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點心竹籃背後的扶貧幫困與非遺保護探索

2021-01-09 陽江廣播電視臺

「你這籃子哪兒買的?我找了好多都不滿意!」

「這是上海哈爾濱食品廠出的『竹報平安』點心禮盒,外包裝籃子是貴州赤水的老師傅盧華英用的非遺技藝,這還是上海對口支援的精準扶貧項目呢。」

市民楊蕾在朋友圈發了一組時下流行的「野餐風」照片,照片中的竹籃引起了不少朋友的注意。而這隻竹籃,也讓楊蕾覺得這組「網紅照」有了人文味道。

「竹報平安」點心禮盒的外包裝採用了非遺技藝

不過,立即趕到上海哈爾濱食品廠淮海路門店的楊蕾朋友空手而歸。因為手工產能有限,首批「竹報平安」禮盒6月18日甫一上市即告售罄,第二批仍在趕工中。

如何讓非遺技藝成為脫貧致富的方法,也讓這些瀕臨失傳的手藝重回公眾生活,上海正攜手對口支援地區,探索一條「活態傳承」的新路。

從作品到產品

這款「竹報平安」的策劃者之一,是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運營總監章莉莉。多年來,她一直致力於推廣上海對口幫扶地區的非遺技藝。

「有些非遺技藝,現在看來似乎缺少了實用價值。」章莉莉和同事曾前往少數民族地區考察,當地繡娘拿出刺繡精美的鞋墊送給他們,這是當地女子昔日至關重要的定情信物,但帶回上海卻幾乎沒用,要麼放進柜子裡收起來,要麼裱成畫掛起來。

「國內匠人一柄手工摺扇,開價就20萬,這價格就是奔著直接進博物館。」去年在巴黎舉辦了亞洲當代工藝展的建築師沈若凡,希望在海外推廣中國手工藝,在尋訪國內手工藝匠人時頗有感慨,「按照這樣的思路,技藝能持續多久?」然而記者走訪中,「走進博物館」是許多非遺傳承人心中最理想的非遺傳承模式——通過財政撥款或高價收購將之「保護」起來。

即使嘗試過「市場化」,做法往往是通過外貿訂單將非遺推向「工藝美術」方向——這使得非遺技藝與消費市場漸行漸遠,除了「挺好看」,年輕人不知道這些物品所承載的生活歷史和文化含義。章莉莉也坦言,很多非遺傳承人一開始身份是工藝美術大師,讓他們放下身段將手中絕活做成生活日用品,心理上有落差。

非遺技藝做出的東西,除了」藝術「,更應」好用「

但沈若凡在海外拜訪的工坊情況不同。法國金銀器工坊ODIOT已有300餘年歷史,他們做過拿破崙加冕時的佩劍,做過貴族家的大型燭臺,如今在製作各類餐具和燈具,產品始終與時俱進。章莉莉說:「我們要做的,是讓傳承人意識到,非遺能養活自己,也能成為公眾生活的一部分。」

章莉莉與陝西渭南市澄城刺繡非遺傳承人武麥花交談時,注意到她袖口繁複精美的刺繡,感嘆「我們平時袖口最容易磨壞,哪敢穿這樣的衣服」。武麥花聽完笑了:「袖口當然最容易被磨壞,所以才要用刺繡來加固呀。」

加固,原本是刺繡最原生態的使用價值,這為非遺產品研發思路帶來「回歸」。武麥花做鞋墊、納鞋底是絕活,針法核心就是耐磨。PACC幫她聯繫到上海設計師陸坤,將針法用在運動潮牌的手肘、褲縫等處,裝飾之外也讓實用功能延續。「非遺核心技藝傳承的同時,使用價值也要傳承,要在現代都市尋找技藝新的應用功能。讓技藝隨時代而發展,隨生活需求而變化。」

