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鵬:匠心傳承竹編工藝

2020-12-10 恩施新聞網

早就聽聞恩施市第五批非遺美術類竹編技藝傳承人代表陳景鵬的大名。近日,走進位於恩施市芭蕉侗族鄉戽口村他的竹編工作間內,各種造型奇特、漂亮可愛的竹編製品陳列其中。

全媒體見習記者 趙盛迷 通訊員 姚宗豔 陳雲燕

早就聽聞恩施市第五批非遺美術類竹編技藝傳承人代表陳景鵬的大名。

近日,走進位於恩施市芭蕉侗族鄉戽口村他的竹編工作間內,各種造型奇特、漂亮可愛的竹編製品陳列其中。

琳琅滿目的作品中,讓老人最為得意的,便是正在編織的「不忘初心」字畫和已完工的編有中國共產黨黨徽圖案的簸箕。

陳景鵬今年70歲,面容清瘦、精神矍鑠。「我的師傅羅伯祥是四川瀘州的竹編傳人。」回憶起當年學藝的情形,他感慨萬分。

「我那時候一邊跟師傅學,一邊自己摸索,編制了許多農具。後來走進學校,當上教師,也會偶爾利用閒暇時光編一些自己喜愛的小物件。」

2013年,陳景鵬從教師崗位退休回到戽口老家,有了大把時間重拾年輕時的竹編手藝。

時光流逝,竹製品不再是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陳景鵬已不再滿足於編織簡單的農事生活用具,開始鑽研竹編技藝,摸索各種編織方法、總結平面編制和立體編制用品的形狀、圖案、顏色搭配,關注作品的品質品味,編織字畫等平面竹編,更注重觀賞性和藝術性。

他開始把這門傳統手藝當作一種使命和一種精神寄託來經營傳承,並賦予竹編作品一些新的時代意義。

「從竹子的選材、砍伐、去結、破竹、劃蔑、然後到編織,每個細節都很重要。」竹編技藝是一項複雜且嚴格的傳統手藝,陳景鵬說,由於不同種類的竹子韌性、耐用等特點各不相同,所以在竹子的選材、砍伐時,必須經過精心挑選。

「在使用前,要將竹子用水煮一下,提高它的韌性、耐用度。」每一道工序,陳景鵬都極為嚴謹,對每個工序把關都很嚴格。

經過不斷的摸索和總結,陳景鵬不僅總結了硬板花紡織法、星點編織法等19種編織方法,編織字畫和圖案的技術也爐火純青。

「我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怎樣把這些技藝傳承下去。」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民間竹編隊伍流失嚴重,如今已少有年輕人拜師從藝。

