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4月1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陸遙 通訊員 胡珈熒)你知道婺劇名家鄭蘭香是在出門打醬油時被劇團的「星探」發掘的嗎?你知道海寧皮影戲《蕭何月下追韓信》裡蕭何下馬翻筋鬥的時候,要咬緊牙關繃緊太陽穴,帽子才不會掉嗎?
4月12日,我省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正式發布。這套叢書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持編纂,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文化學者、編輯等歷時3年多時間採寫,共10本,以人為單元,一人一卷,生動記錄了崑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甌劇表演藝術家李子敏、姚劇表演藝術家沈守良、海寧皮影戲表演藝術家張坤榮等10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多彩人生和藝術故事。
封面大量留白,中間一小幅表演藝術家的戲服扮相的水墨畫,一小片貫穿書脊的印花……書封古樸、典雅而又簡約。一冊冊精心編撰的書籍,將過去不為大眾熟知的非遺傳承人故事娓娓道來,尤其是通過對當事人口述的記錄和編輯的文字轉化,帶給讀者更為鮮活深刻的印象。
口述非遺開先河
這是一套在全國非遺保護領域首開先河的口述史叢書。
自2015年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在全國全面啟動。為配合當時全省開展的傳統戲劇保護振興計劃,我省立即啟動了第一批10位傳統戲劇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記錄工作。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拍攝傳承人及其相關人員的口述史訪談。
為練《斷橋》的蛇步,兩三天跳破一雙鞋;把別人午睡的時間拿來練習……拍攝中,工作人員深深地被各位表演藝術家的故事所打動。這些珍貴的資料,如果僅僅收藏在檔案室裡未免太可惜了。為什麼不做一套書,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閃光的故事?把藝術家們的可貴精神和品質傳揚開去?
說幹就幹。2015年,省非遺保護中心啟動口述史叢書編纂。浙江攝影出版社也投入骨幹力量,把它作為社裡重要工作,並爭取到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
「將搶救性記錄中的口述訪談內容梳理轉化成口述史,是一項極為繁重的工作。不僅要保留口述真實的特點,還要強調語言文字的嚴謹。」叢書主編、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郭藝說,選擇口述史這種口語化的表達,更便於讀者閱讀,但轉錄工作量大,地方方言和專業術語上的壁壘也增加了溝通難度。「為尊重口述的真實性,又兼顧內容的可讀性,確保文稿的學術性與專業性,記錄人員、非遺專家、編著作者、非遺傳承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從確定採訪對象、擬定訪談提綱、登門採訪,到審定錄像、口述字幕板、確定寫作提綱……省非遺保護中心項目部主任許林田全程參與其中,講起叢書的編纂,他感觸很多。「前期準備就不知道討論了多少次。光是一個人的訪談提綱,就需要提上百個問題。我們要和專家、當地非遺工作者、當事人反覆審核修改,往往反覆修改好幾個月。」
我們今天得以看到的口述史叢書,是編纂者的心血之作,不僅成為我省非遺保護的一項重要學術成果,也在全國開創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編纂的先河。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所具備的精湛技藝、實踐經驗、文化記憶和傳承能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目前,我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6位,截至今年1月,已有24位過世。傳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及時地記錄下他們的技藝,也是一項和時間賽跑的工作。
省非遺保護中心活動部副主任薛益泉清楚地記得,2017年冬,他與拍攝團隊來到泰順嶺北鄉村尾村,訪談木拱橋營造技藝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董直機。當時,董直機老人已是93歲的高齡,身體狀況並不好。老人烤著火盆,興奮地給他們講了好幾天。2018年4月,老人就過世了,在老人生前「搶救」性記錄的這份口述資料更顯珍貴。
多維立體展風採
翻開一本書,便是了解一段人生。