鞋底刺繡的工藝被設計師用在運動服手肘處,美觀之外還能加固,是刺繡的傳統功能

上海的優勢,在於開放,多元文化總能在這裡碰撞出火花。不久前,來自上海對口支援的青海果洛的非遺傳承人們,與設計師、法國工作營師生一起,做出了一批前所未見的非遺產品——銀飾鍛造傳承人段松文和設計師施軍燕合作,以上海絨繡和藏族銀飾鍛造製作了化妝盒,唐卡傳承人和果洛藏文書法德昂灑智的學員們製作了團扇,還與設計師合作完成一系列時髦的包袋。

PACC「文化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課程上的少數民族手藝人與老師

這是PACC作為「文化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基地之一,推出的培訓課程:非遺傳承人與藝術家、設計師交流學習,並在最後階段共同完成一批融合傳統技藝和當代審美、實用價值的產品。90後貴州竹編工藝傳承人楊昌芹,是貴州赤水來上海參與PACC課程的首批學員之一,收穫頗豐。她回去後不久,當地政府組織的第二批學員再次來到上海。

每年的上海設計周,章莉莉看到設計師就會拉他們進PACC展臺,介紹非遺作品,希望他們從中尋找靈感,跨界合作。「我們的目標是讓藝術家、設計師和非遺傳承人跨界合作,讓非遺技藝以新的方式進入當代城市生活,從作品變成產品。」

從產品到商品

楊蕾曾在一次展覽上對PACC一件竹編燈罩「一見鍾情」:「工藝細膩,配色大膽,造型優雅。」可是幾次希望購買,得到的答覆都是「還沒有量產」。

如今,這一系列竹編燈罩依舊掛在PACC辦公室的牆上。早在2016年,PACC就邀請荷蘭設計師和東陽竹編傳承人,合作設計出這批竹編產品。然而在多個設計展上吸睛無數卻無法推向市場的關鍵,在於居高不下的成本。「我們一直想在這系列產品的基礎上改良推向市場,實驗過若干次,但一直控制不了成本。」由於手工成本高,最大的竹編燈罩售價高達6000多元。

荷蘭設計師和東陽竹編傳承人合作的竹編燈罩在多個設計展上驚豔眾人卻始終沒有推向市場

又一次跨界合作給了章莉莉啟發。去年進博會上,搭載藤編車筐的鳳凰自行車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的師生攜手遵義的藤編技藝非遺傳承人,共同設計研發出這些藤編自行車配件——這是貴州遵義第一次和上海老字號企業合作。

「要想成功市場化,需要逆轉思維——先想好商品定價,再找設計師和傳承人研究如何設計才能控制成本。」章莉莉覺得,要把非遺產品推廣為成熟商品,必須倒過來做。「企業的標準化管理和市場敏銳度,是傳承人或高校力不能及的。非遺這條產業鏈上,需要各個環節專業力量系統參與。」

鳳凰自行車與貴州遵義藤編傳承人的合作開啟了「老字號 非遺「的合作模式

章莉莉和同事們萌發了讓「老字號」企業和非遺「跨界」的想法。去年11月29日,進博會閉幕後不久,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就與東浩蘭生會展集團聯合舉辦「2019非遺傳承與IP 創新大會暨2019第五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

「老字號需要新的文化內容,傳承人需要和企業合作。」章莉莉回想當時的活動,不像個學術論壇,倒像個『相親』大會。」活動流程模擬相親節目「相約星期六」, 5位非遺傳承人和5家老字號企業代表,每人發言5分鐘;現場專家組成「觀察員」,不光現場引導,還有跟蹤服務,推動雙方「攜手」的成果,今年陸續落地。

上海哈爾濱食品廠與盧華英的「竹報平安」正是此次「牽手」成功的首批成果。「上海有市場,對口援建的地區有傳統工藝。發揮雙方優勢,自然幫扶對口援建地區,才能創造可持續的發展機制,讓企業和傳承人自然形成合作關係。」

