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殷商時代
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在陶的印紋上出現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擴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像工藝方面發展,竹編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見精細。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的楚國編織技法也已經十分發達,出土的有:竹蓆、竹簾、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籃、竹簍、竹筐等近百餘件。
秦漢時期
竹編沿襲了楚國的編織技藝。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銅馬車」底部鑄有方格紋,據專家分析,這方格紋就是根據當時竹編蓆子編織的方格紋翻鑄的。
明代初期
江南一帶從事竹編的藝人不斷增加,遊街竄巷上門加工。竹蓆、竹籃、竹箱都是相當講究的工藝竹編。尤其以竹編最為著名。益陽的水竹涼蓆創始於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竹編的用途進一步擴大,編織越來越精巧,還和漆器等工藝結合起來,創製了不少上檔次的竹編器皿。如珍藏書畫的畫盒、盛放首飾的小圓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圓盒等。明清時期,特別是乾隆以後,竹編工藝得到全面發展。江浙一帶出現了竹籃。
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
中國南方各地的工藝竹編勃勃興起。竹編技法和編織圖案得到完善,匯集起來已經由150餘種編織法。
1937年後,在侵華日軍的鐵蹄下,竹編藝人們紛紛放下手中的篾刀從事他業,只有少數藝人流落在破廟舊庵繼續這門竹編工藝。
抗日戰爭勝利後
中國的竹編工藝逐漸復甦。20世紀50年代以後,竹編藝術開始名正言順的歸口到工藝美術行業,進入了藝術的殿堂。技藝高超的竹編藝人也大量湧現,有的還被評上了「工藝美術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的技術職務。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竹工藝大師」的榮譽稱號。
1990年以後,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縣和渠縣先後被評為「中國竹編之鄉」。
21世紀後
竹編工藝漸漸失去市場競爭力兒出現滑坡,其編織技藝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也有不少竹編藝術家們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藝術,新的作品在緩緩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