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安山水村:「土」竹編製品又「洋」起來了

2020-12-10 今日永州

今日永州訊(通訊員黃綺 唐明登) 4月7日,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生機勃發。在東安縣白牙市鎮山水村5組,竹編製作技藝傳承人龍祥庚坐在自家門前,有條不紊地編織傳統竹籮筐,一根根竹絲條在指尖靈活穿梭,精美的籮筐逐漸成型。他家院落擺放著一堆堆茨竹,在二樓房間裡,編織好的竹籮筐層層疊疊整齊有序地堆放在一起。

「製作竹籮筐用的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刀、鋸、斧等工具,主要靠手藝,成型時間要5-6個月,我編織的竹籮筐不生蟲不生黴,經久耐用,供不應求。」龍祥庚說道。山水村竹編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龍祥庚編織的竹籮筐造型美觀、做工精細、結實耐用、歷史悠久,被竹編同行讚譽為「竹編中的活化石」。手編竹籮筐要經過殺青、去節、破篾、拉絲、編織、收口、燻烤等20多道工序後才能從一根竹子嬗變成籮筐,價值可達百元。

山水村位於東安縣西部,是遠近聞名的「竹編村」,村民們祖祖輩輩幾乎都是以竹編手藝謀生,全村幾乎家家有篾匠,竹編品主要以籮筐、竹籠等農村比較實用的農具,從業村民多,銷量高,竹編籮筐曾經供應全縣的家家戶戶。

「以前我村編的籮筐供應給全縣,現在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也發生改變,竹籮筐逐漸被塑料、金屬等製品代替,購買竹籮筐的人越來越少。」村支書李曉峰說,自上個世紀末以來,竹籮筐的銷路越來越窄,許多篾匠都放棄了手藝,到沿海地區務工,手工竹編織日漸沒落。

今年70歲的龍祥庚,他從14歲起開始學習竹編技藝,曾在村裡擔任村支書28年,一直沒有放棄傳統竹編手藝,他希望把村裡的竹編技藝發揚下去,讓縷縷竹絲創造更大的價值,帶動村民脫貧致富。龍祥庚說:「我年輕時一天能編4個籮筐,現在老了,手腳不麻利了,竹編手藝要傳承下去,要後繼有人,讓手藝人能過上好生活。」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扶貧之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才能「真脫貧」。 編織竹筐是手工活,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只有提高竹編水平,憑藉竹編手藝「富」起來,才能讓脫貧志氣「盛」起來。龍祥庚利用電商平臺,讓竹編製品暢銷國內外,為「土裡土氣」的竹編產品找到了新的出路。他免費傳授技藝讓鄉親們學習竹編,在龍祥庚的帶動下,不少村民靠著竹編增收致富,也讓竹編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得到傳承和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村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傳統竹編手工藝,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助下,發展專業合作社,吸收貧困戶加入,搭建增收平臺,給村民找到了致富的門路和希望,拓寬了脫貧增收的渠道,走出了一條竹編產品的致富路。目前,山水村從事竹編生產的手藝人100多人,帶動40多名貧困戶脫貧致富。

