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瑪曲傳承保護草原文化 建立非遺名錄13類43項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圖為瑪曲縣傳統手工工藝展示。 鍾欣 攝

中新網蘭州8月19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連日來,在甘肅甘南瑪曲草原上,為活態傳承和保護藏族非遺文化而展示的「流動文化體驗館」吸引海內外遊客駐足體驗、拍照。現場搭建起以一戶遊牧家庭為單位的「遊牧帳篷」,展現瑪曲縣藏民族從事遊牧生產、逐水草而居,形成獨具特色的遊牧文化畫卷。

瑪曲,藏語是「黃河」的意思,是全國唯一以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命名的縣,這裡也是「天下黃河第一彎」「格薩爾文化發祥地」,境內擁有最美溼地草原,同時被譽為「中國賽馬之鄉」「藏族民歌彈唱故裡」。

圖為瑪曲縣非遺彈唱藝術。 鍾欣 攝

為弘揚和傳承藏民族傳統文化,在瑪曲縣近期舉辦的第十二屆格薩爾賽馬節期間,該縣打造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的流動文化體驗館,館內設有表演藝術、傳統知識、遊牧文化三大體驗區,免費為遊客開放。

據悉,在這個「不產顆粒糧食」的純牧業縣,由於純牧業生產生活方式,孕育出了諸如藏族民歌彈唱、格薩爾說唱、牛角琴演奏、藏鷹笛演奏等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犛牛酸奶、藏族點心、厥麻米飯、糌粑等別具風味的藏族美食。

圖為展示瑪曲藏民族傳統特色美食製作工藝。 鍾欣 攝

現場展示的格薩爾說唱,是以「說」和「唱」兩種表演形式,無任何樂器伴奏,藝人說唱時琅琅上口、迴環曲折、曲調多樣、巧妙呼應的旋律起落有序、回味無窮。而藏語中稱為「秀郎」藏鷹笛是一種古老的吹奏樂器,演奏時拿著造孔的禿鷲翅膀骨吹出意味深長、生動活潑的曲調。

遊牧帳篷裡傳來悠揚的牛角琴聲,它與其他樂器七音不同,是用6、1、2、3、5五音演奏,音調樸實、柔情細膩、音色柔美綿長、如泣如訴。而牛角琴的構造也很獨特,琴身是上好的木材,用兩根精選馬尾搓成琴弦,琴身有一支野犛牛角,年代久遠。

此外,藏族女人們身著傳統民族服飾,還展示酸奶、蕨麻米飯等製作工序。比如,做藏式點心時,將酥油用溫火化開,把糌粑倒入其中,慢慢攪拌,在拌入磨成粉末的乳白色曲拉、白糖、煮熟的厥麻等,隨後壓模成型,待其冷卻凝結成塊而食,色澤豔麗、香甜可口。

多年來,為保護和傳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瑪曲縣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積極保護和挖掘非遺工作,鼓勵藏族民歌創作發展,培養民間彈唱藝術家,創編了以「格薩爾文化」為主題的各類文藝作品,全面摸排縣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等,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深入調查。

據統計,目前,瑪曲縣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類43項,列入保護項目省級5項、州級38項。有1名國家級傳承人、5名省級傳承人、68名州級傳承人、123名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完)

