:22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楊徵祥 張祥生 編輯:李香瑩 廣西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