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板浮雕非遺傳承人的「洋學徒」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解說】1月17日,在河北石家莊郭氏鐵板浮雕藝術館裡,來自孟加拉國的非瑞、臺敏、阿路和阿圖4位留學生兩兩一組,正忙得熱火朝天:一人扶好鐵板,一人拿著鏨在鐵板上反覆錘打。他們是河北一所高校的大三留學生。臨近春節,他們穿上了傳統服飾,與師傅郭海博一起,「敲敲打打」地準備迎接新年。去年,喜歡中國文化的他們,陸續拜在河北省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門下,成了「洋學徒」。

  【同期】

  孟加拉國留學生 臺敏:我們國家沒有這樣的藝術,所以我一看到就很喜歡,我被吸引住了,我想學習(這門藝術)。

  孟加拉國留學生 阿圖:我從小就喜歡畫畫,我來到中國以後看到鐵板浮雕藝術,然後我覺得特別喜歡,這個藝術在鐵板上表現出來,我覺得特別不可思議。

  【解說】創作一幅鐵板浮雕作品,要經過繪畫、拓印、背面錘鍛起凸、打磨、火燒等十幾道工序。為了讓他的「洋徒弟」在短暫的留學時間裡,掌握鐵板浮雕的全部技法,郭海博還讓女兒、郭氏鐵板浮雕石家莊市傳承人郭墨函,手把手地教這些「洋徒弟」基礎技法和知識。

  【同期】

  郭氏鐵板浮雕石家莊市傳承人 郭墨函:他們是非常努力,一有時間就會過來,我們也會把自己所會的傳統藝術教給他們,他們也是非常感興趣。

  【解說】非瑞是4個人中最早拜師學藝的。他說來到中國第一次接觸鐵板浮雕就喜歡上了這門藝術,後來就大膽地拜師學藝。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如今他已經熟練掌握了錘鍛、鏨刻等技法,能夠獨立完成一件簡單的作品。

  【同期】

  孟加拉國留學生 非瑞:做一件作品我感覺挺難的,就這樣,完成一件作品需要上萬錘,如果力度很大,容易砸裂。

  【解說】臺敏是4人裡唯一的女生,去年11月份,她用時一個月完成的鐵板浮雕作品《變形牛頭》,獲得中國一項藝術設計賽事的一等獎。臺敏說牛在孟加拉國象徵著勤勞勇敢,她喜歡牛吃苦耐勞的精神。

  【同期】

  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 郭海博:我為什麼願意收他們,他們也願意學,我也想通過鐵板浮雕藝術館和工作室這個平臺,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鐵板浮雕藝術能走出國門。

  【解說】今年夏天,4名「洋學徒」在河北的學業將要結束,今年是他們與師傅在一起過的最後一個春節。為了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阿路與3個夥伴一起發揮所學,在鐵板上敲出了「我愛中國」4個大字。

  【同期】

  孟加拉國留學生 阿路:我想把它們帶回我們國家,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也讓更多的人感受中國非遺的魅力。

