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聞恩施市第五批非遺美術類竹編技藝傳承人代表陳景鵬的大名。近日,走進位於恩施市芭蕉侗族鄉戽口村他的竹編工作間內,各種造型奇特、漂亮可愛的竹編製品陳列其中。
全媒體見習記者 趙盛迷 通訊員 姚宗豔 陳雲燕
早就聽聞恩施市第五批非遺美術類竹編技藝傳承人代表陳景鵬的大名。
近日,走進位於恩施市芭蕉侗族鄉戽口村他的竹編工作間內,各種造型奇特、漂亮可愛的竹編製品陳列其中。
琳琅滿目的作品中,讓老人最為得意的,便是正在編織的「不忘初心」字畫和已完工的編有中國共產黨黨徽圖案的簸箕。
陳景鵬今年70歲,面容清瘦、精神矍鑠。「我的師傅羅伯祥是四川瀘州的竹編傳人。」回憶起當年學藝的情形,他感慨萬分。
「我那時候一邊跟師傅學,一邊自己摸索,編制了許多農具。後來走進學校,當上教師,也會偶爾利用閒暇時光編一些自己喜愛的小物件。」
2013年,陳景鵬從教師崗位退休回到戽口老家,有了大把時間重拾年輕時的竹編手藝。
時光流逝,竹製品不再是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陳景鵬已不再滿足於編織簡單的農事生活用具,開始鑽研竹編技藝,摸索各種編織方法、總結平面編制和立體編制用品的形狀、圖案、顏色搭配,關注作品的品質品味,編織字畫等平面竹編,更注重觀賞性和藝術性。
他開始把這門傳統手藝當作一種使命和一種精神寄託來經營傳承,並賦予竹編作品一些新的時代意義。
「從竹子的選材、砍伐、去結、破竹、劃蔑、然後到編織,每個細節都很重要。」竹編技藝是一項複雜且嚴格的傳統手藝,陳景鵬說,由於不同種類的竹子韌性、耐用等特點各不相同,所以在竹子的選材、砍伐時,必須經過精心挑選。
「在使用前,要將竹子用水煮一下,提高它的韌性、耐用度。」每一道工序,陳景鵬都極為嚴謹,對每個工序把關都很嚴格。
經過不斷的摸索和總結,陳景鵬不僅總結了硬板花紡織法、星點編織法等19種編織方法,編織字畫和圖案的技術也爐火純青。
「我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怎樣把這些技藝傳承下去。」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民間竹編隊伍流失嚴重,如今已少有年輕人拜師從藝。
為了傳承這份手藝,讓更多的人了解竹編藝術,陳景鵬開始謀劃著出一本書,專門介紹竹編工藝的流程。目前,這本名叫《竹編初步知識》的書已完成大半。他還打算在自家樓房專門設立一個竹編工作室和陳列室,將自己編織的物件留存下來,讓竹編工藝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