淮海路上,與知名法國品牌「愛馬仕之家」一牆之隔的,是愛馬仕與中國設計師蔣瓊耳合作的品牌「上下」。強調自身工藝傳承的同時,海外奢侈品品牌近年著力於尋找並開發世界各地傳統技藝。「上下」推出的以竹絲編織包裹瓷器的系列作品「竹絲扣瓷」,其中一款一壺兩杯的產品售價達8200元。

愛馬仕中國品牌」上下「致力於體現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精湛的手工藝並將之引入當代生活(圖片來源:新華社)

國內採用類似工藝自主開發的一壺兩杯,價格只有580元。「高端商品從設計、製作、品控、推廣有一體化的方案,價格差異並不意外。」在章莉莉看來,同款非遺技藝開發出不同的分層市場是好事,「說明中國市場正在逐步成熟,更多的消費能接觸和享受非遺技藝帶來的商品。」

章莉莉根據手工藝製作的比重,將非遺手工藝轉化的商品分為三個層次:最頂層是手工藝製作比例大的高級定製品,用於收藏和展示;中間的是手工製作比例相對較小,適合小批量製作的商品;基礎部分則是非遺元素的文創衍生商品,可以運用工業方法大批量生產。

PACC和上海搪瓷品牌玖申聯名開發的一款搪瓷杯,杯身印著傳統的羌繡、苗繡圖案,售價149元,旨在向年輕人傳播非遺知識。「三個層次像金字塔一樣,越往下傳播量越廣。」章莉莉說,「我們更多是在為中國累積非遺IP的人力資源,希望他們中走出今後孵化打造『中國愛馬仕』的人。」

從「小眾」回歸大眾

曬照之後,楊蕾接了好幾單「代購」。她隔三差五就去上海哈爾濱食品廠門店詢問,得到的答覆總是「缺貨」「不確定下一批時間」「暫時提供不了網上銷售」。

這款禮盒從今年3月開始研發,直到6月上市銷售,盧華英帶著人連夜趕工,也不過交出了200個。「因為產量低,只敢做限量。明明市場在,卻不能打造成『爆款』。」

產能有限,」竹報平安「只能做限量不能出」爆款「

「手工藝周期長,人為因素影響大,而且手工製作每件產品難免有細微差別,這些都制約著非遺商品的量產。」章莉莉坦言,要讓非遺活起來,需要傳承人與企業磨合出特殊的節奏:「在訂單穩定的前提下,非遺傳承人才能變得更為職業化;職業化方能帶動當地發展。」

對此她有信心,一面勸對接企業要有耐心,「先把非遺訂單當做公益事業和幫扶活動來做,接過十次訂單後,他們就逐漸成熟了」,另一方面她和同事們為PACC一批又一批學員建起微信群,共享信息,交流經驗,也督促生產。

「不同地區的生活習慣、文化差異太大了。」最近有企業對青海果洛的犛牛絨編織很有興趣,章莉莉把這一消息用微信發給學員,兩天後才收到回復。原來,學員裡多是牧民,手機並不像城裡人那樣是「必須品」。但機會難得,章莉莉和同事打算直接去當地,跟手工藝人們當面商議。

訂單來不及做,還因為缺人,特別缺年輕人——這幾乎是非遺傳承人們的共識。上海婚俗木藝製品的非遺傳承人何又聖今年72歲了,他學習木器手藝時只有16歲,可如今他最年輕的徒弟也已經50歲。

章莉莉曾把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八個鄉鎮的百名非遺苗繡傳承人歷時一個多月完成的22米繡卷《錦繡臺江》帶到上海設計周。主繡人楊再美受邀講解作品,還帶來了剛考進大學的女兒。

22米繡卷《錦繡臺江》亮相上海設計周

楊再美的奶奶是苗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許多針法已是獨門絕技。章莉莉以為楊再美會把這些技法傳給女兒,然而小姑娘搖頭說自己不會刺繡,「媽媽說只要成績好就夠了。」

