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醉心竹編55年 編出新花樣

2020-12-13 中國僑網

福清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醉心竹編55年 編出新花樣

2020年08月17日 14:19   來源:福州晚報   

參與互動

  醉心竹編55年,老工藝編出新花樣

  陳建德:真草隸行隨手「入編」

  王光慧

  「禮德兼施、謹言慎行、勤儉節約……」前段時間,福清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陳建德編織的一款帶有家規家訓的桌罩,在福清首屆非遺購物節上著實火了一把。

  堅守50多年,陳建德創新探索「篆體編織法」,在竹編上隨意編出真草隸行等各種書法字體,打造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如今,年近古稀的他希望這項傳統工藝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能將書法編入竹製品

  8月13日,記者採訪陳建德。他戴著眼鏡,盤起雙腿坐在地上,熟練地拿起一根根竹篾。十指翻飛間,花籃底就出現一層層圖案和篆體文字。整個動作非常麻利,井然有序。

  「我十幾歲就開始學習做竹編,到今年已經有55年了。」陳建德說,小時候家裡條件差,他想為家裡減輕負擔,於是在竹器社拜當時有著「竹編狀元」之稱的亦俤師傅學習竹編技藝,後來又從棋義師傅那裡學到了花簍、花紋編織法。

  接觸竹編後,他愛上了這門手藝。日復一日編竹製品,他的雙手很早就長滿了老繭。他說,「手臂常常被竹子劃出血絲,竹篾的刺也曾深深地扎到手掌裡。」

  無論是在知青下鄉時所在的一都鎮,還是在後來的生產隊,他都能編出各種竹編作品。

  上課拿起粉筆教書,下課回家拿起工具做竹編,是陳建德退休前的生活狀態。他說,當時靠工資根本養活不了全家,只好利用課餘時間編織各類竹藝品。為此,他還讓同為教師的妻子辭職,專門在學校附近開起了竹器店,一個負責編織,一個負責售賣。他妻子從對竹編的一無所知,到現在的竹編小助手,都是他手把手教的。

  退休後,陳建德更有時間專注於竹編技藝,不僅每天自己鑽研,還經常與妻子一起探討竹編作品的創新方法。如今,他能將行書、楷書等多種書法字體以撇字編織法來編織,並與各種花紋混成一體,組成新的花紋。他編織的作品不僅實用,還有觀賞性和藝術價值,多次被人收藏。

  希望竹編技藝傳承下去

  走進陳建德家,一股清新的竹香撲面而來。客廳四周,擺放著竹子編成的桌罩、花籃、花簍等。桌罩是一款工藝精湛、圖案精美的「網紅作品」,不僅編織了陳家祖訓,還有各種精美的竹雕。

  客廳地板上擺著長短不同、粗細不一的篾絲。根據所做物件的大小,他會選擇不一樣的篾絲進行編織。記者看到,細細的竹篾在他手裡上下跳躍、翻動,看得出老人的動作十分熟練。

  「編織之前,需要先制篾。」看似簡單的一個桌罩,從選料、破竹、削篾到編織,需要十幾道工序。陳建德說,竹編材料要挑選生長5年以上的竹子,並且只能在8月份砍伐,還要不斷換水浸泡,蒸煮以防蛀蟲。桌罩耗費了他一年的時間。

  「竹編技藝本身不難,但要由粗到細,極其考驗人的耐心。」陳建德介紹,每次想編一件竹製品,他腦海裡就會立馬浮現整個編織的過程以及成品模樣。然後,他用鉛筆做好設計圖紙,再根據竹製品的大小準備各種竹篾,最後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編入作品。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愛學這個了。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有個平臺,將這門老手藝發揚光大,一直傳承下去。」這就是他的期盼。