為了傳承這份手藝,讓更多的人了解竹編藝術,陳景鵬開始謀劃著出一本書,專門介紹竹編工藝的流程。目前,這本名叫《竹編初步知識》的書已完成大半。他還打算在自家樓房專門設立一個竹編工作室和陳列室,將自己編織的物件留存下來,讓竹編工藝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匠心妙手●竹編工藝】
    ,即對竹絲進行編織的手段,根據竹絲的尺寸,形成了精細的細絲竹編工藝和主要編織工具的粗絲竹編工藝兩大類。細絲竹編工藝又稱瓷胎竹編工藝,瓷胎竹編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
  • 非遺傳承|湖州這位匠人,用竹編打開了美國白宮的大門!
    這裡很多人一生慕竹,以竹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技藝傳承人宣國維就是其中一位。他將一生奉獻給了竹藝,更是用竹編打開了美國白宮的大門——他曾將一隻精美的展翅翱翔雄鷹作為國禮送給美國總統卡特,至今保存在美國白宮。
  • 陳奕迅點讚抖音非遺竹編手藝人:他的匠心要傳承下去!
    他的匠心文化要承傳下去。」  被陳奕迅提及的竹編老爺爺,是抖音上的非遺竹編傳承人李年根師傅。陳奕迅入駐抖音後,李師傅在他的抖音帳號「非遺鴻茗閣老李」(抖音ID:zb881)上發布了一則短視頻,記錄自己用傳統竹編手藝為陳奕迅編織的竹畫。  視頻中,李師傅將竹子劈成竹篾,經過數道工序加工,編織成一副陳奕迅形象的竹畫。
  • 廣州竹編工藝老店走紅,四代傳承保留獨特記憶
    目前在廣州想要在老市區找一些專營竹編藤編製品的老店,幾乎絕跡。但最近在網上不少資訊平臺上,一家在越秀區回龍路的竹編店,又成了不少靚仔靚女的打卡地。店家林姨介紹說,竹林居已經是四代傳承的手工藝店,專營各類的竹藤製品,已有40餘年的歷史。面對意外地走紅,她坦言現代手工藝能受到年輕人的青睞,源於產品的不斷創新,還有懷舊的情懷;加之經營模式的不斷改革,讓竹林居得以堅守。
  • 竹編工藝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擴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像工藝方面發展,竹編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見精細。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楚國編織技法也已經十分發達,出土的有:竹蓆、竹簾、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籃、竹簍、竹筐等近百餘件。
  • 致敬匠心,傳承經典白酒釀造工藝—小糊塗仙
    原標題:致敬匠心,傳承經典白酒釀造工藝—小糊塗仙縱觀風雲變幻的白酒行業,競爭無處不在,只有秉持著敬畏、創新、匠心精神才能夠脫穎而出。經典白酒同樣在傳統釀造工藝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努力迎合現代消費者對於白酒產品的需求,小糊塗仙作為白酒領域中的典範臻品,憑藉著卓越出色的白酒品質,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珍藏佳品!
  • 成都劉氏竹編丨相遇是緣,唯願知竹常樂,回歸本真
    劉氏竹編產品圖劉氏竹編工藝來源於四川渠縣的傳統竹編手工藝,其誕生可以追溯到2300年前。古代,賨人用竹材編制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具。近代,劉氏竹編精美絕倫的作品成為許多人的收藏珍品,是我國一個非常獨特的竹編藝術流派。其主要傳承人是亞太竹工藝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嘉峰先生。劉嘉峰先生首創了提花編織法,以竹作畫、技藝精湛,其作品具有「薄如翼,細如絲,輕如塵,織如錦」的藝術特點。
  • 一方水土 華州竹編: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
    匠心傳承 編就千年竹藝時光華州區南依秦嶺,地勢南高北低,是「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區縣,非常適合竹子生長,有「綠竹千頃」之說。據縣誌記載:「明時唐村地瘠民貧,有民常習為竹器之藝。」千百年來,靜靜生長的竹林造就了這片土地的幽雅風貌,養育著一代代質樸勤懇的華州人,而竹編作為一項傳統手工技藝,在華州區廣為流傳。
  • 漢中藤編、竹編培訓助力非遺傳承
    南鄭區黃官鎮鑫豪藤編發展有限公司廠區內熱鬧非凡,由該區文化館組織承辦的2020年漢中市「三區」人才藤編、竹編培訓班在這裡舉行。本次藤編非遺技能培訓從12月1日開始為期3天,參訓學員來自陝南三縣區共計5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人、殘疾人3人。
  • 武宣東鄉:小小竹編 九代傳承
    竹編是用篾片或篾絲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竹編生活用品實用價值大,歷史悠久。武宣的竹編技藝因東鄉鎮的竹籮筐、竹籃子而盛名,其中龍甫村竹編自祖上張衝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 華州竹編 指尖縱橫的傳統技藝
