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兔兒爺」代表性傳承人——雙彥的泥彩塑之路

2021-01-08 閩南網

  北京泥彩塑,舊北京稱之為捏泥人。過去的老北京街頭到處都能看見北京泥人的影子,它基本上出現在北京街頭的大小廟會上,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就是蟠桃宮、花市大街一帶,大部分老北京手藝人都在這一地區銷售自己的產品。手藝高超的就在老北京的東安市場開店。泥彩塑在那個年代很受歡迎。

  現在很多北京人對泥彩塑都不怎麼了解,但有一個人為了傳承發揚這門藝術,堅持了幾十年的時光。

  他就是雙彥,是北京泥彩塑第四代傳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彩塑「兔兒爺」代表性傳承人,北京民間工藝大師。

  七歲開始隨父親雙起翔,學習北京泥彩塑至今已有50餘年,技藝嫻熟精湛,在一些省級以上的專業項目展覽評比中多次獲得:特別金獎,金獎,銀獎,銅獎等獎項,其代表作品有:「帶福回家」,「連年有餘」「雷震子」「竇爾敦」「張飛」「關羽」「張定邊」「鍾馗」等「北京泥彩塑」及北京「泥彩塑臉譜」等人物。多次參加中外民間文化藝術交流,與父親共同創作完成的「北京泥彩塑」精品被中外國家級博物館,美術館所收藏共計700餘件之多,雙彥作品的特點是完全保留了北京民間傳統特色技藝及藝術風格。原汁原味的展現了老北京的鄉土氣息色彩。

  外人看到的是光鮮的一面,但直到2007年,雙彥繪製了竇爾敦、張定邊、姜維等大型臉譜後,雙彥才在父親雙起翔眼裡算「出徒了」。在漫長的41年學習中,雙彥第一次看到了父親的微笑,才算得到了父親的肯定。如今,人們用「線條流暢,一絲不苟,一筆到位」來形容雙彥的手藝,這中間的辛苦誰又能了解。

  如今,北京泥彩塑第三代傳人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雙起翔,而第四代傳人就是雙彥。第五代傳人有雙鑫、雙才、何世蓉、扶桂梅和李彬。

