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
文化和旅遊部公示了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景寧縣的畲族彩帶編織技藝成功上榜
這也是繼畲族三月三、畲族民歌、畲族婚俗後
景寧縣第4項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的項目
畲族彩帶起初為畲民所用的腰帶、攔腰帶、背帶等生活實用品,後被用於畲族傳統服裝的裝飾以及畲家姑娘的定情信物。由於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因此彩帶的花紋通常用代表不同含義的「意符文字」構成,並一直延續至今,被稱為代表畲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鶴溪街道東弄畲族村村民藍延蘭從小就跟著長輩學習編織彩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她將彩帶的花紋與文字相結合,創作出極具時代性和個人風格的畲族彩帶。她曾經將全國56個民族的漢字簡稱全部織在一條彩帶上,有別於一般彩帶1至2米的長度,這條長度達4米的彩帶被稱為「彩帶王」。如今已是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藍延蘭,成立了自己的彩帶工作室,免費教學生和有興趣的遊客編織彩帶。
藍延蘭在編制彩帶
「彩帶是畲族祖祖輩輩流傳至今的一種文化,現在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我們覺得很開心。我要把彩帶編織技藝好好傳承下去,」藍延蘭說。
景寧一直非常重視畲族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工作。東弄村村民藍仙蘭是遠近聞名的畲山「百靈鳥」,為讓畲族山歌得到很好地傳承,她不僅教會自己女兒、孫女唱山歌,還成立了自己的畲歌工作室,免費教授有興趣的市民唱畲族山歌。
藍仙蘭在寫畲歌
景寧在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上努力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每年的中國畲鄉三月三節慶活動,畲族的非遺項目技藝傳承均有展示和體現,畲族銀飾、畲族彩帶已成浙江省優秀旅遊商品,畲族婚嫁、畲族舞蹈等項目則在景區得到應用。2019年,畲族民歌、畲族彩帶、畲族舞蹈還作為浙江非遺的精彩項目亮相澳門。
「2021年,我們將會通過浙江省的基因解碼工程,重點推進景寧非遺項目的解碼工作,把非遺項目應用在生產生活中作為重點工作去開展。」縣文廣旅體局工作人員葉巍娥說。
文章來源:景寧發布
原標題:《景寧畲族彩帶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