設計周上,楊再美的女兒在海內外觀眾、設計師的驚嘆聲中,感受到「手藝」的市場和價值。活動結束,她對母親和章莉莉說,「我要開始學刺繡了。」

以沈若凡的經驗,國內並不缺對傳統工藝感興趣的年輕人。他接觸過廣州銅藝品牌五玄土的團隊,這些年輕人為研究銅器自然著色開始自學,學習資料全部是他們自己在國內外學術網站上搜集的,「本來做雕塑的人,如今開口講的全是化學公式!」

「歐洲許多手工藝是以品牌工坊的形式流傳下來的,但國內非遺似乎一直強調『匠人』本身和師徒傳承模式。」在沈若凡看來,未來,非遺技藝一定會走向「開源」,吸引更多有志於此的年輕人主動聚集。「一說起『匠人』,國內展現的就是苦大仇深慘兮兮的形象,為什麼不能是享受創作樂於技藝的年輕人?」

上海設計周上,不乏帶著孩子前來的年輕父母

「非遺」名頭能帶來實際利益,有手工藝人因自己申報的非遺項目未將自己定為傳承人而起訴政府;也有公司大量註冊商標,禁止其他人開發非遺產品;還有傳承人要求其他同樣掌握這門技藝的人不要繼續使用。

「非遺工藝不屬於某個人或某個企業,這是中國人共同的文化技藝。」章莉莉以赤水竹編為例,「當地很多人做竹編或相關事業,可以帶動當地增收扶貧,帶動更多人生活越來越好,那是當地共享的技藝。」

沈若凡最近走訪了法國「瓷都」利摩日,發現有些工坊已經開始使用機械手臂製作器型,但核心的釉面工藝依然採用傳統工藝。「非遺不能排斥現代技術,不能排斥『外人』進入。進入智能機器時代,非遺肯定是『藝』的競爭,只有競爭才能讓非遺長久保持生命力。」

因獨特的文化氛圍,瓷都景德鎮吸引了一大批喜歡手工藝的海內外年輕人聚集(圖片來源:新華社)

「一個人、一個機構或者一家企業,都不可能獨自完成整個產業鏈的事。」章莉莉發現,很多非遺傳承人有直播帳號,學會營銷自己。來自抖音的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已有5位傳承人年收入超百萬元,40多位非遺創作者贏得百萬粉絲。

「網際網路帶來新的機遇。」章莉莉認為,未來還可能催生新興的專業中介機構,專門從事某個環節細小分類,例如非遺經紀人、非遺內容傳播公司等。「我們也期待看到非遺逐漸和市場融合過程中,能夠產生一波新興行業,這種行業越豐富,文化越有生命力。」

臨沂木版年畫、掛門箋等成為當地熱門年貨,非遺保護的是」技藝「,只有一直被使用,技藝才是」活「的,否則只能成為」標本「(圖片來源:新華社)

「我希望非遺是『活態傳承」,即自然地傳承下去,產生自身的生命力。傳承人是創造者,公眾是使用者。使用者是土壤,只有土壤變得肥厚,非遺才能長成大樹。」章莉莉說,只有從創造者到使用者能形成生態鏈,才是文化該有的狀態。

沈若凡用一個」畫面「來描繪這樣的生態:「有人靜靜地做,有人靜靜地買,審美和情趣在這往來之間,不斷提升。」(李君娜)

