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百遺薈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洱茶製作技藝代表性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興昌大師作品賞析!

2021-02-13 三五百遺薈萃

                      在茶葉界,人們把綠茶比喻為不知愁滋味的輕狂少年,把紅茶比喻為豔光四射的俊俏舞娘,將烏龍茶比喻為風姿綽約的成熟貴婦,將鐵觀音比喻為剛毅果決的俠士。對於雲南普洱茶,人們稱之為「學富五車」的智者。在茶人的眼中,普洱茶是採天地之正氣,積歲月之磨練,得自然之造化始成的茶中聖品。

                          

                       普洱茶主要產於我國雲南,按製作方法可分為生茶、熟茶,按外形可分為沱茶、餅茶、金瓜貢茶、磚茶等。我國生產普洱茶的歷史非常悠久,據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當時不叫普洱茶;唐朝時,普洱茶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植生產,時稱普茶;至清朝時,普洱茶達到鼎盛時期並成為皇室貢茶,末代皇帝溥儀也曾說過皇宮裡「夏喝龍井,冬飲普洱」。2008年,普洱茶製作技藝(貢茶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說到普洱貢,這千年國飲不知育養了多少大國茶匠,他們世代傳承的是手藝,更是精愈求精的專業態度和敬業精神。對中華民族來說,工匠文化一脈相承,是一種日常生活中的偉大。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和把握了世界一個可觸摸的片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他們的故事。

                    在雲南省普洱市困鹿山下有一位60多歲的彝族老人,守著母親留下的百畝古茶園,不藉助任何機器,固執地依照古法做著他的普洱茶,這位老人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洱貢茶製作技藝傳承人李興昌。

                 

                    李興昌 ,男,彝族,1954年生,普洱市寧洱縣寧洱鎮人。普洱貢茶製作技藝第八代傳人,自幼在父母的影響下,長期以家庭手工作坊的方式加工普洱茶。經過不斷地實踐和探索,熟就了普洱貢茶製作工藝,把現代工藝融入傳統工藝。 2004年創建了第一個以普洱貢茶工藝生產茶產品的「普洱困鹿山茶場」( 2010年底更名為「寧洱困鹿山貢技茶場」)。至2012年的數年間,茶品多次榮獲國際國內茶業博覽會和中國名優茶競賽,多項金獎,銀獎和特等金獎。

                     多年來李興昌率弟子們分別參加第八屆中國普洱茶節貢茶開採儀式和普洱市民族文化藝術節,以及北京、雲南,天津、上海世博會,濟南等全國性展演活動,表演「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2009年12月23日,開辦了「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傳習所」為弘揚和宣傳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古今中外,有關普洱茶的保健養生的功能已有太多的記載,並且很多科研機構正在進行深入的研究,普洱茶是一款大眾飲品,也是當今社會最健康的飲品之一。那麼天天喝普洱茶有什麼好處呢?1、抗氧化、抗衰老2、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預防心血管疾病 3、減肥4、提高免疫性5、殺菌、抗病毒6、防輻射7、護理腸胃(熟茶相對較好)

                   2020年,一場慢性病毒悄然來臨,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洱茶製作技藝傳承人李興昌大師在企業復工復產後,緊急組織生產一批,為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各條戰線的逆行者們送上一杯暖心茶。因茶葉中含有的茶多酚、咖啡鹼、脂多糖、多種維生素等多種的礦物元素,對疫後療愈有幫助,作為我們來說也想盡一份社會責任,表達一份心意。

            

                   李興昌大師自被評為非遺傳承人後,積極參加非遺活動以宣傳普洱茶文化,卻多次聽到「茶友反映,自己泡出的茶又苦又澀,喝不出感覺來。」李興昌總會笑著說,這些情況綜合下來,可能是因為投茶量過多、衝泡時間久、水溫較高等因素導致的。於是他建議茶友衝泡生普時可用90℃的水溫,熟普可以先用高水溫將其喚醒,再用90℃的水進行衝泡。而在大師看來,「最佳的喝茶溫度應該是40℃,這個溫度和人的體溫相近,喝起來比較適宜,也更容易喝出感覺來。」