平陽木偶戲表演藝術家卓乃金出生於木偶世家。13歲就在爸爸的督促下學藝,從每天七八個小時站在凳子上操縱木偶,到多次帶團晉京、出國交流大受好評……一段段回憶、一個個故事,重現了卓乃金不忘初心、堅守心靈家園的藝術人生。「我們從2016年5月開始赴平陽拍攝,在當地待了半個多月,視頻轉錄後的文字量達到8萬多字。後來又經過多次補充,整個編纂過程大致歷時2年多。」本書編者、省非遺保護中心項目部的鄭金開說。
「梅花香自苦寒來,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原因的。參與編纂的過程中,能深深地感受到這些老藝術家高尚的藝德和人品。」鄭金開感悟很深,「像卓老師這樣,遭遇過劇團解散、木偶戲停演的挫折,也遭遇過戲劇被冷落、借茶場落腳的困境,但是他不放棄、不拋棄,守住心靈家園,帶領木偶劇團員工上山下鄉,到處演出,培養的學生如今大多已成為平陽木偶戲的中堅力量。」
除了當事人口述訪談之外,叢書還特別設計了周邊採訪的篇章。讓同事、學者、家人、學生等從不同視角,全面、立體地展現藝術家肖像。在浙江省文化廳原廳長、著名劇作家錢法成的印象中,婺劇傳承人葛素雲是個非常有內涵、很聰明、極為低調的人,在臺下不聲不響,上臺時光彩四射,由她主演的婺劇《安安送米》是金華地區老少皆知的劇目,一直保留到現在。在錢法成看來,安安這個角色到現在還沒有人演得過她,她在劇團裡腳踏實地、默默無聞地工作,後來到了藝校,又是藝校主要的婺劇老師,培養年輕一代。
在講述傳承人生平故事或表演經典戲劇曲目時,叢書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轉化,特別加入了二維碼,掃碼可以觀看到相關的視頻內容,突破了原有圖書載體文字與圖片平面展示的限制,可看,可聽,可賞。
「以紀實影像與文字敘述相結合,立體地展現傳承人的精彩人生與藝術成就,更加符合現代閱讀體驗。」 郭藝說,他們將30分鐘的綜述視頻特別剪輯成1到2分鐘的不同片段,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讀者來閱讀、觀看。
清新學風傳大地
從省城到地方,組織上百人,耗費1000多個日夜,最終集結出10本口述史。為什麼編纂一套書這樣捨得投入?
因為,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掌握的知識和技藝,不僅可保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也能為後人研究、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寶貴資料,對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構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叢書學術專員、傳統戲劇專家徐宏圖先生,參與了策劃、訪談提綱的擬定、口述史叢書體例的確定等工作。「戲曲是一門口傳身授的藝術,中國戲曲之所以歷千年而不絕,靠的就是歷代傳承人的薪火相傳。」他激動地說,將從老藝人口中吐出的經歷編纂成史,已經改變了過去從文獻到文獻的傳統研究方法,這就引導研究者走出書齋,既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裡路,向戲曲藝人們討教學問。「目前,口述史、訪談錄已經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話題,這是我省非遺工作帶給學術界的一股春風!」
戲曲界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學戲,必須先學做人。叢書生動地再現了這些藝術家從默默無聞的學徒到走上藝術巔峰成為扛旗者的過程。
不久前,崑曲表演藝術家汪世瑜也收到了這套叢書。「《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蓋叫天談藝錄》……可以說,各個藝術家都留下了不少傳記作品,但是許多都是經過其他人的研究而得來的。這一套書比較真實,每個藝術家都自己講,隨後整理成文,比以往的書籍更具真實感。對後人的研究、探索和學習了解都有一定的好處。」汪世瑜說。
他不僅翻看了專門寫自己的那一冊,還看了鄭蘭香的那冊。「我感覺,10位藝術家的社會經歷都比較豐富,講出來的東西都比較感人,對今人、後人在藝術追求和道德修養上都有啟發,能幫助讀者了解我們的成就到底是怎麼來的?是經過自己的勤奮、領導的支持和周圍藝術同仁的關注得來的!所以要在藝術上有所成就的話,一定要經過艱苦奮鬥。」
在徐宏圖看來,叢書是研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特定歷史時代背景下非遺項目面貌的寶貴資料,記錄下傳承人獨特的人生感悟與傳承實踐,對於研究非遺多元化流變有著重要的意義,該叢書是一部具有專業學術價值的文獻資料。
據了解,本套叢書是「浙江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的首批階段性成果。第一批10本叢書發布之後,將陸續分批出版浙江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省非遺保護中心和各地非遺保護中心今後將繼續關注我省非遺傳承人的實踐與傳承工作,持續編輯出版系列叢書,以及製作發布非遺項目短視頻,推進非遺保護成果與社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