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旅遊找到施力點 老技藝有了新活力

2021-01-09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在蘇州平江路的伏羲會館,每晚8點有一場特殊的崑曲演出。一位身著崑曲戲服的女子,在演唱著名折子戲《牡丹亭》的同時,還會穿插講述自己對戲文、動作和吳文化的理解,講解琵琶彈奏與吉他演奏,偶爾還會「插科打諢」講些笑話……她就是草根崑曲表演者呂成芳,被稱為「崑曲清口」第一人。

 

  「曾經有個法國小夥兒來看我的演出,他的專業是歌劇聲樂,而他的畢業論文卻是崑曲研究,這讓我大為震驚。外國人都如此重視,我們更應該傳承保護好這門古老曲藝。」呂成芳說。

 

  從2001年崑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開始,我國由政府主導推動的非遺保護工作走過了17個年頭。在此過程中,旅遊對擦亮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推動非遺傳承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非遺+旅遊找到施力點

 

  我國非遺資源相當豐富。截至目前,國務院批准公布了4批共1372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各省(區、市)批准公布了15550項省區市級代表性項目。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39個,位居世界第一。

 

  面對如此龐大的非遺資源,我們到底該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傳承與活化?旅遊在此過程中將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非遺文化和旅遊有著很好的結合點。」貴州師範大學國際旅遊文化學院院長殷紅梅說,「在文化的傳承保護過程中,不是把傳統文化封閉起來就是保護了,『活化』它、使用它,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才是最好的保護,旅遊就是這種方式。」

 

  「我認為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是文化旅遊的必然趨勢。」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講師、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文化旅遊科學委員會委員張柔然認為,一方面通過旅遊能夠廣泛傳播非遺的內容;另一方面旅遊帶來的經濟效益能夠促進非遺的傳承、發展和創新。

 

  江蘇省常熟市旅遊局局長唐曉認為,旅遊與各行各業的融合發展模式同樣適用於「非遺+旅遊」工作開展,常熟就進行了一系列相關探索。例如,在推進非遺場館的「活化」和非遺技藝的可體驗化方面,他們推出了「常塾·研學堂」研學遊品牌和線路,面向中小學生、親子人群,鼓勵社會各界挖掘文化、體育、民俗等元素打造精品課程,形成可市場化推廣的產品集群。

 

  「非遺與旅遊的融合發展,是文化內核和旅遊發展的統一,是實現人們追求美好生活願望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式,也是傳統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一個重要方面。」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陳曉文坦言,恭王府既是5A級景區,又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基地。「在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方面,恭王府一個重要經驗就是,持續不斷推出精彩的非遺展覽,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非遺博覽會』,並且每一次非遺展示活動都會選在二十四節氣的節點舉辦。」陳曉文說。

 

  保護和開發找準平衡點

 

  近年來,在不斷完善非遺保護體系的基礎上,原文化部提出了「在提高中保護」「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見人見物見生活」3個重要理念。以保護傳承實踐、保護傳承能力、保護傳承環境為重點的一系列工作次第展開,使得非遺回歸生活,並且在當代生產生活中再現活力。「非遺+旅遊」的融合發展之路上不乏生動實踐。

 

  張柔然列舉貴州侗族大歌的例子道,雖然一些研究者認為現在侗族大歌成了一種居民為遊客「表演」的形式,但當地居民們普遍認為侗族大歌的傳承與傳播離不開旅遊的發展,因為他們認識到傳承非遺(侗族大歌)的重要性,新的表演形式可以說是非遺的「新生」,遊客的積極參與激發了居民的自豪感與文化自信。

 

  而如何取得非遺保護傳承與旅遊發展中的平衡,是當下一個重要課題。張柔然同時提醒道,在旅遊發展的過程中,要避免非遺被過度消費,切勿過分注重經濟利益而將非遺商品化,忽視非遺的文化和社會價值,這不利於非遺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唐曉認為,非遺旅遊主要面臨著誰來開發,如何開發的問題,概言之就是如何確保非遺旅遊的可持續發展。要處理好非遺項目保護和開發、非遺旅遊投入和產出、堅持傳統和改變創新、個體傳承和社會傳承等幾個方面的矛盾。「非遺的重要本質在於,它是人民群眾日常的生活形式,如何把這種形式,利用特定的載體,轉化為遊客可以重複欣賞、體驗的內容,這是值得我們文化旅遊部門深入思考的。」唐曉說。

 

  講好中國故事找到好方法

  如何講好非遺的中國故事?人至關重要。

 

  正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豔玲所說,「我們比大熊貓還珍貴!」而她口中的「我們」指的就是像她一樣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十幾年來,肩負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使命,孫豔玲從一個靺鞨刺繡匠人,到帶領1372人加入她的團隊,再到帶動2萬多人服務於靺鞨繡行業……她坦言,旅遊讓這一古老技藝煥發出生機,更讓越來越多的人從發展中獲得即時回報,並越來越堅定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堅守。