相關焦點

  • 一方水土 華州竹編: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
    10月9日,省級非遺項目華州竹編技藝傳承人邢都看正在編制竹產品。正在編制竹製品的,是70歲的省級非遺項目華州竹編技藝傳承人邢都看。歲月在指尖流轉,一件件竹製品無聲地「訴說」著這裡的人們與竹子的故事。「我從14歲開始,就跟著家裡的長輩學竹編,已經做了50多年了。」邢都看告訴記者,村裡老一輩人都會做竹編,竹製品也深受當地群眾喜愛。以竹為伴,華州兒女堅守並傳承著久遠的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 【致敬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青神竹編大師陳嵐:傳承竹編技藝...
    11月24日,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陳嵐獲得「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隨父學藝 創新求變  陳嵐出生於竹編世家,其父陳雲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
  • 華州竹編 指尖縱橫的傳統技藝
    渭南日報 記者 劉聰梅 /文 通訊員 李軍 /圖 竹編是竹製品文化,是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我國是一個竹編大國,渭南雖不像南方有的地區「山上清泉山下流,村村竹樹自扶疏」的景象,但華州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著指尖技藝。
  • 「80後」浙江烏鎮竹編手藝傳承人以「技」戰「疫」
    原標題:「80後」烏鎮竹編手藝傳承人以「技」抗「疫」 刮青、起底,起身、收口……近日,「80後」烏鎮竹編手藝傳承人錢利淮通過「微博非遺公開課」,向大家展示了烏鎮竹編這項傳統技藝。這是繼桐鄉市糖畫技藝非遺小傳人魏樂樂之後又一個在「微博非遺公開課」上授課的桐鄉非遺傳人。
  • 四川崇州:竹編技藝「飛」入尋常百姓家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0日訊 連日來,四川崇州道明的竹編非遺傳承人,通過線上網絡平臺傳授竹編技藝,不但讓群眾學習到竹編技藝,感受到竹編文化,還為他們的竹編產品打開了新的銷路。楊隆梅直播竹編技藝「就這樣,墨綠的,墨綠的也很漂亮,很有質感,很高級!還有這個,粉色的這個,不管什麼樣的漢服都能搭。」今年28歲的楊隆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 東安山水村:「土」竹編製品又「洋」起來了
    在東安縣白牙市鎮山水村5組,竹編製作技藝傳承人龍祥庚坐在自家門前,有條不紊地編織傳統竹籮筐,一根根竹絲條在指尖靈活穿梭,精美的籮筐逐漸成型。他家院落擺放著一堆堆茨竹,在二樓房間裡,編織好的竹籮筐層層疊疊整齊有序地堆放在一起。「製作竹籮筐用的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刀、鋸、斧等工具,主要靠手藝,成型時間要5-6個月,我編織的竹籮筐不生蟲不生黴,經久耐用,供不應求。」
  • 讓內江竹編工藝品走向國際
    竹編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手工藝,其從業者——竹編手藝人能用竹子編織各種生活用品以及工藝品,如今,竹編製品正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竹編手藝人更是少見。近日,記者在市中區凌家鎮小灣子村6組的一處村舍前,見到了正在忙碌的、從業40餘年的竹編手藝人柳勇。
  • 陳景鵬:匠心傳承竹編工藝
    早就聽聞恩施市第五批非遺美術類竹編技藝傳承人代表陳景鵬的大名。近日,走進位於恩施市芭蕉侗族鄉戽口村他的竹編工作間內,各種造型奇特、漂亮可愛的竹編製品陳列其中。 全媒體見習記者 趙盛迷 通訊員 姚宗豔 陳雲燕早就聽聞恩施市第五批非遺美術類竹編技藝傳承人代表陳景鵬的大名。
  • 竹編小鬥笠的作法
    竹編鬥笠是舊時很常用的竹編物件,製作手法也有好幾款。
  • 漢中藤編、竹編培訓助力非遺傳承
    南鄭區黃官鎮鑫豪藤編發展有限公司廠區內熱鬧非凡,由該區文化館組織承辦的2020年漢中市「三區」人才藤編、竹編培訓班在這裡舉行。本次藤編非遺技能培訓從12月1日開始為期3天,參訓學員來自陝南三縣區共計5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人、殘疾人3人。
