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廣州想要在老市區找一些專營竹編藤編製品的老店,幾乎絕跡。但最近在網上不少資訊平臺上,一家在越秀區回龍路的竹編店,又成了不少靚仔靚女的打卡地。店家林姨介紹說,竹林居已經是四代傳承的手工藝店,專營各類的竹藤製品,已有40餘年的歷史。面對意外地走紅,她坦言現代手工藝能受到年輕人的青睞,源於產品的不斷創新,還有懷舊的情懷;加之經營模式的不斷改革,讓竹林居得以堅守。據悉,現在店內有家族內的三位侄子繼承老店,未來會將竹林居傳承下去,保留那份屬於廣州竹藤製品的獨特記憶。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許浩程
談走紅,老店已有40餘年歷史
從海珠廣場地鐵口出來,步行50米左右,走到回龍路34號,就可以看到這家滿屋子都是藤編竹編製品的店面,樸實古老的感覺迎面而來,還帶著濃濃的藝術氣息。進門可以聞到一股淡淡的竹香味,門口的蒲葵扇隨風搖曳,暖黃色的燈光照亮了整間屋子,天花板上的和風吊燈,就跟竹子的氣質一般,整家店給人一種清幽雅致的感覺。
店內不少作品都令人眼前一亮,有可以當野餐籃的竹籃、款式新穎的竹製包包、竹篾條經緯交織的暖水瓶,像走進了一個小清邁。走進倉庫裡面,還有小到只有三釐米的裝飾蒸籠,大到一米多長的心形鏡框,有舊時街坊們非常熟悉的藤籃,亦有編工精細的古怪竹藤製品,令人大開眼界。
記者走訪的時候,就有一對來自深圳的情侶,專門前來打卡,購買竹編製品裝飾新家。顧客胡小姐告訴記者,「我們也是在小紅書上看到有這家手工藝店的打卡照,覺得很有生活氣息,在深圳想找這種老店非常難,這次來廣州旅遊的同時,剛好逛逛海珠廣場,順便打卡這家種草了很久的網紅編織店;我們買的最多的是收納類的收納籃,有方形的、有圓形的,6件花了300多塊錢,雖然有點小貴,但勝在是有質感的手工製品,帶著點山林獨有的粗糙,我們兩個都很喜歡。特別是竹籃,可以當野餐籃用,拍照溢滿了田園小清新的感覺。」
記者瀏覽某平臺,搜索關鍵字「竹林居」發現,網友們打卡的遊記就有近20篇,其中一篇遊記收藏量達到9385個,點讚5770個,不少網友都在評論區留言求網店地址,想去探店「拔草」。
現在主持這家店面的老闆是第三代傳人林真,從小她就跟著父親學習竹編藤編,對於近來不斷有網友來拍照打卡的情況,她表示非常欣慰年輕人對手工藝品的認可,歡迎大家來店裡參觀。她說,「我們這家店是從我太公的時候開創的,父親又傳承給我,風風雨雨也經歷了40多年,店面兩邊是倉庫,中間是門店,早上10點就會開門,把做好的手工藝品放在門口售賣,晚上6點才會收檔回家。」
談守業,做手工藝有心酸有成就感
在現在崇尚金屬塑料的時代下,堅守這份竹藤編織的事業實屬不易。畢竟藤竹編織是一項十分講究的工藝,更是一種藝術。據林姨介紹說,做一個竹藤編的籃子、果盒、竹帽、扇子等雖然看上去很簡單,其實製作過程要進過很多瑣煩的工序。首先選料就十分講究,不同的竹、不同的藤做不同的作品,還有製作前要決定樣式、花紋,注重實用性同時要好看。
然後才是操作階段,第一步要將竹子剖削成粗細勻淨的篾絲,再經過仔細的切絲、刮紋、打光和劈細等工序,最終才能編結出各種精巧的生活日用品。除了要有一雙巧手,編織竹藤的人還要十分吃苦耐勞。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留意到黃婆婆飽經滄桑的雙手有著一層厚厚的繭。而林姨就說,被劈細後的篾絲鋒利程度絕對不亞於一把小刀,編織時一不小心就會被割一道血口,現在學這種純手工藝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少了。而林姨的手上也有許多的老繭,都是年輕的時候,做手工活兒留下來的痕跡。
「我們現在除了店面的經營外,其實也有做電視劇和電影的場景搭建,2010年的電影《翡翠明珠》中林峰和阿Sa在山上相處的竹屋,就是我們團隊所搭建的,當時年初四就要開機拍戲,天又下大雨,又要把大量竹屋構件搬上山,趕工趕到年二九,大家搭最後一班車回家,長舒一口氣。等到電影播出,看到場景和劇情都十分好看,也算沒有白費功夫,有成就感。」林姨說。
在今年的疫情之下,竹林居的經營範圍其實也悄悄發生了變化,據悉,今年竹林居原先在萬菱廣場的兩家門店,芳村原先的工廠作坊也相繼關閉,只保留越秀區回龍路和海珠區南太批發市場分別一大一小兩家門店,而工藝作坊則設在清遠。優化經營結構,勒緊褲腰帶,過「緊日子」成為竹林居這樣一家老工藝店的求生之道。
談傳承,家族三侄子挑大梁
在採訪中,林姨也聊起了這裡曾經興旺的場景,「舊廣州的泰康路,由於鄰近珠江,便逐漸發展成廣州的竹器、藤製品等山貨的集中地,有 『竹器一條街』之稱,因為回龍路十分臨近泰康路,我們祖輩也在此開店立業,在塑膠並未普及之前,用竹、木、芒、藤、草等編織各種農用品、家用品和工藝品都是農村的傳統,因此竹籮、竹箕、竹篩、竹帽、竹籠等各種竹製工藝品都十分受街坊歡迎,人來人往,很墟撼。」
後來90年代的時候,因為城市規劃的調整,泰康路的「竹器一條街」拆遷,廣州竹藤製品店鋪日漸稀少,取而代之的是裝飾材料、精品批發中心和新興的辦公樓。現今在泰康路,只剩包括林姨在內的少量店鋪繼續經營竹藤製品。
區別於不少傳統工藝無人傳承的處境,林姨是幸運的,因為竹林居的經營不只靠店面的手工藝銷售,而是二元化的「產品深加工整體化輸出+店面銷售」,這也體現在三位侄子作為第四代的傳人的發展方向上,老大林偉基主要做竹亭、竹屋等工程的承包,拓展竹藤的整體化加工;老二林偉添學手藝,拜家族長輩為師,學習竹編藤編的主要工藝技巧;老三林偉津駐店學銷售,訂貨、送貨、跟單一手完成,三個人繼承家業成了姑姑林姨的寄託。林偉添告訴記者,「現在這行的從業人員已經很少,金屬、塑料已經代替了大部分的產品,如果可以繼續經營下去,我們還是很喜歡這行的。」
在採訪時候,記者觀察到不少顧客來店的時候,都有問過林姨有沒有開網店的,後續也方便在網上再買。對此,林姨告訴記者,未來會讓侄子試營網店,將產品轉到線上銷售,跟上這個網購的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