 

  「通過可持續旅遊的發展,非遺傳承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積極傳承發展非遺,從而傳播給遊客,遊客參與的同時給傳承人帶來自豪感與文化自信,這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在張柔然看來,可持續旅遊發展使得非遺成為「活態」的文化過程。

 

  談及「非遺+旅遊」的表現方式,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孫冬寧說,「一定要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與旅遊的融合發展,頂層設計至關重要,這其中有一點應該牢牢把握,那就是講好中國故事、挖掘傳統文化精髓。他以一場恭王府的非遺展舉例道,非遺旅遊展覽與一般藝術展不同,必須充分考慮到受眾的體驗感、獲得感。「比如,在認識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觀眾還可以與傳承人面對面,手工體驗為自己印製一張傳統年畫、壓制一塊茶餅、雕刻一塊核雕等。」孫東寧說。

 

  唐曉建議,「非遺+旅遊」要不斷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走出去,請進來;不斷強化非遺項目活態傳承,融入文旅產業發展,融入傳統節假日,融入百姓生活。(記者 王洋)

 

  轉自:中國旅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雲朵艾楊,讓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非遺,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多種表現形式,是文化多樣性的最佳展現。近年來,隨著文化自信道路的不斷前行,越來越多非遺「重獲新生」,煥發新貌。
  • 南京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2007年,南京板鴨、鹽水鴨製作技藝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也成為南京市級和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不僅鹽水鴨製作技藝帶起了旅遊,在他們手中,「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僅是單個或幾位手藝人的匠心,它變成了可以賦能大眾生活,並帶來經濟效益的「魔力棒」。非遺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 「非遺+」 能否激活旅遊小鎮「一池春水」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非遺文化越來越受重視,對遊客的吸引力也在不斷增強,「非遺體驗遊」也成為眾多特色小鎮的「攬客」招牌。  11月1日,四川文化旅遊特色小鎮文旅發展聯盟交流會在江油舉行,會議倡議將非遺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納入到全省文化旅遊特色小鎮的建設中來,並讓其成為激活文旅小鎮市場的「重要推手」。川內各特色小鎮將如何結合本土文化,實現「非遺+小鎮」的差異化發展?
  • 傳統技藝與時尚設計融合,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結合 紡織非遺產品...
    傳統技藝與時尚設計融合,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結合 紡織非遺產品煥發新活力(新視點) 2020-10-28 13:32:37   來源:人民日報
  • 非遺| 蒙古族皮藝(皮雕畫)技藝
    蒙古族皮藝(皮雕畫)技藝是遊牧文化的縮影,是內蒙古本土資源的應用,展示了高超的皮雕鑲嵌技藝,表現出具有民族特色高雅的藝術形式。其表現形式有透雕,也有浮雕,圖案有簡有繁。皮雕對皮革材料要精挑細選,要用毛孔細膩、有厚度的牛皮。皮雕工藝過程,首先是造型的描繪,然後是技能性的雕刻,雕刻製作中要慢而精心,不能有絲毫差錯,雕刻造型完成後便是染色,染色也是一件細心活,最後進行皮雕的組裝配套,和鑲嵌的寶玉石,使得皮雕成為一幅完整的藝術作品。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通遼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供圖    中新網通遼11月15日電 題:通訊: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中新網記者 張瑋    「這些年,我在社區、學校、殘疾人協會、貧困戶、展會開展科爾沁繩結技藝普及和教授,有幾百場了吧。」15日,於雲飛對記者說。
  • 「非遺加速度」:數位化讓布老虎、雕塑技藝「活」起來
    10月16日下午兩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布老虎製作技藝、雕塑製作技藝)高級研修班」在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園舉行開班儀式。  開班儀式上,天津大學人文社科處人文教育項目主任劉娜教授代表天大社科處發言,她說:「天津大學非遺研培已經成功舉辦了四期,傳承人就像星星之火,把在天大所學的知識傳播到世界各地,增強了傳承的活力。
  • 非遺| 繩結技藝裡的 「民族情懷」
    另外是培訓挖掘資質高的學員再重點培養,在幾年的培訓中,有很多人已經開始把繩編技藝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去鑽研技能,殘疾人王雪華、蓮花、楊建華等有代表性的學員通過系統的培訓,已經開始專以繩編技藝為基礎開始創業。  此外,繩結技藝傳承人把傳統工藝帶去了鄉村,讓傳統手工藝也成為了扶貧的一種助力。她們組織村裡的婦女進行培訓、學習。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又蘊藏著怎樣的技藝?近日,我省西鹹新區空港新城的一位車木匠,就用傳統木工技藝,復原了一輛2000多年前的古戰車。按說,如今這個年代,這種戰車並沒有太大的經濟價值,也很難有什麼特殊的用途,那麼,傅平為什麼還要執著於修復古戰車呢?
