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亂編小花器

2021-02-18 熊貓堂

最近寫的比較慢,畢竟寫教程類的文章,都要自己做過才能寫。要不就是沒有做(懶),要不就是做不出來(笨)——這樣一想也就能原諒又懶又笨的自己了。(算是吧)

今天介紹一個亂編小花瓶,這種編法其實滿古老的,並不是新創,但成品還是很有現代感。而且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利用剩餘的大量竹篾!非常的滿足某些人的節約心理。

首先是打底過程,這種亂編法,要先做一個底格,格子用六角編完成。

用3-4mm竹篾,這裡我用的是比較薄又堅韌的竹皮。開始做六角編。

底部大小OK後,加入橫向竹篾,繞一圈打底,做法參見以前寫過的三角形小盒作法。

放進去,大小應該正好卡在玻璃瓶子上。略為有些松也沒關係,之後加了新的竹篾會變緊實些。

如此加入三圈後,用三絞絲收束。因為三絞絲在網上比較少買到,所以也可以只用一跟竹篾收口,然後用502膠水粘住三四個交叉結點。——不能全部粘住,不然就插不進新竹篾了。

開始加入插篾,順序是由粗到細。先加4-5mm的,按照六角形的平行方向插入。

把空白基本填補完成,各個方向的竹篾也都確認過比較不規則,並且沒有比較長的跳篾後,把收邊以上的碎篾剪平齊。

用一條粗的1cm寬的竹篾繞一圈,遮住收口。如果前面是用三絞絲的,繞幾圈就已經比較好看,就不用遮掩了。

底部也修剪一下,確保可以平齊放置。

完成啦!撒小花!

亂編這種做法,其實沒有看上去難度那麼大,在學會六角編以後就可以嘗試。就是比較費篾(笑)。可以結合很多器物,做出有現代感風格的物件。加油啦!