  • 這位老篾匠做竹編40多年,他編的二維碼,掃一掃真的能跳轉
    象山竹編非遺傳承人——張心榮打造這個新鮮玩意兒的不是別人,他就是象山竹編非遺傳承人——張心榮,一個從小就迷戀於傳統手工藝的手作師傅,一個少年時就投入竹編世界中無法自拔的老篾匠。杭州手工藝活態館2013年,張心榮作為非遺傳人受邀入駐杭州手工藝活態館,展示竹編技藝和竹編工藝品。
  • 非遺竹編「編織」美好生活
    中國日報版面截圖1990出生的楊昌芹是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貴州省赤水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經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在她看來,赤水竹編不僅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同時也讓她通過竹編直接或間接帶動當地上千人就業,其中很多是貧困留守婦女。
  • 抖音非遺竹編手藝人再度走紅:編出的二維碼能掃出來
    李年根想過打工,卻又舍不下竹編手藝,「我去不了。我從小做篾匠,一生一世都是篾匠。」    實在維持不了生計,李年根決定跑摩託車。他堅持了4年,但始終放不下竹編手藝。「4年裡,我白天跑摩託,晚上拼命做竹編作品。每天都是凌晨才睡覺,就是為了編出精緻的竹編擺件。」李年根說,那時候還年輕,就想把最好的竹編作品做出來,讓大家都看得到。
  • 學習竹編增技能 工匠精神促服務
    為全面落實浙江交通集團衢州管理處「三升一培」年度培訓計劃,發掘一線員工潛在能力、培養員工更多業餘愛好,助其拓寬職業生涯發展通道、豐富業餘生活,4月7日,浙江交通集團閣底收費所組織第一批學員走進常山職業中專學校非遺文化傳承人章嘉水竹編工作室,在動手實踐中體驗傳統竹編技藝,用心領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弘揚民間工匠精神。
  • 竹編老李的經緯新天地
    李年根想過打工,卻又舍不下竹編手藝,「我去不了。我從小做篾匠,一生一世都是篾匠。」  實在維持不了生計,李年根決定跑摩託車。他堅持了4年,但始終放不下竹編手藝。「4年裡,我白天跑摩託,晚上拼命做竹編作品。每天都是凌晨才睡覺,就是為了編出精緻的竹編擺件。」李年根說,那時候還年輕,就想把最好的竹編作品做出來,讓大家都看得到。
  • 竹編工藝
    秦漢時期竹編沿襲了楚國的編織技藝。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銅馬車」底部鑄有方格紋,據專家分析,這方格紋就是根據當時竹編蓆子編織的方格紋翻鑄的。明代初期江南一帶從事竹編的藝人不斷增加,遊街竄巷上門加工。
  • 與竹「牽手」的「90後」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非遺竹編「編織...
    公司取名為『牽手』就是要通過竹編牽手更多的人,共同「編織」如同竹子一樣節節高的生活。」這是「90後」全國人大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昌芹的最大心願。圖為楊昌芹在為竹片刮青。 王長育 攝一直以來,楊昌芹努力踐行著這一想法,將願望一點點實現。
  • 竹編老李的經緯新天地(新國潮)
    李年根想過打工,卻又舍不下竹編手藝,「我去不了。我從小做篾匠,一生一世都是篾匠。」實在維持不了生計,李年根決定跑摩託車。他堅持了4年,但始終放不下竹編手藝。「4年裡,我白天跑摩託,晚上拼命做竹編作品。每天都是凌晨才睡覺,就是為了編出精緻的竹編擺件。」李年根說,那時候還年輕,就想把最好的竹編作品做出來,讓大家都看得到。
  • 竹籃打水,從此不再一場空——手工竹編魚缸的傳奇
    這些廉價而又能批量生產的容器,對竹編市場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許多竹編藝人都放棄了手藝,從事其他職業。李加雲則絲毫沒有被工業化的潮流所動搖。編竹筐費時費力,卻買不了幾個錢。對於他儘管清貧仍堅守竹編的原因,他這樣講道:「老祖宗的手藝不能失傳,要一代一代延續下去。」
  • 竹編亂編小花器
    (算是吧)今天介紹一個亂編小花瓶,這種編法其實滿古老的,並不是新創,但成品還是很有現代感。而且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利用剩餘的大量竹篾!非常的滿足某些人的節約心理。首先是打底過程,這種亂編法,要先做一個底格,格子用六角編完成。用3-4mm竹篾,這裡我用的是比較薄又堅韌的竹皮。開始做六角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