                    而為滿足大眾物質文化需求,哈爾濱三五非遺博覽館因地制宜開展線上活動,為大家提供良好的欣賞機會!現珍藏於三五非遺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洱茶製作技藝代表性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興昌大師作品敬請各位品鑑!其創作的普洱茶餅具有匠心獨運的創意之美 ,極具觀賞價值、收藏價值!注:作品數量有限!聯繫人:副館長王豔敏 聯繫方式:14784615988

             

                     2016年,老紅軍向守志上將百歲華誕。哈爾濱三五非遺博覽館王軍館長為了表達一位老兵對共和國將軍的崇敬之情,委託雲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洱茶的第八代傳承人李興昌大師,利用三五將軍文化博物館珍藏的百位將軍書寫的福(壽),製作此「百福(百壽)茶」。以此茶為老首長祝壽,寓意深遠。

                   「百福百壽」茶以皇家貢茶普洱為原料,李興昌大師採用傳統皇家貢手工製作技藝製作而成, 向守志上將題寫的福(壽)位列中央,四周為99位將軍的福(壽),茶餅直徑80cm,總高1.5米,茶重18公斤。

百將百壽 正面     80cm,重18公斤     普洱茶

百將百壽 背面      80cm,重18公斤    普洱茶

百將百壽」 皇家普洱貢茶     收藏證書

百將百福    正面      80cm,重18公斤     普洱茶

百將百福 背面     80cm,重18公斤      普洱茶

「百將百福」 皇家普洱貢茶    收藏證書

百將百龍 正面     80cm,重18公斤      普洱茶

百將百龍    背面     80cm,重18公斤    普洱茶

「百將百龍」 皇家普洱貢茶 收藏證書

皇家普洱貢茶茶餅    李興昌大師作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李興昌大師創作重70斤,同時也是35公斤(象徵 三五集團)的皇家普洱貢茶茶餅捐贈給哈爾濱三五非遺博覽館永久珍藏。

茶餅直徑56釐米,代表56個中華民族的大團結,高35釐米,也代表三五集團,具有十分美好的象徵意義。

普洱貢茶三餐茶(早茶、午茶、晚茶)

三餐茶(早茶、午茶、晚茶):聚天地之靈氣、匯日月之精華,讓你喝到皇帝享受的味。

三餐茶(早茶、午茶、晚茶):是根據人體生理特徵、順應自然規律。採用普洱茶青,承襲傳統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精工製作而成,攜帶使用方便適合各類人群。

李興昌大師與王軍館長合影(普洱貢茶)

王軍館長與非遺大師們進行文化交流併合影留念

王軍簡介:1951年11月出生於哈爾濱阿城,1969年12月參軍成為空降兵部隊戰士,1971年7月調空軍某高炮部隊援老抗美,出國作戰15個月,1972年11月完成使命回國,1974年1月退役回鄉務農,工廠當過工人,做會計,任廠長,1985年被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授予哈爾濱市首屆鄉鎮企業家。1987年阿城市政府錄用為國家幹部,1990年調阿城市鄉鎮企業局建材公司工作,1991年辭職創辦民營三五味業。2005年成立三五味業集團。2006年被評為第三屆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2008年當選第十屆黑龍江省政協委員。


哈爾濱三五味業集團董事長
哈爾濱三五將軍文化博物館館長
哈爾濱三五非遺博覽館館長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老湯精配製代表性傳承人
2018年感動哈爾濱年度人物
2018年黑龍江省國防教育先進個人
2019首屆黑龍江最美退役軍人