相關焦點

  • 廣東農村,竹編製品,為何這樣賣
    廣東農村,現在做竹編製品的人很少,其中的原因,我想大家都知道,也就不多說了,竹編製品,盛行於80到90年代。之後的時間段裡,全國上下的情況都差不多。都被塑料製品所代替。於是,人們用竹編製品,就用得很少,除了農村地區,偶爾還會用到一些,縣以上的人們,幾乎是用不著了,養殖場除外。廣東農村,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竹編製品,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因為當時,養雞養鴨的人很多,也可以說,當時。養雞和養鴨,是一種潮流,一家養,幾家也就跟著養。然後,整個村子都養了起來,這不是跟風,這都是為了生活。
  • 白沙七坊鎮因地制宜打造竹編製品基地助農增收
    原標題:竹掃把掃出小康路 「別看咱這竹編工廠不算大,但能製作竹掃、芒花掃、竹耙和竹筐等,以後還要培訓聘請更多本地村民來增加收入。」8月4日上午,在白沙黎族自治縣七坊鎮南洋村的竹編基地,工人們嫻熟地編制著竹編產品,海南富竹環衛製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陸紀成很欣慰。
  • 將竹編絕活推陳出新 讓傳統瑰寶煥發活力
    原標題:將竹編絕活推陳出新 讓傳統瑰寶煥發活力   手指輕繞,篾條輕舞,在一雙老手的編織下,一個散發著綠竹清香的竹簍漸漸成形。
  • 欣賞美妙絕倫的安徽貴池手工竹編製品,向傳統的手工老藝人致敬!
    貴池的山區曾經有靠山吃山的傳統,曾經的貴池清溪鄉和裡山鄉以竹編出名,農耕時代,農閒時、雨天、晚上,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在編竹籃,然後到城裡去賣,補貼家用。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這裡其中之一的安徽貴池涓橋鎮四聯村的竹編故事和精美的竹編製品。
  • 讓內江竹編工藝品走向國際
    竹編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手工藝,其從業者——竹編手藝人能用竹子編織各種生活用品以及工藝品,如今,竹編製品正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竹編手藝人更是少見。近日,記者在市中區凌家鎮小灣子村6組的一處村舍前,見到了正在忙碌的、從業40餘年的竹編手藝人柳勇。
  • 洛南一放牛娃巧手編出新生活,稱想把竹編手藝傳下去
    他樸實簡短的一句話,道出了一個普通農民40多年來通過竹編技藝改變貧困生活的奮鬥軌跡。20世紀60年代,劉智平出生於洛南縣靈口鎮上河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上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下有兩個妹妹,一家8口人擠在60平方米的三間土房裡。他的父親有胃病,因為貧困看不起病,一直扛著成天在地裡勞作養活家人。
  • 陳景鵬:匠心傳承竹編工藝
    早就聽聞恩施市第五批非遺美術類竹編技藝傳承人代表陳景鵬的大名。近日,走進位於恩施市芭蕉侗族鄉戽口村他的竹編工作間內,各種造型奇特、漂亮可愛的竹編製品陳列其中。 全媒體見習記者 趙盛迷 通訊員 姚宗豔 陳雲燕早就聽聞恩施市第五批非遺美術類竹編技藝傳承人代表陳景鵬的大名。
  • 一方水土 華州竹編: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
    平面竹編產品。數十根長竹依土牆整齊堆放,編制好的竹製品散放在水泥地上。然而,很長一段時間裡,傳統竹編產品因形態單一,經濟效益低,加之受到塑料製品、金屬製品的衝擊,竹編工藝漸漸衰落。同時,由於竹編工藝工序複雜、耗時長,願意學習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怎樣才能讓華州竹編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答案只有一個:創新!
  • 寧德非遺|千磨萬礪走向世界 古田竹編手工工藝
    古田竹編是福建寧德傳統手工工藝,起源於清末。早期,竹編製品是一種務農、生活用品,比如提籃、豬籠、簸箕等,以「編工精細、色澤悅目、品種多樣、經濟實惠」著稱。20世紀30年代製作的竹枕在國際萬國展覽會比賽就獲優等獎。1959年古田竹編的花籃、花筐、提盒等被編入《福建工藝美術選集》。
  • 竹籃打水,從此不再一場空——手工竹編魚缸的傳奇
    竹編魚缸清晨,竹林環繞的茴香村籠罩於一片茫茫霧氣之中,清幽而又典雅。茴香村坐落於雲南,是遠近聞名的「竹編村」。村民多世世代代以竹編手藝謀生。當然,李加雲也不例外。李加雲處於改革開放的年代。工業極速發展,玻璃製品和塑料製品也隨之繁榮昌盛起來。這些廉價而又能批量生產的容器,對竹編市場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許多竹編藝人都放棄了手藝,從事其他職業。李加雲則絲毫沒有被工業化的潮流所動搖。編竹筐費時費力,卻買不了幾個錢。對於他儘管清貧仍堅守竹編的原因,他這樣講道:「老祖宗的手藝不能失傳,要一代一代延續下去。」