  • 廣東推出首批3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
    今日,記者從廣州市越秀區融媒體中心獲悉,近日,廣東推出了首批3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其中之一的「廣州老城新活力遺產深度遊」串起了廣州老、新中軸線,越秀區著名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中山紀念堂和海珠廣場就位列其中。
  • 荔灣區永慶坊「旅遊+非遺」 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區示範品牌
    廣州市荔灣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永慶坊重要指示精神,推進城市建設提質升級和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化利用,推動廣州西關永慶坊旅遊區順利通過國家4A級旅遊景區驗收,並在此設置全市首個非遺街區,運用「4A景區+非遺街區」雙驅動雙促進,帶動文旅資源集聚融合,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區示範品牌,推動老城市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 吃喝玩樂裡藏著好多傳統技藝 這場「非遺」展示讓人看得起勁
    這讓人一聽就進入老底子逛廟會氛圍的,是三墩傳統音樂:鼓亭樂。演奏者是幾個穿著藍色緞面衫的孩子,像極了古代的小書生。  這樣的場景自然是和傳統文化有關,除了音樂,現場還有眾多非遺展示。為了迎接我國第11個「文化遺產日」,由西湖區文廣新局主辦,西湖區非遺保護中心承辦,中國溼地博物館協辦的2016年西湖區非遺展示活動在這裡舉行。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
  • 國家級非遺項目:茶葉傳統技藝有多少?傳承人有哪些?
    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期20個工作日,從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1月19日結束。 國家級非遺名錄建設已到第五批,茶葉傳統技藝累計有多少項?
  • 草編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但如今,無論是潮人匯集的時尚賣場,還是其樂融融的親子手工坊,草編已經被越來越多人重新關注和了解,巨大的市場需求也讓這一傳統工藝煥發出新的活力。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秘書長徐谷寶在接受消費日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草編、蠟染等少數民族工藝品蘊藏著精湛技藝和傳統文化,讓民族傳統工藝與現代消費需求相結合,是整個少數民族用品行業為之發力的方向。
  • 傳統非遺技藝:在「雲」上煥發生機
    疫情期間,她把一根根紅繩系上「雲端」,通過直播傳播中國結編織技藝。呂敏在自己的工作室裡編織中國結。新華社記者慄雅婷攝「以前我只進行現場教學,對時興的直播一竅不通。後來聽從朋友建議,購買了專業的直播設備。現在我每天要花上一段時間進行試播練習,還錄製了大量的教學視頻。」
  • 愛上內蒙古丨 非遺文化繩結技藝裡的「民族情懷」
    科爾沁繩結,它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的存在,更多的是讓科爾沁草原上的人們有了生存的本事與民族的驕傲。傳統繩結技藝是一項技術性很高的技藝,不是短時間就能學會的,要有悟性、耐性、還要有很高的審美意觀。為了鞏固和提升村民及貧困戶的繩結編織技能,讓村民及貧困戶儘快掌握技藝,提高編織水平,提前實現坐在家就能增收的願望。下一步,通遼市文旅廣電局將繼續發揮市非遺傳承人在脫貧攻堅工作上的作用,採取多種方式,組織通遼市非遺傳承人到貧困村屯傳授技藝,讓「非遺」惠及百姓,讓「非遺」擴大傳承。
  • 擦亮「非遺文化 紅色旅遊進校園」金招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共同的財富和精神家園,為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喚起未成年人對民族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井陘礦區文廣體旅局依託區內豐富的文化和旅遊資源優勢,擦亮「非遺文化 紅色旅遊進校園」工作品牌,積極開展「非遺文化少年行」等系列活動,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注入生機和活力
  • 非遺美食水菱角如何「瀨」出老廣味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教學
    三角尖尖的「菱角」、傳統的豬油味、香脆的蝦米、爽口的衝菜粒......這是地道的「老廣12月6日,一場西關水菱角非遺美食體驗活動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粵菜文化印象館舉行,「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十多名信息時報小記者聆聽西關故事、了解非遺美食文化、並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
  • 第八批新昌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介紹——傳統技藝·玉米餅製作技藝
    傳統技藝玉米餅製作技藝相傳於明末清初,主要分布於新昌縣鏡嶺鎮外婆坑村一帶。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婆坑村村民不斷完善玉米餅製作技藝,口味更為多樣,有番茄味、海苔味等,樣式也更為美觀,蝶變成薄如蟬翼的、色澤金黃、可口酥脆的時令美食,散發著濃濃的穀物清香,深受遊客們的喜愛。玉米餅為純手工製作農家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