相關焦點

  • 探索非遺保護傳承新模式 湘繡研究所與盤子女人坊跨界合作
    (圖:盤子女人坊董事長楊健說,對此次跨界合作充滿信心,國潮興起背後,年輕人對傳統民族文化更加認同、更有自信)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是一家湘繡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省屬國有企業和專業機構,2011年被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
  • 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攜手盤子女人坊探索非遺保護傳承新模式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成新湘現場展示湘繡非遺。 付敬懿 攝中新網長沙12月11日電 (付敬懿)湖南省湘繡研究所與專注於中國風文化藝術攝影的盤子女人坊11日在長沙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通過以非遺為新國潮賦能的形式,探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湘繡的傳承新模式,促進和帶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 非遺「huo」了的背後是什麼?
    體系化、鏈條化的產業經營 在多年的經營、探索中,一些成熟的企業已建立起完善的經銷體系,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一些擁有突出代表性非遺項目的區域則將非遺作為區域核心產業,進行全產業鏈的打造、建設。
  • 蘇州一點翠工藝坊使用翠鳥羽毛引爭議 非遺技藝與翠鳥保護背後的...
    近日,一條題為《精美點翠背後的殘忍?網曝蘇州一點翠坊使用大量翠鳥羽毛》的視頻在網上引發巨大爭議。據視頻稱,蘇州「僑色非遺珠寶工作室」長期銷售點翠工藝品,使用大量真翠羽毛製作飾品,價格從五千到數萬元不等。該話題在網上引發熱烈討論。▲相關視頻截圖。
  • 研究探索非遺項目影像保護傳承 忻州發行北路梆子精粹音像製品
    原標題:研究探索非遺項目影像保護傳承 忻州發行北路梆子精粹音像製品   日前,忻州市北路梆子戲劇研究院推出的《北路梆子經典唱腔曲牌折子戲精粹》音像製品正式發行
  • 讓非遺擁有民間基礎才是最好的保護
    傳承人年齡偏大是不爭的事實,後繼無人已經成為非遺保護最大的痛楚。截至2020年12月18日,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所有國家中排名第一。我國在文化底蘊、人口規模以及經濟總量上都算得上是泱泱大國,在各個方面都有著卓越的成就,卻在非遺保護上總顯得有心無力。究其深層原因,還是在「保護」上劍走了偏鋒。
  • 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陝西皮影座談會在西安順利召開
    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成立於2017年,由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與韓國愛茉莉太平洋集團雪花秀品牌協議設立。基金以清華大學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旅部重點實驗室為平臺,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術資源為依託,致力於支持中國非遺手工技藝的研究保護和創新發展。過去的兩年,基金分別以山西漆器髹飾技藝和雲南金屬工藝為保護對象,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培訓、展示和推廣工作,在社會中反響極大。
  • 竹籃子的魔力
    在寸土寸金的廣州城,我家的廚房已經容不下這樣一隻竹籃——在裝修設計時,每一片空間都被精心設計和利用了,它除了講究收納功能外,還要講究美觀。而這樣一隻竹籃,真不知擺放何處。所以每次都只能作罷。然而,竹籃情結卻像一顆種子埋在心中。
  • 甘肅瑪曲傳承保護草原文化 建立非遺名錄13類43項
    鍾欣 攝中新網蘭州8月19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連日來,在甘肅甘南瑪曲草原上,為活態傳承和保護藏族非遺文化而展示的「流動文化體驗館」吸引海內外遊客駐足體驗、拍照。現場搭建起以一戶遊牧家庭為單位的「遊牧帳篷」,展現瑪曲縣藏民族從事遊牧生產、逐水草而居,形成獨具特色的遊牧文化畫卷。
  • 非遺小視頻丨你吃的岷縣點心,是濃烈的鄉愁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岷縣人把點心又叫「酥食」,據說是由中國古代所說的「酥」發展而來的,是一種有甜餡的酥餅。岷縣點心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起初,由於經濟、文化、交通落後,再加上原材料的匱乏以及製作方式的落後,岷縣點心並沒有現在的口感,也沒有現在的花樣多。那時候的點心餡是蜂蜜拌麵粉,點心皮為白面,加入油後放在鐵鏊裡用木炭火烤熟,吃起來像烙甜包似的。