  • 【匠心妙手●竹編工藝】
    作為世界上竹材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華夏先祖運用竹編工藝編織工具的歷史極為悠久,在新石器時期發掘的陶片上就已經發現了用竹編拍打出來的竹編紋樣,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對竹編上幾何圖案的喜愛。殷商時期以後,竹編紋樣越來越精細,竹編製品也漸漸脫離實用功能,開始演化成裝飾品,竹編編織方法也越來越多。
  • 鬱南古羅村竹編:指尖上的藝術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手工藝,竹製品也因其歷史感和環保,在工業發達的今天,依然散發著它的誘人魅力。下面我們一起走進鬱南縣千官鎮具有悠久歷史的竹編村,感受這項指尖上的手工藝。
  • 福清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醉心竹編55年 編出新花樣
    福清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醉心竹編55年 編出新花樣 2020年08月17日 14:19   來源:福州晚報
  • 竹編藝術,傳統手藝的美.
    竹編藝術有著其獨特的美學氣息。日本竹藝人Naoya Takenaka就把這工藝融入生活,讓傳統手工工藝充滿生活氣息。手藝為日常所用之物,方能傳承百世。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法為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可以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 使編出的圖案花色變化多樣。
  • 竹編工藝
    在殷商時代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在陶的印紋上出現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擴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像工藝方面發展,竹編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見精細。秦漢時期竹編沿襲了楚國的編織技藝。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銅馬車」底部鑄有方格紋,據專家分析,這方格紋就是根據當時竹編蓆子編織的方格紋翻鑄的。明代初期江南一帶從事竹編的藝人不斷增加,遊街竄巷上門加工。
  • 從手藝人到「守藝人」 重慶銅梁竹編老人的堅守
    荷和原鄉景區文創街上的一家竹編工坊裡,73歲的劉玉國坐在門口,用刀把竹子劃成薄薄的篾條聚攏,篾條在他的手中上下穿插飛舞。長期埋頭工作,老人的腰身已不再挺拔,但老人臉上的笑容卻滿是自豪。劉玉國是重慶銅梁少雲鎮雙堰村人。老人告訴記者,他從小就開始學著用竹子編制背簍、籮筐、籬笆等。「那個時候物資缺乏,很多用的東西基本上都是靠自己編的。」
  • 納卡村長做竹子碗筷的手藝讓人驚嘆,其實傣族竹編藝術遠不止這
    勐遠仙境雨林大餐《嚮往的生活》第四季裡面的竹樓,竹桌、竹凳、竹籠、達寮都是傣族竹編藝術的代表。此外,織布用的竹紡車、竹織具,捕魚用的竹漁具等,也都是竹子做的。竹製品種類太多了,竹碗竹杯竹筷這些都是基礎的竹子藝術,竹桌達寮等竹編製品技術含量會更高。竹資源優勢竹製品種類繁多以及能夠獲得我們傣家人喜愛和頻繁使用的重要原因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擁有得天獨厚的竹資源優勢。
  • 「宣恩竹編」服務百姓生活
    6月11日,在湖北省宣恩縣城民族路,篾匠黃明在撕扯棕櫚皮,抽絲搓繩用以連接竹篾製品的部件。人們或購買篾匠們精心編織的「篾貨(當地人對竹篾製品的統稱)」,或花上三五元錢對「篾貨」進行修理後繼續使用。在宣恩縣,傳承著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宣恩竹編」技藝的手藝人,用靈巧的雙手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滿足百姓訂做、維修竹篾製品的需要,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新華社發(宋文 攝)
  • 唐國進:60年的堅守 與竹編結下終生的情緣
    唐國進:60年的堅守 與竹編結下終生的情緣紅網時刻10月11日訊(桑植站記者 高麗文 陳中化 )家住桑植縣陳家河鎮黃木潭居委會的唐國進與竹子打了一輩子的交道,從13歲的時候就開始接觸竹編,到現在已有60年。
  • 產品變商品,小竹編編出殘疾群眾「沒有煩惱」的新生活
    由於編織技藝粗放、品種單一,村民的竹編製品大多自用,很難賣出好價錢。村民編織的產品 2016年底,馬桑壩村群眾寫信給雲南省殘疾人聯合會(下稱「省殘聯」),說明該地適宜開展竹編生產,尤其利於殘疾人就業,希望得到培訓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