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口相傳的故事 非遺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發布

2021-01-09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4月1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陸遙 通訊員 胡珈熒)你知道婺劇名家鄭蘭香是在出門打醬油時被劇團的「星探」發掘的嗎?你知道海寧皮影戲《蕭何月下追韓信》裡蕭何下馬翻筋鬥的時候,要咬緊牙關繃緊太陽穴,帽子才不會掉嗎?

  4月12日,我省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正式發布。這套叢書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持編纂,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文化學者、編輯等歷時3年多時間採寫,共10本,以人為單元,一人一卷,生動記錄了崑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甌劇表演藝術家李子敏、姚劇表演藝術家沈守良、海寧皮影戲表演藝術家張坤榮等10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多彩人生和藝術故事。

  封面大量留白,中間一小幅表演藝術家的戲服扮相的水墨畫,一小片貫穿書脊的印花……書封古樸、典雅而又簡約。一冊冊精心編撰的書籍,將過去不為大眾熟知的非遺傳承人故事娓娓道來,尤其是通過對當事人口述的記錄和編輯的文字轉化,帶給讀者更為鮮活深刻的印象。

  口述非遺開先河

  這是一套在全國非遺保護領域首開先河的口述史叢書。

  自2015年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在全國全面啟動。為配合當時全省開展的傳統戲劇保護振興計劃,我省立即啟動了第一批10位傳統戲劇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記錄工作。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拍攝傳承人及其相關人員的口述史訪談。

  為練《斷橋》的蛇步,兩三天跳破一雙鞋;把別人午睡的時間拿來練習……拍攝中,工作人員深深地被各位表演藝術家的故事所打動。這些珍貴的資料,如果僅僅收藏在檔案室裡未免太可惜了。為什麼不做一套書,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閃光的故事?把藝術家們的可貴精神和品質傳揚開去?

  說幹就幹。2015年,省非遺保護中心啟動口述史叢書編纂。浙江攝影出版社也投入骨幹力量,把它作為社裡重要工作,並爭取到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

  「將搶救性記錄中的口述訪談內容梳理轉化成口述史,是一項極為繁重的工作。不僅要保留口述真實的特點,還要強調語言文字的嚴謹。」叢書主編、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郭藝說,選擇口述史這種口語化的表達,更便於讀者閱讀,但轉錄工作量大,地方方言和專業術語上的壁壘也增加了溝通難度。「為尊重口述的真實性,又兼顧內容的可讀性,確保文稿的學術性與專業性,記錄人員、非遺專家、編著作者、非遺傳承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從確定採訪對象、擬定訪談提綱、登門採訪,到審定錄像、口述字幕板、確定寫作提綱……省非遺保護中心項目部主任許林田全程參與其中,講起叢書的編纂,他感觸很多。「前期準備就不知道討論了多少次。光是一個人的訪談提綱,就需要提上百個問題。我們要和專家、當地非遺工作者、當事人反覆審核修改,往往反覆修改好幾個月。」

  我們今天得以看到的口述史叢書,是編纂者的心血之作,不僅成為我省非遺保護的一項重要學術成果,也在全國開創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編纂的先河。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所具備的精湛技藝、實踐經驗、文化記憶和傳承能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目前,我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6位,截至今年1月,已有24位過世。傳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及時地記錄下他們的技藝,也是一項和時間賽跑的工作。

  省非遺保護中心活動部副主任薛益泉清楚地記得,2017年冬,他與拍攝團隊來到泰順嶺北鄉村尾村,訪談木拱橋營造技藝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董直機。當時,董直機老人已是93歲的高齡,身體狀況並不好。老人烤著火盆,興奮地給他們講了好幾天。2018年4月,老人就過世了,在老人生前「搶救」性記錄的這份口述資料更顯珍貴。

  多維立體展風採

  翻開一本書,便是了解一段人生。

  平陽木偶戲表演藝術家卓乃金出生於木偶世家。13歲就在爸爸的督促下學藝,從每天七八個小時站在凳子上操縱木偶,到多次帶團晉京、出國交流大受好評……一段段回憶、一個個故事,重現了卓乃金不忘初心、堅守心靈家園的藝術人生。「我們從2016年5月開始赴平陽拍攝,在當地待了半個多月,視頻轉錄後的文字量達到8萬多字。後來又經過多次補充,整個編纂過程大致歷時2年多。」本書編者、省非遺保護中心項目部的鄭金開說。