  • 秋冬季節到香格裡拉觀鳥祈福,獨克宗探索非遺
    (原標題:秋冬季節到香格裡拉觀鳥祈福,獨克宗探索非遺) 東航2021
  • 攜手Whoo後和銀泰 起承文化帶非遺回歸生活
    2016年起,始終堅持中國非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社會企業起承文化開始了絨花工藝保護項目。作為堅持中國非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社會企業,起承文化先後推出了一系列非遺保護代表項目,比如「鬧傳統」「藝外之禮」「語言、文字、圖形等元素,背後都凝聚著豐厚的文化內涵。
  • 皮影魯藝行 非遺長至歸·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年度成果展
    從前尋找營養的根系早已成為土壤的神經,古老非遺的消亡在情感和文化變故的撕扯中必定會發出驚天動地的哭號。非遺保護是二十一世紀人類大規模啟動的關於文明記憶的搶救工作,往往迫不及待,似乎總是積重難返。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項目進入第三個年頭,在過去兩年工作卓有成效的基礎上,今年我們進一步嘗試挑戰自身的智慧和能力,2020年的非遺保護項目我們選擇了陝西皮影。皮影戲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因為它不再僅僅是傳統的工藝美術。這次的工作除了關注造型、皮革處理以及雕飾工藝之外,與之相關的表演藝術在其中也擔當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比如傳統說唱技藝和皮影表演的操控技術。
  • 高德魁書畫社非遺文化保護顧問
    生於李斯故裡河南上蔡縣伏羲寺白圭廟村,高中畢業後應徵入伍,在海軍旅順基地某部服役,曾因發明自創軍用品及民用品等,多次獲軍事獎項,回地方後在縣糧食局,地區科委,省電子工業局,河南省駐京辦工作,因工作需要《人民日報》大地月刊負責國家機關豫南扶貧組的新聞報導工作,曾擔任《新華社農村大世界》河南版總編《農村開發報》《河南電子技術》雜誌社社長總編,《市長》雜誌社總編,《城市建設·市長》雜誌負責人等,現任文化和旅遊部中國建築文化研研會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會主任
  • 傳統技藝與時尚設計融合,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結合 紡織非遺產品...
    傳統技藝與時尚設計融合,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結合 紡織非遺產品煥發新活力(新視點) 2020-10-28 13:32:37   來源:人民日報
  • 「雲上非遺工程」項目啟動 南方+「雲海選」助力保護傳承非遺
    &nbsp&nbsp&nbsp&nbsp其中,作為年度非遺「雲海選」重要內容,「非遺少年說」首屆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演講展示活動,近日在南方+正式上線,社會各界投稿踴躍。
  • 墳墓上的竹籃子
    兒子親手編織一個很大的竹籃子,然後殺了一隻雞煮給老阿公吃。老阿公說:「雞養大了能拿到市場賣錢,何必特地殺了給我吃呢?我只要吃點剩菜剩飯就可以了。」「沒關係,您吃飽一點,我想背您到山上去。」老阿公高興地說:「你真乖啊!我好久沒到山上去玩了。」    老阿公坐在竹籃子裡,兒子背著他上山,小孫子也跟著去。
  • 竹籃子收藏記
    作者:荊歌(騰訊·大家專欄作者,作家)古代的竹籃子,或方或圓,帶蓋的沒蓋的,其用途,廣泛得今天任何工具似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它既可以放女紅,也可以置食品。存放乾果糖果雜食,最為相宜。放米放布帛放衣物,亦無不可。還有一些多層的,可以提攜出門,往往裝菜,裝書裝文具,還有裝茶具香具的。
  • 竹籃子
    忽一低頭,看到一位老奶奶腳邊擱著一個竹籃子。籃子是簇新的,竹篾還沒有幹透,泛著新鮮的青綠。籃子裡乖乖地坐著幾個青白蘿蔔,還散落著一捧殷紅的山楂,煞是好看。心忽然靜了下來,仿佛透過這個竹籃子,看到了一處山明水淨的田園。看到竹籃子,總會想起小時候在外婆家住的那段時光。外婆家的屋頂上懸下一根長長的鐵鉤,鉤上就掛了一個竹籃子,站在床上踮腳就能碰到。
  • 香港非遺辦事處館長伍志和:非遺文化源於生活 饋於生活
    人民網 沈婧婕 攝源起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於社區,非遺項目的挑選和準備,也是整個社區參與的過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10月17日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旨在為世界文化遺產「鼓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