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工藝

2021-02-08 華珍閣

在殷商時代

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在陶的印紋上出現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擴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像工藝方面發展,竹編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見精細。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的楚國編織技法也已經十分發達,出土的有:竹蓆、竹簾、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籃、竹簍、竹筐等近百餘件。


秦漢時期

竹編沿襲了楚國的編織技藝。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銅馬車」底部鑄有方格紋,據專家分析,這方格紋就是根據當時竹編蓆子編織的方格紋翻鑄的。


明代初期

江南一帶從事竹編的藝人不斷增加,遊街竄巷上門加工。竹蓆、竹籃、竹箱都是相當講究的工藝竹編。尤其以竹編最為著名。益陽的水竹涼蓆創始於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竹編的用途進一步擴大,編織越來越精巧,還和漆器等工藝結合起來,創製了不少上檔次的竹編器皿。如珍藏書畫的畫盒、盛放首飾的小圓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圓盒等。明清時期,特別是乾隆以後,竹編工藝得到全面發展。江浙一帶出現了竹籃。


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

中國南方各地的工藝竹編勃勃興起。竹編技法和編織圖案得到完善,匯集起來已經由150餘種編織法。

1937年後,在侵華日軍的鐵蹄下,竹編藝人們紛紛放下手中的篾刀從事他業,只有少數藝人流落在破廟舊庵繼續這門竹編工藝。


抗日戰爭勝利後

中國的竹編工藝逐漸復甦。20世紀50年代以後,竹編藝術開始名正言順的歸口到工藝美術行業,進入了藝術的殿堂。技藝高超的竹編藝人也大量湧現,有的還被評上了「工藝美術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的技術職務。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竹工藝大師」的榮譽稱號。

1990年以後,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縣和渠縣先後被評為「中國竹編之鄉」。  


21世紀後

竹編工藝漸漸失去市場競爭力兒出現滑坡,其編織技藝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也有不少竹編藝術家們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藝術,新的作品在緩緩冒尖。

