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非遺|千磨萬礪走向世界 古田竹編手工工藝

2021-01-06 閩8鮮

古田竹編是福建寧德傳統手工工藝,起源於清末。早期,竹編製品是一種務農、生活用品,比如提籃、豬籠、簸箕等,以「編工精細、色澤悅目、品種多樣、經濟實惠」著稱。20世紀30年代製作的竹枕在國際萬國展覽會比賽就獲優等獎。1959年古田竹編的花籃、花筐、提盒等被編入《福建工藝美術選集》。

劈篾、編織、上色、晾曬,是竹編工藝的基本步驟。破竹抽絲、刮削磨光,竹子被剖削成一根根厚薄勻稱、韌性十足的竹條,小的僅兩三毫米寬。再用水將竹條浸泡使之變得柔軟。

編織是竹編工藝中最難的一個環節,通過對竹條的挑壓交織,編織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及各種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再經染色、上油、晾曬等工序,一件竹編製品才算大功告成。

竹編過程分工協作、精益求精。女工以編織為主,男匠則做些破竹等體力活及竹編製品的扎口、定型等關鍵活。產品分攤到各個家庭作坊,以流水線的方式進行竹編生產,古田竹編由此慢慢走上了產業化道路。

90年代中旬,當地年輕人到廣州務工,發現外國人很喜歡竹編製品,便把「出口」概念帶回家鄉,古田竹編第一次走向了世界 ,竹編產業得到迅速發展。

2000年後,大型竹編廠在古田湧現,技藝工人集中到廠裡進行竹編產品的拋光、上蠟、染色、包裝,徹底改變了以往「天女散花」的舊格局。為了增強古田竹編的市場競爭力,各家企業都很重視技術創新,每個廠一般都有五六名技術人員專門進行產品設計。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手工藝人仍在堅持,對竹編不斷改進創新,竹編製品從農具、生活用品逐漸演變為各種精美擺件。如今,古田竹編製品有瑰麗花籃、竹蝶、角目提籃、「貓盒」、玉青花插等近百種,編工精緻,典雅美觀,兼具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深受海外客商喜愛。

