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非遺購物節」無疑是最大亮點之一。
一個購物節將非遺傳承人和千萬消費者聯結在一起,也讓更多人參與到非遺傳承保護發展中來。借著非遺的出圈熱,我們準備了一份獨家攻略,讓各位「非遺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最新最全的《非遺觸網秘籍》。
三步搞定線上開店相當於非遺傳承人、非遺技藝的身份證明。
一般而言,以下認證有一即可(但建議都了解一下)
非遺傳承人或設計師材料包裡得有這些:
非遺傳承人或藝術家簡介、照片
非遺傳承人或設計師出具的授權書
非遺傳承人或設計師作品圖片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身份將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進行確認
企業相關非遺技藝需要提供這些:
企業線上展示產品需運用至少一項非遺技藝製作,或具有至少一項明確、明顯非遺技藝特徵
非遺技藝的確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先後批准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及2018年5月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2.選擇平臺不同的電商平臺「規矩」不同
用戶定位和資源也不一樣
需要結合實際
建議有針對性上架產品
阿里巴巴旗下平臺有天貓、淘寶、聚划算、本地生活、優酷等平臺,便於聯動。
自2016年首屆淘寶造物節開始,淘寶就設置了針對手工匠人的專門推薦和展示。
特色直播、商品趨勢分析、商家跨界、整合營銷等手段,為非遺項目提供線上全鏈路營銷支持。
淘寶大學定期為手藝人商家群體提供定製化的免費培訓,促進非遺商家發展與成長。
優酷開設的「非遺公開課」,以直播形式,助力傳承人傳播非遺知識,同時增強曝光。
京東京東非遺頻道是全國首個綜合電商非遺專業平臺。頻道下設非遺二級類目共計8項,三級類目共計38項,涵蓋大部分非遺手工技藝。
拼多多目前平臺已和山東、湖南、湖北、安徽等11個省市合作建立了地方非遺館,非遺人在家鄉就能享受在地服務。
拼多多計劃與部分地區不定期開展非遺傳承人的「電商培訓班」和「電商直播培訓班」,幫助非遺人更好地完成從非遺產品工藝展示,到產品上架、包裝發貨、活動推廣等一系列電商化運營需要做的工作。(新手關注起來!)
快手2019年3月27日,快手發起快手非遺帶頭人計劃,從試點地區選取非遺帶頭人,助力非遺發展,以流量賦能非遺文化,在此計劃下,一批手藝傳承人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此次購物節中,一批非遺商戶和品牌入駐商家號,以直播帶貨的形式,迅速完成帳號冷啟動。(錯過的不要擔心,以後還有機會)
美團美團在數位化經營方面早有布局,經營、管理、供應鏈、人才等環節都關注到。
連續兩年發布《餐飲老字號數字發展報告2019》《餐飲老字號數字發展報告2020》。
蘇寧易購平臺的中華特色館,已在地方名優特產「引上來」,「沉下去」方面積累豐富經驗。
通過邀約和自主入駐兩種方式落實非遺商戶入駐,較為靈活。
在本次活動中(截至6月13日)入駐蘇寧易購中華特色館的非遺用戶,平臺免收年費。配套使用蘇寧物流進行配送的可以進行優惠。
3.準備經費開店總有些成本的,資金要花在刀刃上。
(攻略裡的數據僅供參考,最終入駐以平臺方規定為準)
阿里巴巴旗下淘寶和天貓的保證金和年費不同。
淘寶是身份信息+支付寶帳號就可以開店;天貓對商標和企業註冊資金有高要求。
京東開店公司註冊資本須高於20萬元人民幣
可提供加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營業執照經營範圍需包含:工藝美術品、工藝品、文化用品等相關經營內容
企業法定代表人身份證
開戶許可證
一般納稅人資格證
商標註冊證或商標受理通知書
拼多多不收取入駐費用,但入駐時會有保證金的費用,根據類目不同保證金不同。
企業比拼多多個人保證金要少些。
美團入駐美團發布產品和服務是免費的。
視情況要交押金,根據類目不同從幾千到幾萬不等。
入駐商家有啟動資金不少於10萬元。
蘇寧易購通過前期審核後,需交保證金。
手把手教你上線直播
1.準備工作是重中之重確定直播人:非遺傳承人親自上陣;助理(隨時協助處理直播事務)
硬體設備:首先要保證拍攝及音頻功能正常;有更專業的設備更佳
網絡要求:提前檢查!提前檢查!
產品連結:鮮明、準確
直播場景:有代表性
2.文案要精不要泛圍繞非遺產品精選圖文素材
講述「非遺人」自己的故事,最個人的才是最獨特的
3.互動!互動!互動!用戶視角:想一想廣大網友的訴求
回應提問:體現專業度,表達要深入淺出
上鏡經驗:熟能生巧。最後做到張弛有度、自然協調
什麼「非遺」最好賣非遺涉及吃、穿、用、藏等多個維度,不同領域的傳承人也要找到各自發力點,一起看看「非遺購物節」上那些最受消費者歡迎的非遺傳統技藝吧!
吃釀酒技藝
制茶技藝
火腿製作技藝
粽子製作技藝
傳統麵食製作技藝
穿手工製鞋技藝
扎染技藝
蠟染技藝
香雲紗技藝
用陶器燒制技藝
宣紙製作技藝
琉璃燒制技藝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非遺的傳播和銷售也會藉助網際網路產生新的變化,但技藝精湛仍是核心競爭力,長遠發展的根本還是過硬的品質和技術。手工的溫度和細膩的背後是累世不滅的文化之美和消費需求。
記者:
王彬責編:
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