  「梅花香自苦寒來,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原因的。參與編纂的過程中,能深深地感受到這些老藝術家高尚的藝德和人品。」鄭金開感悟很深,「像卓老師這樣,遭遇過劇團解散、木偶戲停演的挫折,也遭遇過戲劇被冷落、借茶場落腳的困境,但是他不放棄、不拋棄,守住心靈家園,帶領木偶劇團員工上山下鄉,到處演出,培養的學生如今大多已成為平陽木偶戲的中堅力量。」

  除了當事人口述訪談之外,叢書還特別設計了周邊採訪的篇章。讓同事、學者、家人、學生等從不同視角,全面、立體地展現藝術家肖像。在浙江省文化廳原廳長、著名劇作家錢法成的印象中,婺劇傳承人葛素雲是個非常有內涵、很聰明、極為低調的人,在臺下不聲不響,上臺時光彩四射,由她主演的婺劇《安安送米》是金華地區老少皆知的劇目,一直保留到現在。在錢法成看來,安安這個角色到現在還沒有人演得過她,她在劇團裡腳踏實地、默默無聞地工作,後來到了藝校,又是藝校主要的婺劇老師,培養年輕一代。

  在講述傳承人生平故事或表演經典戲劇曲目時,叢書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轉化,特別加入了二維碼,掃碼可以觀看到相關的視頻內容,突破了原有圖書載體文字與圖片平面展示的限制,可看,可聽,可賞。

  「以紀實影像與文字敘述相結合,立體地展現傳承人的精彩人生與藝術成就,更加符合現代閱讀體驗。」 郭藝說,他們將30分鐘的綜述視頻特別剪輯成1到2分鐘的不同片段,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讀者來閱讀、觀看。

  清新學風傳大地

  從省城到地方,組織上百人,耗費1000多個日夜,最終集結出10本口述史。為什麼編纂一套書這樣捨得投入?

  因為,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掌握的知識和技藝,不僅可保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也能為後人研究、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寶貴資料,對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構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叢書學術專員、傳統戲劇專家徐宏圖先生,參與了策劃、訪談提綱的擬定、口述史叢書體例的確定等工作。「戲曲是一門口傳身授的藝術,中國戲曲之所以歷千年而不絕,靠的就是歷代傳承人的薪火相傳。」他激動地說,將從老藝人口中吐出的經歷編纂成史,已經改變了過去從文獻到文獻的傳統研究方法,這就引導研究者走出書齋,既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裡路,向戲曲藝人們討教學問。「目前,口述史、訪談錄已經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話題,這是我省非遺工作帶給學術界的一股春風!」

  戲曲界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學戲,必須先學做人。叢書生動地再現了這些藝術家從默默無聞的學徒到走上藝術巔峰成為扛旗者的過程。

  不久前,崑曲表演藝術家汪世瑜也收到了這套叢書。「《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蓋叫天談藝錄》……可以說,各個藝術家都留下了不少傳記作品,但是許多都是經過其他人的研究而得來的。這一套書比較真實,每個藝術家都自己講,隨後整理成文,比以往的書籍更具真實感。對後人的研究、探索和學習了解都有一定的好處。」汪世瑜說。

  他不僅翻看了專門寫自己的那一冊,還看了鄭蘭香的那冊。「我感覺,10位藝術家的社會經歷都比較豐富,講出來的東西都比較感人,對今人、後人在藝術追求和道德修養上都有啟發,能幫助讀者了解我們的成就到底是怎麼來的?是經過自己的勤奮、領導的支持和周圍藝術同仁的關注得來的!所以要在藝術上有所成就的話,一定要經過艱苦奮鬥。」

  在徐宏圖看來,叢書是研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特定歷史時代背景下非遺項目面貌的寶貴資料,記錄下傳承人獨特的人生感悟與傳承實踐,對於研究非遺多元化流變有著重要的意義,該叢書是一部具有專業學術價值的文獻資料。

  據了解,本套叢書是「浙江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的首批階段性成果。第一批10本叢書發布之後,將陸續分批出版浙江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省非遺保護中心和各地非遺保護中心今後將繼續關注我省非遺傳承人的實踐與傳承工作,持續編輯出版系列叢書,以及製作發布非遺項目短視頻,推進非遺保護成果與社會共享。