相關焦點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以構建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為目標,以資源普查、名錄體系建設、支持傳承人傳習活動、開展宣傳教育為重點,以建立機構、完善制度、加大經費投入為保障,穩步推進各項保護工作。
  • 【喜報】非遺保護工作新突破!樂陵新增兩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東省第五批省級非遺名單公示了樂陵2項目獲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樂陵市梢頭棍入圍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樂陵市東路梆子入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推薦名單在梢頭棍走出樂陵之後,我村先後受邀參加浙江梢頭棍表演,以及德州文化節梢頭棍表演,並取得了優秀的成績,為傳揚傳統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傳承梢頭棍這一傳統文化,任重而道遠,但傳承人將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家鄉的文化事業奉獻一己之力,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東路梆子形成於宋朝初年,清光緒年間傳至樂陵。
  • 紮實堅守老酒品質 保護傳承非遺文化
    4年前參加公益扶貧項目考察的一次偶然經歷,讓中山商人伍倩雯與非遺白酒結下不解之緣,事業升華之旅就此開啟。在了解老酒企的整體情況後,對其進行併購重組,她發揮中山人做事靈活、商業敏銳度高的特點,從「古窖」「老酒」「非遺」等元素精準切入,讓老酒企展現新的光芒。老酒企擁有的古窖池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傳統釀酒技藝入選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溫嶺市草編非遺保護傳承標準化試點項目成功立項
    日前,由舜浦和溫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聯合申報的草編非遺保護傳承標準化試點項目成功入圍省級標準化試點項目名單。這也是全省首個立項的非遺保護傳承標準化試點項目,將為全省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提供可複製、可借鑑、可推廣的「溫嶺樣板」。   作為溫嶺的傳統產業,溫嶺草帽最早發源於周代,發展於春秋戰國時期。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截至2016年底,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含「急需保護名錄」)的項目已達39個,也是目前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1年通過的:崑曲;  2003年通過的:古琴藝術; 2005年通過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 2009年通過的: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
  • 尋找浙江文化的入口和出口 "非遺"大美,拾"遺"十年
    對許多人來說,「美麗非遺」與「美麗浙江」是同構的。  針對「非遺」的搶救保護和人才培養,浙江有全國力度最大的省級財政專項支出,同時在全省11個設區市和90個縣(市、區)均建立了「非遺」保護中心,實現工作機構全覆蓋。但是,光有這些並不足以使浙江成為「非遺」保護的「全國模範生」。
  • 生態保護丨黃河首曲,綠水彎彎潤草原
    從青入甘的黃河,如一條昂首巨龍,在甘肅「兩進兩出」。在甘南草原劃出「第一次」壯美的曲線後,經臨夏、出蘭州、穿白銀,一路向東,千折萬轉,奔騰入海。 作為黃河上遊的甘肅,如何在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中奏響隴原樂章,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邁出新的更大步伐?日前,記者一行從蘭州出發,溯源而上,到達黃河甘南段,一探究竟。
  • 21世紀前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理念、實踐與經驗
    [13]2003年10月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正式規定建立非遺代表作名錄,目的是為擴大非遺的影響,提高對其重要意義的認識和尊重文化多樣性。2005年我國非遺保護的重要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明確提出「建立名錄體系,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的要求。
  • 藏醫藥浴法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新華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3屆常會於2018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在模里西斯首都路易港召開。當地時間11月28日下午,委員會經過評審,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下簡稱「代表作名錄」)。
  • 平頂山衛東:非遺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一名非遺人,做好非遺的傳承是我應該做,手藝人不僅是做手工,還要做好人,做好事,好的品德才能把好的技藝傳承下去。」 平頂山市級非遺項目「郭巧連刺繡」傳承人郭巧連感慨地說。
  • 活化傳承非遺增強文化自信
    這裡的送王船活動十分典型,在吸引越來越多民眾觀看和參與的同時,也帶動了對更多地方非遺文化、傳統文化的關注和傳承。六百多年民俗晉升世界非遺22日上午,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在廈門同安開幕,在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參與下,論壇對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送王船項目的經驗進行總結,對申遺後閩南文化傳承進行探討。
  • 景寧畲族彩帶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景寧縣的畲族彩帶編織技藝成功上榜這也是繼畲族三月三、畲族民歌、畲族婚俗後景寧縣第4項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的項目「彩帶是畲族祖祖輩輩流傳至今的一種文化,現在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我們覺得很開心。我要把彩帶編織技藝好好傳承下去,」藍延蘭說。
  •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將發布非遺旅遊線路和非遺美食...
    下個月8日將迎來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記者今天上午從文化和旅遊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國家文物局確定今年遺產日文博活動的主題為「保護革命文物 傳承紅色基因」,屆時,我國429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54家博物館(含808家革命紀念館、博物館),將通過免費開放、門票優惠、義務講解、革命精神宣講
  • 42+1570,中國非遺數量世界第一,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據此我國國家級非遺名錄代表性項目共計有1570項,涉及3284個子項和保護單位;財政部發布的《關於提前下達2021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預算的通知》顯示,2021年非遺保護資金預算總金額為7.24億元,涉及31個省(區、市)及5個重點城市。
  • 蘇旭:我在教科文組織見證了中國世遺名錄和非遺名錄成為世界第一
    秘書處主要的組成機構包括7大部門,這7大部門比如說有文化部門、教育部門、自然科學部門、社會科學部門、對外聯繫部門、後勤部門等等。這是秘書處的主要機構。同時還設有13個局、處。這13個局、處歸總幹事直接領導。除此之外,教科文組織還在世界各地建立了53個總部外辦事處,來行使教科文組織的職能和工作。
  • 非遺「全家福」亮相 順德舉辦非遺文化主題活動
    12月19日,"記憶·傳承"——2020順德非遺文化主題活動在順峰山公園舉行。這是順德區首個非遺文化主題專場活動,全區59項非遺項目"全家福"首次集體亮相,市民在冬日暖陽中享受一場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盛會。
  • 甘肅文旅一把手談非遺+扶貧
    「文旅助力精準扶貧一定要堅持傳承和創新並重,如果我們的非遺工坊如果還停留在『只繡鞋墊』,那肯定是行不通的。」6月13日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陳衛中在甘肅省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推進會上表示,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一定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要保留甘肅特色和鄉土氣息,也要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達到「國際範兒」的標準。陳衛中介紹甘肅省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成效 張勇 攝「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已成為甘肅文旅工作新業態和新亮點。」
  • 泰安市泰山區28項非遺傳承項目和大眾親密接觸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主題是「非遺傳承,健康生活」。記者6月8日從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文化和旅遊局了解到,為進一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泰山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6日上午舉行,28項泰山區非遺傳承項目讓大眾近距離、面對面,領略非遺文化魅力。
  • 國家級非遺項目:茶葉傳統技藝有多少?傳承人有哪些?
    本文僅記錄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茶葉傳統技藝,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確定。 為了傳承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管單位十多年前開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對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保護對象予以確認。此外,這也是履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 濟寧大莊琉璃瓦製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原標題:魯城大莊琉璃瓦製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在日前公示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中,曲阜魯城街道的大莊琉璃瓦製作技藝成功入選非遺項目,為全街道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