相關焦點

  • 【匠心妙手●竹編工藝】
    ,即對竹絲進行編織的手段,根據竹絲的尺寸,形成了精細的細絲竹編工藝和主要編織工具的粗絲竹編工藝兩大類。細絲竹編工藝又稱瓷胎竹編工藝,瓷胎竹編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
  • 陳景鵬:匠心傳承竹編工藝
    早就聽聞恩施市第五批非遺美術類竹編技藝傳承人代表陳景鵬的大名。近日,走進位於恩施市芭蕉侗族鄉戽口村他的竹編工作間內,各種造型奇特、漂亮可愛的竹編製品陳列其中。 全媒體見習記者 趙盛迷 通訊員 姚宗豔 陳雲燕早就聽聞恩施市第五批非遺美術類竹編技藝傳承人代表陳景鵬的大名。
  • 寧德非遺|千磨萬礪走向世界 古田竹編手工工藝
    古田竹編是福建寧德傳統手工工藝,起源於清末。早期,竹編製品是一種務農、生活用品,比如提籃、豬籠、簸箕等,以「編工精細、色澤悅目、品種多樣、經濟實惠」著稱。20世紀30年代製作的竹枕在國際萬國展覽會比賽就獲優等獎。1959年古田竹編的花籃、花筐、提盒等被編入《福建工藝美術選集》。
  • DIY手工竹編工藝!
    而與竹子利用相關的竹藝,一直是日本民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著很多的流派,包括樂器、兵器、竹編等,其中有一百多種的編織方式。今天要介紹日本京都女竹匠Ogura Chiemi,繼承和延續了古老的竹編工藝,但同時將現代感融入到作品之中。
  • 廣州竹編工藝老店走紅,四代傳承保留獨特記憶
    目前在廣州想要在老市區找一些專營竹編藤編製品的老店,幾乎絕跡。但最近在網上不少資訊平臺上,一家在越秀區回龍路的竹編店,又成了不少靚仔靚女的打卡地。店家林姨介紹說,竹林居已經是四代傳承的手工藝店,專營各類的竹藤製品,已有40餘年的歷史。面對意外地走紅,她坦言現代手工藝能受到年輕人的青睞,源於產品的不斷創新,還有懷舊的情懷;加之經營模式的不斷改革,讓竹林居得以堅守。
  • 從竹編工藝獲啟發,隈研吾為 ASICS 打造「METARIDE AMU」運動鞋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跨界與 ASICS 合作,以傳統竹編工藝為設計靈感,打造「METARIDE AMU」運動鞋,向奧林匹克競技精神致敬。這雙鞋即將在臺限量發售。以竹編工藝為靈感,為鞋面設計相互交錯的編帶METARIDE AMU 的 AMU(編む),日文為「編織」的意思。鞋面設計構造取材自傳統日式竹編工藝,相互交錯的編帶狀材料形成別具風格的跑鞋外觀。這些編帶的位置和形狀都經過了特別設計,可和針織面料巧妙結合,舒適包裹雙腳,在運動時能同時提供穩固兼具彈性的支撐度,可為跑者帶來獨特的跑步體驗。
  • 福清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醉心竹編55年 編出新花樣
    55年,老工藝編出新花樣   陳建德:真草隸行隨手「入編」  王光慧  「禮德兼施、謹言慎行、勤儉節約……」前段時間,福清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陳建德編織的一款帶有家規家訓的桌罩,在福清首屆非遺購物節上著實火了一把。
  • 華州竹編 指尖縱橫的傳統技藝
    渭南日報 記者 劉聰梅 /文 通訊員 李軍 /圖 竹編是竹製品文化,是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我國是一個竹編大國,渭南雖不像南方有的地區「山上清泉山下流,村村竹樹自扶疏」的景象,但華州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著指尖技藝。
  • 竹編如何破繭成蝶
    竹編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用竹來編織器具存放物品。為解決儲水問題,在竹藤編制的籃筐為骨架,外塗上糊泥,製成竹藤胎的陶培,成為最早的陶器。  到了秦漢時期,竹編工藝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湖北江陵馬山戰國楚墓出土過一些距今2400多年的竹蓆、竹扇、竹笥和竹筐。
  • 竹編藝術,傳統手藝的美.
    竹編藝術有著其獨特的美學氣息。日本竹藝人Naoya Takenaka就把這工藝融入生活,讓傳統手工工藝充滿生活氣息。手藝為日常所用之物,方能傳承百世。編織工藝由來已久,據考古表明,自人類開始定居生活以來,便已經有意識的用刀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在實踐中,又慢慢發現,竹子乾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於是,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
  • 竹編產品如何實現智能化生產?
    竹編工藝歷史悠久,極具文化特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日本、印度、泰國等東亞、東南亞國家被廣泛應用。竹編的製作工藝在了解竹編智能化生產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了解竹編的基本製作工藝。其中,竹編原材料的竹種很多,如毛竹、淡竹、水竹、青皮竹、慈竹等。而竹編的基本製作工藝一般有選料、破篾、打磨等。選料竹身直、竹節平、軟硬俱佳的竹料最合適。太嫩的竹易斷,太老的就難扎了。接著是裁料,用鋸刀將竹子裁成合適的長度,就可以進入破篾階段。
  • 非遺竹編「編織」美好生活
    中國日報版面截圖1990出生的楊昌芹是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貴州省赤水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經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在她看來,赤水竹編不僅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同時也讓她通過竹編直接或間接帶動當地上千人就業,其中很多是貧困留守婦女。
  • 【致敬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青神竹編大師陳嵐:傳承竹編技藝...
    全國勞動模範陳嵐 受訪者供圖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馮巧鳳):陳嵐是眉山市級非遺傳承人、竹編大師,他創新的竹編產品,融合了竹產業發展和文旅發展,推動了竹編文化的傳播,讓竹編成為青神聯通世界的名片。  隨父學藝 創新求變  陳嵐出生於竹編世家,其父陳雲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在父親的影響下,陳嵐從小就喜愛上竹編,並從15歲開始系統學習竹編技藝,並最終成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  陳嵐的最大願望是繼承和發揚青神竹編藝術。
  • 編織在別處綴織與竹編
    現代綴織表現手法多樣,緯線和緯線可相交也可不相交,相交時呈鋸齒狀,不相交時則不牽連到別處。當然,經線和緯線的粗細也可以根據自身的設計來調整。基本技法:是在排列好的經線上,壓一挑一(或壓二挑二)編織。只是,竹絲是不能彎折的。每換一行都是加進新的竹絲編織。除了表現簡單的素色紋飾,竹絲也能用來表現印象派的豐富色彩。
  • 細說分類竹編的粗相——器物編
    如果上文的竹篩子、竹籃子只是竹編的「小器之作」的話,那麼下面這些算不算是竹編的「大器之作」呢?網絡上廣為流傳的日本竹編! 他們更多的追求竹器的精緻、隨形和自然,複雜的染色髹漆工藝和彎曲手法是他們酷愛的表達手段。隨形,粗狂簡單隨意的製作手法,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竹的自然本色,這與他們在茶道上追求的簡樸,自然契合。所以,日本竹編製作出來的竹器多數是為茶道和花道服務的。而我們更多是為日常的生活起居準備的。
  • 竹編之美,細膩天成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
  • 鬱南古羅村竹編:指尖上的藝術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手工藝,竹製品也因其歷史感和環保,在工業發達的今天,依然散發著它的誘人魅力。下面我們一起走進鬱南縣千官鎮具有悠久歷史的竹編村,感受這項指尖上的手工藝。
  • 學習竹編增技能 工匠精神促服務
    「我要學習章師傅數十年如一日對竹編工藝鍥而不捨,勇於創新的工匠精神,更好地運用於工作中!」收費員小金在學習竹編後贊道。  為全面落實浙江交通集團衢州管理處「三升一培」年度培訓計劃,發掘一線員工潛在能力、培養員工更多業餘愛好,助其拓寬職業生涯發展通道、豐富業餘生活,4月7日,浙江交通集團閣底收費所組織第一批學員走進常山職業中專學校非遺文化傳承人章嘉水竹編工作室,在動手實踐中體驗傳統竹編技藝,用心領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弘揚民間工匠精神。
  • 與竹「牽手」的「90後」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非遺竹編「編織...
    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絲、編制……竹編工藝需要經歷二十多道工序。記者來到楊昌芹所在的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竹編基地,十幾名手工藝人們很嫻熟地正在加緊編制竹工藝茶具。「這是春節期間客人定製的竹工藝茶具,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基地此前囤積的訂單,正在抓緊完成中。」楊昌芹介紹說。
  • 一方水土 華州竹編: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
    2015年7月,華州竹編技藝因其承載的歷史價值、工藝實用價值和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加之其地域特色和深遠的影響力,被列入陝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鼎力創新 傳統技藝活力再現竹編雖小,但它與華州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