相關焦點

  • 「中山改革開放口述史叢書」《窮當家》今日首發
    8月19日晚,「中山改革開放口述史叢書」之《窮當家——一位鎮委書記的回憶錄》創下了一個新的售賣紀錄。該書由原橫門鎮(現屬於南朗鎮轄區)委書記何聯明所著,用口述的方式,講述了橫門鎮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和發展進程。在首發儀式上,中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謝中凡表示,這是一部改革開放時代基層幹部的奮鬥史。
  • 溯遼海文脈,為女性非遺傳承人賦能
    在盤錦市大窪縣遼河口海域的二界溝一帶,古漁雁故事、二界溝排船技藝、漁家號子、遼河口漁家菜,都是遼河口文化中的精華。二界溝木質漁船 薛松 攝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古漁雁民間故事,是以漁業文化為基礎的地方民間傳說。
  • 哦,我敬愛的老師爺爺——國家級非遺甌劇傳承人李子敏先生!
    (本文節選自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叢書《李子敏卷》,黃慈帖編著,浙江攝影出版社,2019年。)認識李老師,還要從2009年開始說起。那年的3月,還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讀碩未畢業的我,到了當時的「溫州市藝術研究所」(2017年改名「溫州市文化藝術研究院」)實習。一天,所裡來了一位客人,他步履緩慢但矯健,到了門檻處總會低頭看一眼腳下。
  • 為翻譯「刀具」來回跑三趟 他們向世界講述非遺故事
    9萬餘字的採訪稿和口述史、2部多語種非遺紀錄片、5種非遺合作文創產品,取得了8類21項階段性的成果,向世界講好上海非遺故事。張禮駿表示,在團隊成員的選擇上儘可能發揮多語種、跨專業的優勢,學習語言的同學對紀錄片進行翻譯,為非遺的海外傳播打開了窗口;國際金融貿易學院的同學能夠運用所學,為非遺做專業的市場分析;新聞傳播學院的同學則能提供技術方面的支持,拍攝、製作與非遺相關的紀錄片。
  • 兩代「非遺」傳承人聚蓉城,共同演繹「非遺」文化傳承故事
    拜師儀式徐秀芳是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厚德門祛腐生肌膏傳統熬製法手工技藝」第五代傳承人。   「厚德門」落戶成都剪彩鄒群是被譽為「東方神針」的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滿針技藝」第四代衣缽傳承人。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傳承非遺文化 大話西遊攜手非遺傳承人打造「鎏金如夢」_遊俠網...
    雲錦蘇繡流轉千年,非遺傳承初心不變。在18周年嘉年華盛典之上,《大話西遊2》為大家展示了大話攜手三大非遺傳承人打造的首款高定漢服——「鎏金如夢」。在此之前,大家對它的故事背景已經有所了解。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廖惠林:非遺文化豐富精神世界
    近日,由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2020年嶺南非遺藝術聯展來自全省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教育局美術教研員、教育機構代表、研學旅行機構代表等200多人出席了開幕儀式。 國家級非遺項目新會葵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廖惠林從事葵藝已有40多年。他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下,堅持恢復和發展已失傳的葵藝品,不斷傳承和創新技藝,培養葵藝人才,提升葵藝品的藝術收藏價值。他還多次受邀參加巴黎工藝博覽會、北京全國「非遺」傳承技藝大展、上海世博會等。
  • 《非遺觸網秘籍》獨家發布
    一個購物節將非遺傳承人和千萬消費者聯結在一起,也讓更多人參與到非遺傳承保護發展中來。借著非遺的出圈熱,我們準備了一份獨家攻略,讓各位「非遺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最新最全的《非遺觸網秘籍》。三步搞定線上開店1.行業資質證明相當於非遺傳承人、非遺技藝的身份證明。
  • 臺灣口述史中的女性: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在口述史料中,非文字或非口述記錄的史料,到目前為止,尚未被討論。就老照片為例,「中研院」近史所的「口述歷史叢書」,早在第二本口述紀錄《林繼庸先生訪問紀錄》出版時,就附有受訪人提供的照片,因此,向受訪人徵集照片,成為近史所同仁訪問時的一項附帶工作。
  • 口述史與自我修養——《男男正傳》讀後感
    第一次讀的時候,書中有好些故事主人公,在淌過如此漫長的歲月長河中,從未和任何一任「對象」發生過1、0的性愛關係,我竟有些驚奇。是我對1、0性愛的觀念過於前衛,被當下同志圈裡的「快餐文化」荼毒太深,還是老人家們太"惜身如玉"?談起同性之愛,1、0關係與T、P之分,當屬主旋律。
