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正把他親手製作的兔兒爺排放整齊,國家級非遺剪紙項目傳承人劉曉迪拿著剪刀對一疊紅紙比劃著,京味畫家、天然繪畫顏料配置技藝第五代非遺傳承人楊信拿著畫筆現場開始作畫……
9月21日晚上,非遺傳承人扎堆兒在位於王致和食品廠的北京市腐乳科普館裡忙活起來,準備著為網友們帶來一場老字號民俗盛宴,提前過中秋。
滷水怎麼能點豆腐?腐乳的前身居然是長滿白色絨毛的「毛坯」?紅腐乳的紅色究竟從何而來?在科普館裡的致和醬園迷你作坊,磨漿、點滷、擺塊、搓毛等工序一字排開,五六名師傅們正忙碌著,現場用石磨磨起了豆漿,經過點滷後,不一會兒就製成了豆腐。「噴灑上毛黴菌的菌水等待40個小時,豆腐就要大變樣。」王致和臭豆腐釀造工藝非遺傳承人楊師傅介紹說。
經過40個小時的前期發酵後,豆腐上會形成顏色雪白、毛絨絨的一層菌絲,這是製作臭豆腐的關鍵工藝。「接下來需要通過手工搓毛工藝讓毛黴菌絲將豆腐塊包裹均勻,幫助豆腐進行透氣發酵,並起到保護作用。我們平時吃到的臭豆腐表面黏黏的一層就是菌絲形成的菌膜。」楊師傅介紹說,一瓶小小的腐乳,從選擇優質黃豆到最後發酵成熟總共需要經過35道工序,前後歷時100天。
「可以吃」的腐乳非遺製作技藝代表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可以看、可以玩、可以賞的非遺技藝則讓中秋佳節更具儀式感。中秋節的「紅人」當屬兔兒爺,在直播現場,張忠強給大家講起兔兒爺的來歷和不同兔兒爺造型代表的不同寓意,楊信和劉曉迪則用剪紙和作畫帶著網友一起「穿越」到兒時。
2019年,老字號王致和推出了代表王致和腐乳青、紅、白方三大品類的卡通人物「王小和」。張忠強在現場根據這個卡通形象製作的泥塑版王小和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劉曉迪則根據「王小和」的形象進行剪紙創作,並現場印在剛剛在北京時裝周上亮相的王致和特色T恤上。
畫兔兒爺、剪月亮、吃月餅,這些「不插電」又可以全家其樂融融參與其中的項目,讓不少網友直呼找到了記憶中小時候一家子團圓過中秋的美好回憶,呈現出一派傳統民俗鮮活的生命力。非遺技藝與現代藝術結合,也培養了「年輕粉」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意識,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