一段刻骨銘心的從軍經歷,所以脫下軍裝40多年的他一直在用心觸及文化,深化了解文化,創辦的哈爾濱三五非物質文化遺博覽館填補了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博覽館行業的一個空白。

彈指一揮間,轉眼古稀年。
企業管理生涯四十周年,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與魂,完成一位軍人的使命和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哈爾濱三五非遺博覽館位於哈爾濱市阿城區延川大街758號,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它是黑龍江省唯一的一座非遺博覽館,也是全國首家民營企業創辦的非遺博覽館。館內設有三五百遺園、奇石藝術館、非遺傳習所、中華非遺堂、傳世老湯館等對社會開放,向世人呈現來自全國各地精彩紛呈、獨具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哈爾濱三五非遺館薈萃了具有傳統工藝美術特色紡染織繡、服飾製作、編織扎制、雕刻塑造、金屬加工、剪紙刻繪、陶瓷燒造、文房製作、漆器髹飾、食品製作、器具製作等共計十一大類非遺保護項目,共計305位國家級、省市級非遺傳承人非遺作品共4830餘件。其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05位(91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非遺藏品總計1775件,省市級非遺傳承人100位,非遺藏品總計3055件,非遺藝術品總計21072件,堪稱全國工匠大師匠心獨運,絕藝薈萃,藝術風格爭奇,瑰寶魅力爭奇。

哈爾濱三五非遺博覽館現珍藏眾多非遺傳承人作品均由王軍館長親自登門拜訪各位傳承人並選購,附傳承人合影照片與作品收藏證書,收藏價值極高!如果您喜歡或想要收藏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藝術品,可直接與我們聯繫,聯繫人副館長王豔敏,電話14784615988.

同時,想欣賞更多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敬請關注三五藝術品商城、三五百遺薈萃公眾號、快手搜索關注「百遺薈」、抖音搜索關注「黑龍江百遺薈」等線上展示平臺,更多精彩為您奉上!

三五藝術品商城:

三五百遺薈萃公眾號:

快手搜索關注「百遺薈」

抖音搜索關注「黑龍江百遺薈」

哈爾濱三五非遺博覽館具體定位圖:


相關焦點

  • 國家級非遺項目:茶葉傳統技藝有多少?傳承人有哪些?
    本文僅記錄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茶葉傳統技藝,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確定。 為了傳承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管單位十多年前開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對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保護對象予以確認。此外,這也是履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 永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開班
    永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開班 2020-07-14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
    人民網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劉佳)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
  •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根據《
  • 鞍山仨項目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鞍山仨項目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信息來源:鞍山日報發布時間:2020-12-15瀏覽次數:次 12月14日,記者從市文旅廣電局獲悉,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46項,鞍山快板書、老六路太極拳、千山彩塑彩繪3項成功列入省級名錄。
  • 焦作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瓷中君子」絞胎瓷
    本期《豫見國際》聚焦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絞胎瓷,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北宋時期,當陽峪與當時的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陝西耀州並稱為中國「四大瓷都」,是宋代北方著名陶瓷生產場地,其代表性器物被故宮博物院、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等珍藏。目前,全世界館藏絞胎瓷不足60件。2014年11月,「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景寧畲族彩帶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景寧畲族彩帶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1-01-06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代表性傳承人蘆愛玲:最大的心願是把這門...
    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代表性傳承人蘆愛玲:最大的心願是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代表性傳承人蘆愛玲:最大的心願是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2)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代表性傳承人蘆愛玲:最大的心願是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3)
  • 這6個項目被列入青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來看→
    這6個項目被列入青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來看→ 2020-12-15 09: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兔兒爺」代表性傳承人——雙彥的泥彩塑之路
    他就是雙彥,是北京泥彩塑第四代傳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彩塑「兔兒爺」代表性傳承人,北京民間工藝大師。  七歲開始隨父親雙起翔,學習北京泥彩塑至今已有50餘年,技藝嫻熟精湛,在一些省級以上的專業項目展覽評比中多次獲得:特別金獎,金獎,銀獎,銅獎等獎項,其代表作品有:「帶福回家」,「連年有餘」「雷震子」「竇爾敦」「張飛」「關羽」「張定邊」「鍾馗」等「北京泥彩塑」及北京「泥彩塑臉譜」等人物。
  • 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陶格敦白乙:馬背上的匠心傳承
    在遼闊的科爾沁草原上,有這樣一位傾心馬具製作四十餘年的老手藝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陶格敦白乙。膾炙人口的《木蘭詩》裡就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詩句,而這只是全套馬具的幾個代表性組成部分。隨著時代變遷,日常騎馬、使用馬具的人越來越少,傳承傳統馬具製作技藝的人更是稀缺。在遼闊的科爾沁草原上,就有這樣一位傾心馬具製作四十餘年的老手藝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陶格敦白乙。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黃福華:刻刀一柄,傳承「木器文明的胎記」
    黃福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更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精髓。在當下,如何將非遺有效地傳承下去,是一個棘手的命題。採取進校園的方式,我認為是一種創新,更是有益的嘗試。」日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榜單公布,仙遊人黃福華成為仙作技藝的唯一一位國家級傳承人。繼承的是技藝作為中國古典家具的代表技藝之一,仙作技藝自明清以來,已有數百年的傳承發展。黃福華出身木雕家具世家,家族自清光緒年間傳承至今有六代,他與兩個弟弟同為第五代傳承人。就是在採訪中,他也沒有閒著。
  • 懷化市召開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評審會
    非遺懷化市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評審會12月17日,懷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評審會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市博物館)會議室舉行,此次評審共收到各縣市區推薦的72名傳承人申報材料,涵蓋傳統音樂、傳統舞蹈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加大保護力度拓展非遺發展空間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於2011年正式啟動,至今已近10年。 其間,我市相繼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機構,制定了《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實施方案》,對非遺項目進行全面普查、整理、歸檔與申報。通過普查發現,我市非遺線索主要集中在根雕、剪紙、面人、手工刺繡、燙畫、雕塑、飲食技藝和傳統手工技藝等方面。
  • 國家級非遺鄂州雕花剪紙省級傳承人,夏祖康出生鄂州華容書香世家
    夏祖康,世界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州雕花剪紙》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非遺研修生,湖北省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專業委員會會員,鄂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分會理事,華容工匠,兼任鄂州市老年書畫家協會華容分會會長。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
    2020年12月19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飯店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研究》項目自2011年立項以來,以各省級非遺名錄中列入中華老字號的傳統技藝類項目為主要對象,進行系統的田野調研與學術梳理,並在此基礎上,明確可適用生產性保護的老字號文化遺產的範圍,選擇不同的生產性保護類型的老字號個案,進行普查、收集、記錄和研究,並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政策建議。
  • 熱烈祝賀商丘火神臺廟會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
    熱烈祝賀商丘火神臺廟會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0-12-22 19: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花兒 唐卡 堆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系列展北京開展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系列展「青海西寧花兒與少年」本月在恭王府博物館開展。本次展示月活動以「河湟遺韻·西陲安寧」為策展主題,來自西寧湟中、湟源、大通的400餘件靜態非遺展品和8000餘件文創產品,全面展示西寧賢孝、青海花兒、湟中堆繡、湟中農民畫、河湟皮影、湟中陳家灘傳統木雕、湟源陳醋釀造技藝、河湟刺繡、宗喀唐卡等近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蔡水況傳承創新古老技藝,獲終身成就獎
    ■蔡水況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廈門漆線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臺海網11月26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小小的馬巷老街臥虎藏龍,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蔡水況,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的。他被文化和旅遊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廈門漆線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蔡氏漆線雕也作為國賓禮,贈送給外賓。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漆線雕,在一代代工藝人手中精益求精、傳承發展,讓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在國際舞臺上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