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永州訊(通訊員黃綺 唐明登) 4月7日,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生機勃發。在東安縣白牙市鎮山水村5組,竹編製作技藝傳承人龍祥庚坐在自家門前,有條不紊地編織傳統竹籮筐,一根根竹絲條在指尖靈活穿梭,精美的籮筐逐漸成型。他家院落擺放著一堆堆茨竹,在二樓房間裡,編織好的竹籮筐層層疊疊整齊有序地堆放在一起。
「製作竹籮筐用的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刀、鋸、斧等工具,主要靠手藝,成型時間要5-6個月,我編織的竹籮筐不生蟲不生黴,經久耐用,供不應求。」龍祥庚說道。山水村竹編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龍祥庚編織的竹籮筐造型美觀、做工精細、結實耐用、歷史悠久,被竹編同行讚譽為「竹編中的活化石」。手編竹籮筐要經過殺青、去節、破篾、拉絲、編織、收口、燻烤等20多道工序後才能從一根竹子嬗變成籮筐,價值可達百元。
山水村位於東安縣西部,是遠近聞名的「竹編村」,村民們祖祖輩輩幾乎都是以竹編手藝謀生,全村幾乎家家有篾匠,竹編品主要以籮筐、竹籠等農村比較實用的農具,從業村民多,銷量高,竹編籮筐曾經供應全縣的家家戶戶。
「以前我村編的籮筐供應給全縣,現在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也發生改變,竹籮筐逐漸被塑料、金屬等製品代替,購買竹籮筐的人越來越少。」村支書李曉峰說,自上個世紀末以來,竹籮筐的銷路越來越窄,許多篾匠都放棄了手藝,到沿海地區務工,手工竹編織日漸沒落。
今年70歲的龍祥庚,他從14歲起開始學習竹編技藝,曾在村裡擔任村支書28年,一直沒有放棄傳統竹編手藝,他希望把村裡的竹編技藝發揚下去,讓縷縷竹絲創造更大的價值,帶動村民脫貧致富。龍祥庚說:「我年輕時一天能編4個籮筐,現在老了,手腳不麻利了,竹編手藝要傳承下去,要後繼有人,讓手藝人能過上好生活。」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扶貧之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才能「真脫貧」。 編織竹筐是手工活,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只有提高竹編水平,憑藉竹編手藝「富」起來,才能讓脫貧志氣「盛」起來。龍祥庚利用電商平臺,讓竹編製品暢銷國內外,為「土裡土氣」的竹編產品找到了新的出路。他免費傳授技藝讓鄉親們學習竹編,在龍祥庚的帶動下,不少村民靠著竹編增收致富,也讓竹編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得到傳承和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村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傳統竹編手工藝,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助下,發展專業合作社,吸收貧困戶加入,搭建增收平臺,給村民找到了致富的門路和希望,拓寬了脫貧增收的渠道,走出了一條竹編產品的致富路。目前,山水村從事竹編生產的手藝人100多人,帶動40多名貧困戶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