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十大門類
註:現有多家單位在開展非遺傳承項目和傳承人推薦工作。本文僅記錄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茶葉傳統技藝,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確定。
為了傳承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管單位十多年前開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對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保護對象予以確認。此外,這也是履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國家級名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大門類,分別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
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已經建設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前四批共計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涉及申報地主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皆為3154個。
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
本批次共有推薦申報943個項目,經專家評審後,提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337個。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期20個工作日,從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1月19日結束。
國家級非遺名錄建設已到第五批,茶葉傳統技藝累計有多少項?
第1-5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37個茶葉傳統技藝入圍。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入圍茶葉傳統技藝,有哪些值得關注信息?
從入圍茶葉傳統技藝所在批次來看
第一批有1個,第二批有13個,第三批有6個,第四批有9個,第五批有8個。
入圍最少的是第一批,僅有烏龍茶傳統技藝,來自福建省武夷山市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入圍最多的是第二批,高達13個。其中,綠茶傳統技藝排在首位,分別是西湖龍井、婺州舉巖、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
此外,普洱茶傳統技藝僅在第二批次入圍,分別是雲南省寧洱縣申報的貢茶製作技藝和雲南省勐海縣申報的大益茶製作技藝。
從入圍茶葉傳統技藝的茶葉分類來看
綠茶有15個,黑茶有8個,紅茶有4個,烏龍茶有3個,花茶有3個,普洱茶有2個,白茶和黃茶各有1個。
入圍最多的是綠茶,也從某個角度驗證綠茶是歷史最悠久,也是國內茶葉生產和消費的主要茶類。其中,15個綠茶傳統技藝,浙江省佔4個,浙江省杭州市申報的西湖龍井製作技藝聞名海內外,也推動其成為我國最具知名度的名優綠茶。
排在第2位的是黑茶,有8個傳統技藝入圍,分別是湖南千兩茶、茯磚茶,湖北長盛川青磚茶、趙李橋磚茶,四川南路邊茶,雲南下關沱茶,廣西六堡茶藝,陝西鹹陽茯茶。
入圍最少的是白茶和黃茶,各有1個。其中,福建省福鼎市申報福鼎白茶製作技藝,位於第三批;湖南省嶽陽市君山區申報君山銀針傳統製作技藝,位於第五批。
註:37個國家級非遺傳承代表性項目—茶葉傳統技藝
從入圍茶葉傳統技藝源自省份來看
福建最多,排在首位,有6個茶葉傳統技藝入圍;浙江、安徽、雲南並列第2位,有4個茶葉傳統技藝入圍;湖北、湖南和江西並列第3位,有3個茶葉傳統技藝入圍。四川、江蘇和北京並列第4位,有2個茶葉傳統技藝入圍。其餘省份,僅有1個茶葉傳統技藝入圍。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不是重要茶葉產區,但卻能入圍2個茶葉傳統技藝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個茶葉傳統技藝都是花茶類,也說明北京地區是國內茉莉花茶重要消費市場。
此外,入圍烏龍茶傳統技藝均來自福建,分別是鐵觀音、大紅袍和漳平水仙茶製作技藝。而入圍紅茶傳統製作技藝省份分布不集中,安徽、福建、雲南和江西各有1個,分別是祁門紅茶、坦洋工夫、滇紅和寧紅茶。
從入圍茶葉傳統技藝申報主體來看
37個茶葉傳統技藝,36個申報主體為各級政府,僅有1個為企業直接申報,是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申報的花茶技藝。
值得注意的是,絕大部分茶葉傳統製作技藝申報單位都為政府,這也反映出我國終端茶葉消費市場的品牌建設處在政府推動推動的培育期。
現階段國家級茶葉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和實力也還有待提升,區域公共品牌是茶葉消費市場培育的重要支撐。產茶區域的政府主管單位牽頭申報國家非遺茶葉傳統技藝,既可以作為當地中小企業品牌營銷的背書,也有助於在細分茶葉品類中培育龍頭企業。
從入圍茶葉傳統技藝保護單位來看
37個茶葉傳統技藝,28個保護單位為行業協會/研究中心,9個為茶葉企業。
企業保護傳統技藝分別為:綠茶技藝,婺州舉巖由浙江採雲間茶業有限公司保護,黃山毛峰由謝裕大茶業股份有限公司保護,安吉白茶由安吉中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保護。
黑茶技藝,茯磚茶由益陽茶廠有限公司保護,趙李橋磚茶由湖北省趙李橋茶廠有限責任公司保護,下關沱茶由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保護。
紅茶技藝,滇紅茶由雲南滇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保護。花茶技藝,張一元茉莉花茶由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責任公司保護,吳裕泰茉莉花茶由北京吳裕泰茶業股份有限公司保護。
從現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茶葉)來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其傳承人的實踐活動為主要載體的「活」的文化形態。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8年,國家文化主管部門先後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3068人。
在茶葉傳統技藝領域,目前共有25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其中,第一批和第二批沒有,第三批有6人,第四批有6人,第五批有13人。
從性別來看,男士22人,女士3人。3位女士分別是:王秀蘭,張一元茉莉花茶製作技藝;孫丹威,吳裕泰茉莉花茶製作技藝;韋潔群,六堡茶製作技藝。
從傳統技藝對應茶葉分類來看,非遺傳承人數量分別為:綠茶有11人,白茶有1人,烏龍茶有4人,紅茶有2人,黑茶有4人,花茶有3人。僅有張一元茉莉花茶非遺傳承人是企業申報,其它都是由各級政府(市、區、縣)申報。
註:25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茶葉傳統技藝
後 記
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保護、傳承和管理工作,不是將其束之高閣保護起來。
該如何保護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茶葉傳統技藝?在筆者看來,讓非遺產品進入尋常百姓家,才能真正保護好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
茶葉傳統製作技藝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僅僅是這些重要技藝保護工作的開始。
只有將這些入圍的傳統技藝進行經驗總結和標準制定,並用於指導現階段茶葉生產,生產出適合現階段老百姓需要的產品,才能真正讓有中國特色的非遺茶葉傳統技藝走的更遠。
你怎麼看茶葉非遺和具體生產、經營關係?
圖/文 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 請聯繫刪除
溫馨提示
推薦一個不錯的公眾號
10萬茶友在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