  • 鐵板浮雕非遺傳承人的「洋學徒」
    去年,喜歡中國文化的他們,陸續拜在河北省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門下,成了「洋學徒」。  【同期】  孟加拉國留學生 臺敏:我們國家沒有這樣的藝術,所以我一看到就很喜歡,我被吸引住了,我想學習(這門藝術)。
  • 抖音非遺大數據發布 非遺視頻獲贊超64億次
    喬雪是銀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拓展項目「喬家手工皮藝」的傳承人。2019年7月,她開設了抖音帳號「皮雕大師喬師傅」,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展示手藝。不到一年,喬雪已經累計通過抖音直播賣出超過200萬元的皮藝製品,其中單場最高成交額達45萬。她不是唯一一位通過抖音改善收入的非遺傳承人。
  • 「這可是個精細活兒」非遺傳承人現場搓藥丸,講述安宮牛黃丸的故事
    在服貿會公共衛生防疫專題展區同仁堂展位上,同仁堂安宮牛黃丸傳統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郭鳳華邊搓著藥丸,邊給觀眾講著安宮牛黃丸的故事。同仁堂展區,工作人員現場製作藥丸。 本報記者 武亦彬 攝小小一丸安宮牛黃丸的製作包含研配、合坨、打條、制丸、蘸蠟、打戳等許多工序。「打條」,即把合好的藥條左右粗細打均勻了,這可見功夫。
  • 非遺美食水菱角如何「瀨」出老廣味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教學
    12月6日,一場西關水菱角非遺美食體驗活動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粵菜文化印象館舉行,「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十多名信息時報小記者聆聽西關故事、了解非遺美食文化、並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
  • 武漢市黃陂區四大傳承人不忘初心,舊瓶裝新酒綻放非遺之美
    黃陂擁有4400年築城史、1800餘年建置史,歷史上兩為國都,六為州府,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無陂不成鎮」的深厚文化積澱。有「千年古郡、木蘭故裡、濱江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譽,擁有商代盤龍城文化、春秋桃花文化、漢代木蘭文化,北宋二程文化、民國首義文化、近代紅色文化六大文化名片。
  • 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作品被選為贈送國外友人國禮
    目前為一筆雙鉤歐楷書法的創始人、康熙一筆福書法非遺傳承人。擅畫駿馬和花鳥人物,並大量學習徐悲鴻先生、黃胄先生等近代畫馬大家的作品,並得到徐悲鴻兒子徐慶平、夫人廖靜文親手指教,是書畫界年輕一輩中的佼佼者。代表作品:《康熙一筆圖》《康熙一筆百福圖》《奔馬圖》《神駿追風》《八駿呈祥》等。
  • 懷化市召開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評審會
    非遺懷化市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評審會12月17日,懷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評審會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市博物館)會議室舉行,此次評審共收到各縣市區推薦的72名傳承人申報材料,涵蓋傳統音樂、傳統舞蹈
  • 吳季蕾:「不完美」的非遺文化公益道路
    吳季蕾在調研過程中遇到過許多共同的問題:傳承人年事已高卻後繼無人;傳承人無法用普通話只能用方言與人交流;地區對該地民族文化未來的發展沒有明確的定位......這些都直接促成了非遺文化推廣與傳承的困境。在實地考察過後,吳季蕾發現有很多值得去做的努力,她的非遺文化保護與實踐事業就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調研中起步的。曾有傳承人向吳季蕾吐露心聲,說自己在很小的年紀便跟著家裡人學手藝。
  • 文化惠民好熱鬧,非遺傳承人來長沙市婦幼送年畫啦!
    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增強廣大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承,長沙市婦幼保健院通過在醫院開展「非遺傳承人送年畫」活動,讓就醫的患者和廣大市民在接觸非遺文化的同時,感受其魅力,宣揚民族精神、傳播民族特色、推廣民族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