熊貓堂的幕後也是唯一主持人。分享個人的竹編學習,包括竹編教程等資訊,為竹編技藝的傳承發揚共同努力。以及身為微創業(不)自由人士的心得感悟等。

原主業建築設計,師從國家級非遺傳人何福禮大師。合作啦培訓啦等等請加微信1091457559。

相關焦點

  • 細說分類竹編的粗相——器物編
    還有這些可愛又親切的竹籃、竹罩子和竹碗墊,曾經的廚房裡可都少不了他們呢! 東陽竹編提籃算是我們的傳統物件了。其實,中國和日本同樣都喜歡把一件竹編做到極致的,只是我們的不同的思想文化,導致了我們對精細的要求不一樣。於是,我們都越走越細緻——東陽竹編出現了立體人物編和平面書畫編,而日本竹編的精細則創造出自然、質樸、實用的竹編花器、茶道具和包包等。臺灣地區的竹編則是兩種的結合吧,有傳統也有現代設計的創新。
  • 福清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醉心竹編55年 編出新花樣
    福清竹編手工技藝傳承人醉心竹編55年 編出新花樣 2020年08月17日 14:19   來源:福州晚報
  • 他用一雙「殘手」編出絕美竹編
    他用一雙「殘手」編出絕美竹編 宋美湖和他的竹編作品。   掃二維碼,上川觀看更多精彩。1986年,父親把他送到青神學竹編藝術,那年,他19歲。  編織竹編藝術品,不像編籮筐、背篼,只需粗長厚實的篾條。平面竹編品需把竹篾啟得細如髮絲,這道工序對於連手指都伸不直的宋美湖來說,異常困難。  他嘗試用嘴協助不靈活的手進行啟篾。不知磨破多少次手指和嘴唇,也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一抬頭發現已天黑」的日子,宋美湖能通過手和嘴的嫻熟配合,熟練啟篾了。
  • 抖音非遺竹編手藝人再度走紅:編出的二維碼能掃出來
    李年根想過打工,卻又舍不下竹編手藝,「我去不了。我從小做篾匠,一生一世都是篾匠。」    實在維持不了生計,李年根決定跑摩託車。他堅持了4年,但始終放不下竹編手藝。「4年裡,我白天跑摩託,晚上拼命做竹編作品。每天都是凌晨才睡覺,就是為了編出精緻的竹編擺件。」李年根說,那時候還年輕,就想把最好的竹編作品做出來,讓大家都看得到。
  • 產品變商品,小竹編編出殘疾群眾「沒有煩惱」的新生活
    由於編織技藝粗放、品種單一,村民的竹編製品大多自用,很難賣出好價錢。村民編織的產品 2016年底,馬桑壩村群眾寫信給雲南省殘疾人聯合會(下稱「省殘聯」),說明該地適宜開展竹編生產,尤其利於殘疾人就業,希望得到培訓方面的支持。
  • 洛南一放牛娃巧手編出新生活,稱想把竹編手藝傳下去
    為了生活,他17歲時拜姨夫黃文朝為師,跟著學習竹編技術。黃文朝是南陽人,有一手好竹編技術,到靈口鎮上河村當了上門女婿,靠竹編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黃文朝對徒弟非常嚴格,告訴他要做一個好竹編藝人必須先學會備料,備料是編好一件竹編的前提和關鍵。黃文朝常講:「七分備料、三分編。」備料用的工具有竹刀、篾刀、鐵襪子、刮竹刀、斜刀、鋸子、抄錐等,每一件工具看起來很簡單,但用起來難。
  • 竹編工藝
    秦漢時期竹編沿襲了楚國的編織技藝。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銅馬車」底部鑄有方格紋,據專家分析,這方格紋就是根據當時竹編蓆子編織的方格紋翻鑄的。明代初期江南一帶從事竹編的藝人不斷增加,遊街竄巷上門加工。
  • 【致敬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青神竹編大師陳嵐:傳承竹編技藝...
    全國勞動模範陳嵐 受訪者供圖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馮巧鳳):陳嵐是眉山市級非遺傳承人、竹編大師,他創新的竹編產品,融合了竹產業發展和文旅發展,推動了竹編文化的傳播,讓竹編成為青神聯通世界的名片。  隨父學藝 創新求變  陳嵐出生於竹編世家,其父陳雲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在父親的影響下,陳嵐從小就喜愛上竹編,並從15歲開始系統學習竹編技藝,並最終成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  陳嵐的最大願望是繼承和發揚青神竹編藝術。
  • 竹編老李的經緯新天地
    李年根想過打工,卻又舍不下竹編手藝,「我去不了。我從小做篾匠,一生一世都是篾匠。」  實在維持不了生計,李年根決定跑摩託車。他堅持了4年,但始終放不下竹編手藝。「4年裡,我白天跑摩託,晚上拼命做竹編作品。每天都是凌晨才睡覺,就是為了編出精緻的竹編擺件。」李年根說,那時候還年輕,就想把最好的竹編作品做出來,讓大家都看得到。
  • 讓內江竹編工藝品走向國際
    竹編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手工藝,其從業者——竹編手藝人能用竹子編織各種生活用品以及工藝品,如今,竹編製品正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竹編手藝人更是少見。近日,記者在市中區凌家鎮小灣子村6組的一處村舍前,見到了正在忙碌的、從業40餘年的竹編手藝人柳勇。
  • 竹編藝術,傳統手藝的美.
    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法為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可以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 使編出的圖案花色變化多樣。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比較有名的竹編細絲工藝品如瓷胎竹編,其使用的竹材來自成都地區的特長無節瓷竹,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製作出精細的竹絲。瓷胎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
  • 華州竹編 指尖縱橫的傳統技藝
    竹編作為華州的一項傳統手工技藝,在塬區廣為流傳。從明代至新中國成立之初,華州竹編多散於鄉村,為家庭副業,主要生產床、椅、桌、書架等二十多種日常用品,20世紀70年代後竹產品增至百餘種,銷往全國各地,竹門帘更是遠銷日本等周邊國家。如今,成立了竹藝社,在編制傳統農業生產生活工具的基礎上實現了升級改造,創新推出竹編燈具、竹編包具、新型竹家具等200餘種產品,供不應求。
  • 編織在別處綴織與竹編
    現代綴織表現手法多樣,緯線和緯線可相交也可不相交,相交時呈鋸齒狀,不相交時則不牽連到別處。當然,經線和緯線的粗細也可以根據自身的設計來調整。基本技法:是在排列好的經線上,壓一挑一(或壓二挑二)編織。只是,竹絲是不能彎折的。每換一行都是加進新的竹絲編織。除了表現簡單的素色紋飾,竹絲也能用來表現印象派的豐富色彩。
  • 竹編小鬥笠的作法
    竹編鬥笠是舊時很常用的竹編物件,製作手法也有好幾款。
  • 竹編老李的經緯新天地(新國潮)
    李年根想過打工,卻又舍不下竹編手藝,「我去不了。我從小做篾匠,一生一世都是篾匠。」實在維持不了生計,李年根決定跑摩託車。他堅持了4年,但始終放不下竹編手藝。「4年裡,我白天跑摩託,晚上拼命做竹編作品。每天都是凌晨才睡覺,就是為了編出精緻的竹編擺件。」李年根說,那時候還年輕,就想把最好的竹編作品做出來,讓大家都看得到。
  • 竹編產品如何實現智能化生產?
    竹編的製作工藝在了解竹編智能化生產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了解竹編的基本製作工藝。一雙手把細竹絲穿插編織,壓一挑一,經緯交錯,篾絲之間相互服從,編出來的竹器紮實而富有彈性。業內有老師傅說,東西做得好不好,哪怕是盲人,用手一摸就知道。好的竹器,把它放在臉頰上摩挲,觸感都是舒服的。如何實現竹編智能化生產?
  • 竹編基本技法和小創意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有豐富的編織方法和工藝品類。
  • 這位老篾匠做竹編40多年,他編的二維碼,掃一掃真的能跳轉
    直至40歲,內心始終痴迷於竹編的張心榮回歸老本行,那時的竹編市場依舊不景氣,但他這次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張心榮開始不斷摸索求新,試圖讓竹編技藝跟上時代。於是,竹編包包、竹編手機殼、竹編手環以及竹編戒指等一系列時尚配飾陸續出現在館中,多次引得年輕人圍觀和驚嘆。
  • 竹編之美,細膩天成
    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 據了解,竹編可以分兩大類: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而我們欣賞的主要就是立體竹編,它往往是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結合體,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功用。
  • 【匠心妙手●竹編工藝】
    作為世界上竹材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華夏先祖運用竹編工藝編織工具的歷史極為悠久,在新石器時期發掘的陶片上就已經發現了用竹編拍打出來的竹編紋樣,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對竹編上幾何圖案的喜愛。殷商時期以後,竹編紋樣越來越精細,竹編製品也漸漸脫離實用功能,開始演化成裝飾品,竹編編織方法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