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一說起油茶,人們就想起恭城油茶,誠然,這幾年恭城的油茶搞得風生水起,開遍了桂林的大街小巷,甚至南寧的庭堂管所,也不乏恭城油茶的身影。
相形之下,與恭城油茶一樣具有悠久歷史和地方特色的灌陽油茶,卻一直不顯山,不露水,身藏功與名,低調得很。
近來政府也在想方設法讓灌陽油茶走出去,當然,灌陽油茶能不能走出去,話得兩頭說。
前段時間,得到一個機會,讓我來到恭城,走進據說是恭城最熱鬧、最正宗的油茶店,探究一下恭城油茶一路飄紅的原因。
門口,一條矮桌上放著生薑、炒米、生豆、蔥花等食材,一位身穿民族服裝的大嫂,正拿著一把茶鍋撾在茶鍋子上撾茶。
灌陽的千家峒雖然號稱是瑤族的發祥地,可惜的是,具有瑤族民族特色的東西,灌陽保留的還是很不足,瑤族在灌陽縣的人口佔比約為6.7%,這就是為什麼灌陽不能劃為瑤族自治縣的原因。
而恭城的瑤族人口佔比達60%,故此,1990年2月,恭城獲批准為恭城瑤族自治縣。
一個瑤族自治縣與非自治縣,獲中央支持的力度,當然有不小的區別。
走進店裡,當真是賓朋滿坐,人聲鼎沸。
聽主人介紹,這個店如果訂晚了,位子都訂不到。
主客相繼落座,服務員陸續將將菜品端上桌來。
秀色可餐的紅番茄。
精緻玲瓏的豆腐製品。
食用菌配豆腐。
炒粉。
芋頭扣肉
好吃又好看的點心。
平心而論,現在的恭城油茶,已與傳統的恭城油茶有很大的不同,是在傳統油茶的基礎上,進行了極大的改進和改良,加入了新的品種和新的做法。傳統的恭城油茶好比是一個包裝箱子,裡面又裝入了各式各樣的食品,這些食品,也許是其它地方的特色食品,或是某位廚師想出來的新菜品。
總而言之,傳統的恭城油茶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使之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發揚光大。
不知能不能給灌陽的油茶推廣提供一個啟示,咱灌陽的油茶其實不必抱著原有的老三樣緊緊不放,大可加之改良和更新,以適應新時代的節奏。
油茶店裡每天還進行歌舞和節目表演。
這不是在選筷子,而是在挑菜品。
恭城街景一。
恭城天街。
恭城街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