  邢璐 河北石家莊報導

責任編輯:【盧巖】

相關焦點

  • 助力非遺傳承 近距離感受鐵板浮雕之美
    拜師省級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叮叮噹噹」中體驗久違的工匠美拜見師傅師母師傅現場演示鐵板浮雕製作聽師傅講鐵板浮雕的故事燕都融媒體記者康瑞珍11月11日,一場簡約而莊重的拜師儀式在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郭海博鐵板浮雕藝術館舉行,作為燕都融媒體文化創意部記者,我有幸拜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家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為師,助力非遺傳承,推廣傳統技藝。
  • 鐵板正反兩面看都是一幅畫
    千錘萬鑿出精品有在石頭上作畫的,有在葫蘆上燙畫的,而在堅硬的鐵板上作畫,實在是讓人稱奇。鐵板上鍛打出浮雕作品,郭海龍不僅被評定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創始人及傳承人,他的鐵板浮雕技藝還成功申請了發明專利。記者帶您走進鐵板浮雕工作室,向您展示郭海龍的獨特技藝。父女攜手鍛打鐵板,精品馬上問世。絕了!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廖惠林:非遺文化豐富精神世界
    近日,由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2020年嶺南非遺藝術聯展來自全省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教育局美術教研員、教育機構代表、研學旅行機構代表等200多人出席了開幕儀式。 國家級非遺項目新會葵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廖惠林從事葵藝已有40多年。他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下,堅持恢復和發展已失傳的葵藝品,不斷傳承和創新技藝,培養葵藝人才,提升葵藝品的藝術收藏價值。他還多次受邀參加巴黎工藝博覽會、北京全國「非遺」傳承技藝大展、上海世博會等。
  • 口口相傳的故事 非遺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發布
    4月12日,我省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正式發布。這套叢書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持編纂,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文化學者、編輯等歷時3年多時間採寫,共10本,以人為單元,一人一卷,生動記錄了崑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甌劇表演藝術家李子敏、姚劇表演藝術家沈守良、海寧皮影戲表演藝術家張坤榮等10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多彩人生和藝術故事。
  • 傳承非遺文化 大話西遊攜手非遺傳承人打造「鎏金如夢」_遊俠網...
    雲錦蘇繡流轉千年,非遺傳承初心不變。在18周年嘉年華盛典之上,《大話西遊2》為大家展示了大話攜手三大非遺傳承人打造的首款高定漢服——「鎏金如夢」。在此之前,大家對它的故事背景已經有所了解。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書寫打鐵「秘籍」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書寫打鐵「秘籍」 2020-12-19 13: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兩代「非遺」傳承人聚蓉城,共同演繹「非遺」文化傳承故事
    活動現場嘉賓雲集盛典儀式上,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厚德門」傳承人徐秀芳親自為四川針灸醫師鄒群授牌,標誌著天津非物資文化遺產「厚德門」正式落戶四川成都。活動現場,7名熱愛針灸技藝的青年男女拜鄒群為師。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孫廷保書寫打鐵「秘籍」
    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除了大蔥和龍山小米有名外,冷鍛手工鐵鍋也是聞名於世。
  • 非遺傳承人書畫家張斌作品被選為贈送國外友人國禮
    目前為一筆雙鉤歐楷書法的創始人、康熙一筆福書法非遺傳承人。擅畫駿馬和花鳥人物,並大量學習徐悲鴻先生、黃胄先生等近代畫馬大家的作品,並得到徐悲鴻兒子徐慶平、夫人廖靜文親手指教,是書畫界年輕一輩中的佼佼者。代表作品:《康熙一筆圖》《康熙一筆百福圖》《奔馬圖》《神駿追風》《八駿呈祥》等。
  • 工藝美術大師郭海博:鐵板上的凹凸人生
    胡雪微攝「讓冰冷的鐵板打動人心」是郭海博對鐵板浮雕的藝術追求。郭海博及其弟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的傳承人。憑著千錘百鍊、不斷創新的匠人精神,郭氏兄弟硬是把鐵板浮雕從一種工藝升華為一種藝術。自幼喜歡繪畫和雕塑 偶然結緣鐵板浮雕郭海博1962年出生在一個兄弟姐妹較多的大家庭。
  • 宋氏章牌浮雕:讓銅板會「說話」
    在瀋陽,有這樣一位「85後」,不僅傳承宋氏三代人留下來的造幣浮雕技藝,還將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藝術融合,打造出時下年輕人喜歡的「浮雕定製寵物銘牌」系列作品,讓銅板會「說話」,他就是宋氏章牌浮雕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宋廣一。從8歲起跟隨瀋陽造幣廠老一代雕刻師宋文元學藝,到25歲創立個人品牌,宋廣一不斷探索章牌藝術新的表現形式,實現了小眾藝術與商業價值的雙贏。
  • 懷化市召開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評審會
    非遺懷化市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評審會12月17日,懷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評審會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市博物館)會議室舉行,此次評審共收到各縣市區推薦的72名傳承人申報材料,涵蓋傳統音樂、傳統舞蹈
  • 溯遼海文脈,為女性非遺傳承人賦能
    二界溝木質漁船 薛松 攝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古漁雁民間故事,是以漁業文化為基礎的地方民間傳說。而「漁雁」也不是一種鳥類,而是一群特殊的打魚人群體,他們從華北的冀中、冀東地區出發,像候鳥一樣順著沿海的水陸邊緣遷徙至此地,世世代代春來秋去,在江河入海口的灘涂及淺海捕魚撈蝦。
  • 文化惠民好熱鬧,非遺傳承人來長沙市婦幼送年畫啦!
    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增強廣大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承,長沙市婦幼保健院通過在醫院開展「非遺傳承人送年畫」活動,讓就醫的患者和廣大市民在接觸非遺文化的同時,感受其魅力,宣揚民族精神、傳播民族特色、推廣民族文脈。
  • 國家級非遺項目:茶葉傳統技藝有多少?傳承人有哪些?
    國家級非遺十大門類 註:現有多家單位在開展非遺傳承項目和傳承人推薦工作。本文僅記錄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茶葉傳統技藝,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確定。 為了傳承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管單位十多年前開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對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保護對象予以確認。此外,這也是履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 鐵匠在1毫米厚的鐵板上敲出畫,50萬不賣,1幅畫要敲10萬錘
    「非遺」項目在人們印象中,一般都是已經有著很長傳承歷史的古老技藝,但其實也有一些剛被發明不久的新生項目,也能成為「非遺」項目。在河北就有一對「鐵匠」兄弟,他們打鐵三十餘年,竟然打出了一個省級「非遺」項目。這個項目被發明出來到現在才三十來年的時間,這恐怕是最年輕的「非遺」項目了。
  • 遺世承美|刀尖上的錦繡山河——營口木浮雕工藝
    時至今日,許多非遺與傳承者仍然在營口的土地上譜寫著動人的頌歌。每周二,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營口木浮雕第四代傳承人高誼長作品《劉備》、《關羽》、《張飛》早期營口木浮雕作品多為福、祿、壽、財四神,隨著時代的發展,作品題材不斷擴展,涵蓋了民間故事、民俗信仰、古典名著、花卉草木、鳥獸蟲魚、名山大川等各方面內容。
  • 非遺美食水菱角如何「瀨」出老廣味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教學
    12月6日,一場西關水菱角非遺美食體驗活動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粵菜文化印象館舉行,「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十多名信息時報小記者聆聽西關故事、了解非遺美食文化、並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
  • 粵劇又添省級非遺傳承人
    經申報、審核、評審、公示、審定等程序,近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確定並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廣東粵劇院的關青、蔣文端、曾小敏被確定為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粵劇)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