    渭南日報 記者 劉聰梅 /文 通訊員 李軍 /圖 竹編是竹製品文化,是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我國是一個竹編大國,渭南雖不像南方有的地區「山上清泉山下流,村村竹樹自扶疏」的景象,但華州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著指尖技藝。
  • 福清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醉心竹編55年 編出新花樣
    55年,老工藝編出新花樣   陳建德:真草隸行隨手「入編」  王光慧  「禮德兼施、謹言慎行、勤儉節約……」前段時間,福清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陳建德編織的一款帶有家規家訓的桌罩,在福清首屆非遺購物節上著實火了一把。
  • 舊街場白咖啡傳承經典匠心工藝
    李宗盛在《致匠心》中的這句話傳達的是一種專業素養。「擇一事,終一生」以理想為基礎,堅守與專注,久久為功,而不改初衷,在不斷的突破和完善中超越自我,以創新為基礎,在顛覆成見中尋求新發現。這種匠心精神,成為了當今社會各行各業所恪守的精神。
  • 竹編藝術,傳統手藝的美.
    竹編藝術有著其獨特的美學氣息。日本竹藝人Naoya Takenaka就把這工藝融入生活,讓傳統手工工藝充滿生活氣息。手藝為日常所用之物,方能傳承百世。編織工藝由來已久,據考古表明,自人類開始定居生活以來,便已經有意識的用刀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在實踐中,又慢慢發現,竹子乾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於是,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
  • 【致敬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青神竹編大師陳嵐:傳承竹編技藝...
    全國勞動模範陳嵐 受訪者供圖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馮巧鳳):陳嵐是眉山市級非遺傳承人、竹編大師,他創新的竹編產品,融合了竹產業發展和文旅發展,推動了竹編文化的傳播,讓竹編成為青神聯通世界的名片。  隨父學藝 創新求變  陳嵐出生於竹編世家,其父陳雲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在父親的影響下,陳嵐從小就喜愛上竹編,並從15歲開始系統學習竹編技藝,並最終成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  陳嵐的最大願望是繼承和發揚青神竹編藝術。
  • 這隻來自雕刻記憶的竹編包,徵服了全球頂級時尚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竹編包比起皮質手袋更加的清爽隨意,搭配碎花連衣裙營造浪漫田園風,或搭配闊腿褲摩登又帥氣。竹編包就是這麼任性,上班宴會各種場合輕鬆駕馭。與此同時,世界小姐創始人莫莉夫人也收藏了此款竹編包。
  • 匠心傳承,踏足木上的人情味
    從繪製圖紙開始,一個數值一條線條,一同勾勒出一件完整的作品。從書簡到樓閣,我們對於木的匠造情結無處不在,中國人用木頭造出紙張,用木頭刻字製版,然後在木頭搭建的空間裡,一併寫下了整個建築和木製品工藝發展史。
  • 惠誼 精於蠶絲 匠心傳承
    蠶絲作為自然界中最柔軟、最細的天然纖維,其中含有18種胺基酸,具有良好的親膚性。WHINNY HOME惠誼家紡用心探尋蠶絲寢品的匠心傳承,二十年來專注家紡產品的生產研發及品質的把控,力求將最好的蠶絲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  惠誼的極致臻品蘇秀春豐,是日本與中國優質蠶種結合後的春蠶品種,養殖於蠶絲故鄉——嘉興,有著非常苛刻的培育要求。蘇秀春豐作為優質春蠶品種,食用的是春季桑葉,由於春季的桑葉更嫩綠、營養更為豐富。
  • 寧德非遺|千磨萬礪走向世界 古田竹編手工工藝
    古田竹編是福建寧德傳統手工工藝,起源於清末。早期,竹編製品是一種務農、生活用品,比如提籃、豬籠、簸箕等,以「編工精細、色澤悅目、品種多樣、經濟實惠」著稱。20世紀30年代製作的竹枕在國際萬國展覽會比賽就獲優等獎。1959年古田竹編的花籃、花筐、提盒等被編入《福建工藝美術選集》。
  • 竹編產品如何實現智能化生產?
    竹編工藝歷史悠久,極具文化特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日本、印度、泰國等東亞、東南亞國家被廣泛應用。竹編的製作工藝在了解竹編智能化生產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了解竹編的基本製作工藝。其中,竹編原材料的竹種很多,如毛竹、淡竹、水竹、青皮竹、慈竹等。而竹編的基本製作工藝一般有選料、破篾、打磨等。選料竹身直、竹節平、軟硬俱佳的竹料最合適。太嫩的竹易斷,太老的就難扎了。接著是裁料,用鋸刀將竹子裁成合適的長度,就可以進入破篾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