原標題:「兔兒爺」代表性傳承人——雙彥的泥彩塑之路

責任編輯:柯金定

相關焦點

  • 畫兔兒爺、剪紅紙、點豆腐……老字號直播非遺絕活兒話中秋
    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正把他親手製作的兔兒爺排放整齊,國家級非遺剪紙項目傳承人劉曉迪拿著剪刀對一疊紅紙比劃著,京味畫家、天然繪畫顏料配置技藝第五代非遺傳承人楊信拿著畫筆現場開始作畫……9月21日晚上,非遺傳承人扎堆兒在位於王致和食品廠的北京市腐乳科普館裡忙活起來,準備著為網友們帶來一場老字號民俗盛宴
  • 非遺進幼兒園:大四班的兔兒爺奇遇記
    ,這是北京的「地方神」——兔兒爺。而對土生土長的北京娃兒們來說,他們對兔兒爺的興趣也很濃厚。 今天要推薦的這個案例,就頗有對兔兒爺「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意味。一起來下北京市西城區三教寺幼兒園大四班近期發生的有趣故事。
  • 他用一雙巧手,製作出曾經風靡老北京600餘年的「兔兒爺」!
    「八月十五,月兒圓,兔兒爺家住月裡面,採百草,做良藥,去病除災保平安……」 每逢中秋,小孩子們都會唱著這首歌謠。這是一首老北京童謠,曾經傳遍老北京的大街小巷,謠中的兔爺現在的人可能有些陌生,但對於生在老北京的人們來說,兔兒爺確是他們最深處的記憶。
  • 北京大柵欄楊梅竹斜街的小店不僅有人氣,更滿載煙火氣
    北京大柵欄楊梅竹斜街的小店不僅有人氣,更滿載煙火氣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劉世昕 胡寧 見習記者王增強)北京大柵欄商圈的楊梅竹斜街很短,不到500米,卻因「兔兒爺」這樣京味十足的小店成為網紅打卡地。
  • 臨清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曲玉雙:以面「塑」英雄,心「藝」送戰士
    它的作者是臨清市麵塑協會會長曲玉雙。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爭中,全國人民以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堅定信心,以不同的方式同疫情進行頑強鬥爭。在疫情防控期間,曲玉雙通過電視、網絡等看到醫護人員、志願者、社區群眾等群體堅守在一線同疫情抗爭的事跡後深受感動,動手捏出一組戰「疫」人物的麵塑作品,準備送給聊城、臨清的醫院及特戰救援隊、青年突擊隊等志願團隊,以此來紀念疫情防控時期的感人故事。
  • 畢付華:執著的龍獅彩扎技藝傳承人
    舞龍耍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都少不了他們歡快的「身影」,造型活潑可愛、色彩豔麗的彩扎龍獅,也深受民眾喜愛。彩扎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畢付華既擅長舞龍舞獅表演,又痴迷龍獅彩扎技藝,使得他對龍獅有著一份獨特的情感。
  • 懷化市召開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評審會
    非遺懷化市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評審會12月17日,懷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評審會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市博物館)會議室舉行,此次評審共收到各縣市區推薦的72名傳承人申報材料,涵蓋傳統音樂、傳統舞蹈
  • 彩扎添年味兒,恭城「90後」傳承人手工上春晚
    「張福記」彩扎第五代傳承人 張樺用竹篾紮好骨架以後,就在外面貼金色的鐳射紙,然後再用顏料畫出上面的花紋,以後就上油漆,最後把配件裝上來,最後把機關裝好,眼睛會動的,耳朵也會動的。其實張樺的爺爺、爸爸,也就是「張福記」第三代、第四代傳承人,也只是將彩扎當做業餘愛好。誰也沒想到,到了張樺這第五代,他竟然成了最靠譜的傳承人。就在別的小朋友在爬樹、打彈弓的時候,小小的張樺就埋頭在作坊裡彎竹篾、糊紙和上色了。
  • 湛江雷州灰塑省級非遺傳承人莫承遠:「屋頂匠人」的刀筆神功
    雷州灰塑省級非遺傳承人莫承遠:「屋頂匠人」的刀筆神功曹龍彬 蔣生 李忠文/記者曹龍彬 通訊員蔣生 圖/記者李忠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雷祖祠的「鰲魚拱脊」、「翹角瑞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雷州夏江天后宮脊頂的「雙龍戲珠」、醫靈堂的「墀頭仙女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麻章通明村宣封廟的「108位神仙祝壽圖」……提及湛江的知名灰塑
  • 小麵團塑出幸福花
    新華網 發今年56歲的袁建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花(嵐縣麵塑)項目山西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嵐縣麵塑是山西省呂梁市嵐縣的民間傳統藝術,其製作工藝複雜多樣,僅塑形手法就有數十種之多。袁建花製作的孔雀戲牡丹、鳳凰起舞等麵塑作品造型精美。
  • 我省5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被評為優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2017年支持項目的驗收結果,由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實施並提交的14個項目中,有5個項目被評為優秀等級。據了解,根據文旅部工作要求,按照甘肅省文旅廳的安排部署,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相關單位連續開展了2015年度、2016年度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並向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提交了結項資料。
  • 中秋話兔:玉兔,月兔,兔兒爺,哪個才真正是月亮上的那隻兔子?
    其實,玉兔在中國傳統中還有一個說法,那就是「兔兒爺」,它還有一個流傳較廣的傳說:有一年,北京城裡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麼藥也不見好。月宮中的嫦娥看到人間的悲慘情景,心裡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到人間去,為百姓消災治病。玉兔變身為一個少女,來到了北京城。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彩與塑的關係彩瓷雕塑
    彩瓷的盛行使「景德鎮陶瓷雕塑重彩不重塑」在民間廣為流傳,一種形式風格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說是景德鎮的陶瓷雕塑為了便於彩繪,弱化形體的塑造,採用大體塊大面積塑造是為了大色塊的描繪,細節的手工捏塑刻畫用色彩代替描繪;也有的說是因產量大,為迎合市場大量生產的需要,造成形體塑造不足,就用加彩來彌補;甚至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因雕塑的泥沒有德化的泥白,通過彩繪可以掩蓋胎體上的瑕疵,故有
  • 【媒體看呂梁·新華網】小麵團塑出幸福花
    新華網 發今年56歲的袁建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花(嵐縣麵塑)項目山西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嵐縣麵塑是山西省呂梁市嵐縣的民間傳統藝術,其製作工藝複雜多樣,僅塑形手法就有數十種之多。我就自己和泥,學著大人的樣子捏小魚、小燕子。」袁建花的祖輩都是做麵塑的好手,從小耳濡目染讓她對麵塑藝術情有獨鍾。初中畢業後,袁建花正式開始學習麵塑技藝。在母親的教導下,她熟練地掌握了傳統麵塑的製作技藝。每逢節日,她就為鄉親們捏出造型各異的面人。
  • 現在的少年兒童,大多數沒見過兔兒爺
    ,大多數沒見過兔兒爺。我小的時候,一近陰曆八月十五,街上賣兔兒爺的就多起來了。所謂兔兒爺,是用泥捏的,很象戲臺上的武將,穿著甲冑,披著戰袍,有的騎馬,有的騎虎。十分威風。兔兒爺的臉一律刷著白粉,眉毛往上挑,眼睛瞪得很圓,嘴是人字形,有鬍鬚。它的頭上戴著大將的盔,沒有威武神氣的雉雞翎,卻支楞著長長的一對兔子耳朵。這對耳朵給大將打扮的兔兒爺增添了許多活潑、滑稽的色彩。
  • 三五百遺薈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洱茶製作技藝代表性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興昌大師作品賞析!
    多年來李興昌率弟子們分別參加第八屆中國普洱茶節貢茶開採儀式和普洱市民族文化藝術節,以及北京、雲南,天津、上海世博會,濟南等全國性展演活動,表演「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2009年12月23日,開辦了「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傳習所」為弘揚和宣傳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 中秋節將至|除了吃月餅、賞月,兔兒爺這些你是否知道?(收藏)
    在這個過程中也演變出現了各地不同的習俗,形成了諸如「燒鬥香」「燒瓦子燈」「供兔兒爺」等習俗。燒鬥香無錫一帶有燒鬥香祀月的習俗,叫「燒鬥香」也稱「點天香」、「燒天香」或「上天香」,「燒鬥香」在老時代流行於我國江南地區。
  • 灰塑彩畫盼新生 走上鄉村振興大舞臺
    傳統技藝人的惑與變  灰塑彩畫盼新生 走上鄉村振興大舞臺  ■編者按  今年2月初,第17份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聚焦鄉村文化新發展,提出要實施鄉村文化人才培養工程,支持鄉土文藝團組發展,扶持農村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
  • 藏族服裝縫製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卓瑪:這是我要做一輩子的事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5日電(記者 宋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奔子欄鎮有一間藏族服裝縫製工作坊。這間工坊成立於2014年,是藏族服裝縫製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卓瑪的工作間。在這間工坊裡,她們講究"慢工出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