-End-

(圖文整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與竹「牽手」的「90後」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非遺竹編「編織...
    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絲、編制……竹編工藝需要經歷二十多道工序。記者來到楊昌芹所在的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竹編基地,十幾名手工藝人們很嫻熟地正在加緊編制竹工藝茶具。「這是春節期間客人定製的竹工藝茶具,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基地此前囤積的訂單,正在抓緊完成中。」楊昌芹介紹說。
  • 讓內江竹編工藝品走向國際
    竹編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手工藝,其從業者——竹編手藝人能用竹子編織各種生活用品以及工藝品,如今,竹編製品正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竹編手藝人更是少見。近日,記者在市中區凌家鎮小灣子村6組的一處村舍前,見到了正在忙碌的、從業40餘年的竹編手藝人柳勇。
  • 陳景鵬:匠心傳承竹編工藝
    早就聽聞恩施市第五批非遺美術類竹編技藝傳承人代表陳景鵬的大名。近日,走進位於恩施市芭蕉侗族鄉戽口村他的竹編工作間內,各種造型奇特、漂亮可愛的竹編製品陳列其中。 全媒體見習記者 趙盛迷 通訊員 姚宗豔 陳雲燕早就聽聞恩施市第五批非遺美術類竹編技藝傳承人代表陳景鵬的大名。
  • 編織幸福生活——茂名信宜竹編從鄉間走向世界
    中國人使用竹器歷史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竹器就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從書簡到樂器、房屋交通、家具器皿,中國人當之無愧是世界上最懂竹、最愛竹、最會用竹的民族。勤勞的信宜勞動人民,用純樸的智慧把竹編做成了影響世界的產品,並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信宜也因此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竹器之鄉。信宜市位於廣東西南部,素有「八山一分田」之說,20多萬公頃的山地,自然生長著單竹、毛竹、楠竹、黃竹、石竹等竹子,總面積超過4萬多公頃,成為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為信宜竹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 親子DIY活動,跟著非遺大師學竹編
    7月18日,時值周末,由共青團高坪區委主辦、向日葵教室承辦的「跟著非遺大師學竹編」親子DIY活動在長樂鎮竹編非遺傳習館拉開帷幕。當天下午2時30分,在竹編非遺傳人萬學的帶領下,孩子和家長們手拿削薄的竹蔑,按照「一挑一編法」,有序地製作「竹編船」等相對簡單的竹編品。雖然大多數家長和孩子都是第一次接觸竹編,但大家依然熱情不減。家長們紛紛表示,這樣的活動既能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孩子感受非遺的魅力,非常有意義。
  • 「編織幸福的花籃」、「針尖上的藝術」-大世界竹編、刺繡體驗活動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在大城市,菜籃子、童年時的竹椅幾乎退出了人們的生活和視線,為了讓大家感受傳統竹編藝術品的魅力,8月5日下午,上海大世界傳習教室舉辦手工竹編體驗活動,特邀清了竹編名師陳邦湧老師為大家傳授手工竹編技藝,30多名遊客參加了本次體驗活動。
  • 巧手織活竹品 非遺指間傳承——精細竹編展廳成五峰旅遊熱門「打卡...
    打定主意的李鳳英,開始四處拜師,學習篾匠工藝。此後,李鳳英發現市場上出售的高檔竹編,採用的已經不是傳統竹篾,而是更為纖細的竹絲。  要想提高作品價值,必須改良工藝、提高精度。  如今,她已引導成立12個竹編工作室,帶動98名傳統篾匠從事竹編工藝,其中,有不少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 非遺竹編「編織」美好生活
    中國日報版面截圖1990出生的楊昌芹是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貴州省赤水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經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在她看來,赤水竹編不僅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同時也讓她通過竹編直接或間接帶動當地上千人就業,其中很多是貧困留守婦女。
  • 福州都市圈裡的寧德蕉城、福安、霞浦和古田,網友:福寧是一家!
    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寧德的蕉城區、福安市、古田縣和霞浦縣目前的發展狀況。下半年隨著寧德時代第三期工程的建成投產,以及上汽寧德工廠的產能提升,蕉城區可望迎來經濟的飛速增長。 隨著寧德時代的不斷擴大,東僑片區的人口密度也會越來越高。未來還有福州寧德兩地的城際軌道F3線會開建,也將會促進兩地的同城化,形成半小時生活圈。
  • 陳奕迅點讚抖音非遺竹編手藝人:他的匠心要傳承下去!
    被陳奕迅提及的竹編老爺爺,是抖音上的非遺竹編傳承人李年根師傅。陳奕迅入駐抖音後,李師傅在他的抖音帳號「非遺鴻茗閣老李」(抖音ID:zb881)上發布了一則短視頻,記錄自己用傳統竹編手藝為陳奕迅編織的竹畫。  視頻中,李師傅將竹子劈成竹篾,經過數道工序加工,編織成一副陳奕迅形象的竹畫。
  • 竹編工藝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擴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像工藝方面發展,竹編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見精細。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楚國編織技法也已經十分發達,出土的有:竹蓆、竹簾、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籃、竹簍、竹筐等近百餘件。
  • 漢中藤編、竹編培訓助力非遺傳承
    南鄭區黃官鎮鑫豪藤編發展有限公司廠區內熱鬧非凡,由該區文化館組織承辦的2020年漢中市「三區」人才藤編、竹編培訓班在這裡舉行。本次藤編非遺技能培訓從12月1日開始為期3天,參訓學員來自陝南三縣區共計5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人、殘疾人3人。
  • 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組一行深入古田大甲調研
    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組一行深入古田大甲調研 2020-12-01 14: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匠心妙手●竹編工藝】
    ,即對竹絲進行編織的手段,根據竹絲的尺寸,形成了精細的細絲竹編工藝和主要編織工具的粗絲竹編工藝兩大類。細絲竹編工藝又稱瓷胎竹編工藝,瓷胎竹編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
  • 古田2人獲寧德「弱鳥先飛 滴水穿石」30年突出貢獻人物稱號
    古田2人獲寧德「弱鳥先飛 滴水穿石」30年突出貢獻人物稱號 2020-11-15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方水土 華州竹編: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
    千百年來,靜靜生長的竹林造就了這片土地的幽雅風貌,養育著一代代質樸勤懇的華州人,而竹編作為一項傳統手工技藝,在華州區廣為流傳。從明代至新中國成立之初,華州竹編多散於鄉村,為家庭副業,主要生產床、椅、桌、書架等二三十種日常用品。1958年,華縣竹藝社成立,有職工100多人。1960年,竹藝社高級技師靳天寶等人曾為人民大會堂陝西廳製作竹沙發54套,充分展示了華州竹編的高超水平。
  • 歸鄉拿起篾刀 借「風」賦能飛翔 85後篾匠上演竹編「雲蝶變」
    或許是從小的耳濡目染讓他對竹編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或許是不忍看到父輩曾經以此為生、以此為業的竹編手藝逐漸走向消亡,大學期間,錢利淮一邊汲取新知識充實自我,一邊思考老手藝該何去何從。2010年,大學畢業後的錢利淮在杭州找了一份景觀設計工作,但僅過一年多,始終心系竹編工藝的他便決定辭職回家,繼承「祖業」。
  • 一隻點心竹籃背後的扶貧幫困與非遺保護探索
    每年的上海設計周,章莉莉看到設計師就會拉他們進PACC展臺,介紹非遺作品,希望他們從中尋找靈感,跨界合作。「我們的目標是讓藝術家、設計師和非遺傳承人跨界合作,讓非遺技藝以新的方式進入當代城市生活,從作品變成產品。」從產品到商品楊蕾曾在一次展覽上對PACC一件竹編燈罩「一見鍾情」:「工藝細膩,配色大膽,造型優雅。」
  • DIY手工竹編工藝!
    京都竹細工的優雅世界與其它天然材料不同的是,竹子是一種快速生長的植物,大約60天就可以成長到15米的高度,但竹子又是很長壽的植物,大約可以活到60年到120年,因此,竹子的利用,對於環境的破壞非常少,是一種既天然又環保的材料。
  • 福清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醉心竹編55年 編出新花樣
    福清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醉心竹編55年 編出新花樣 2020年08月17日 14:19   來源:福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