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輩子不結婚老了之後會怎樣?
在前幾天的熱搜裡,我找到了答案:選擇一座溫暖的城市,和閨蜜們一起終老。
最近一期的《夢想改造家》裡,拍了五個單身阿姨的故事。
幾位阿姨年齡都在五十歲左右,其中有三人從未結婚,兩人結婚後離婚,沒有第二次踏進婚姻的河流。
五個阿姨看上去非常年輕,會化好看的妝,會給自己做捲髮造型,在鏡頭裡笑聲不斷。
完全沒有同齡女性的暮氣沉沉,姿態舒展,心態年輕。
17年,她們相繼退休,辛苦了半生,決定找一個好地方給自己養老。
於是五人一起動身,從成都出發,經過雪山和高原,最終選擇在麗江買下房子。
房子的初始狀態雖然有點難看,但經過改造之後,簡直是人間天堂。
大面積的落地窗,陽光穿堂而過,看得見樹影和天空。
在這樣的地方養老,可以遠離俗世生活的煩惱,度過安逸的晚年。
而且有好友陪伴,日常生活也不再孤獨。
大多數人都很羨慕,但也有不少人站在現實的基礎上反對:
「50多歲本科以幫兒女帶帶孩子,卻以養老為藉口在外面玩,其實挺自私的。「
「真到了七八十歲身體機能退化的時候,你指望同齡的人身體硬朗幫忙養老?」
「單身生活沒有那麼樂觀,有些事情只有你的親人才願意為你做。「
這些話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是想想,50歲已經是知天命的年齡,而這些單身的阿姨,又大多沒有家庭束縛,想活出自己難道有什麼問題嗎?
人的一生說白了也就900多個月,到了五六十歲,日子過一天少一天,帶完孩子,還要想著給後代帶孩子,那豈不是太累了。
閨蜜抱團養老,早在十幾年年前就已經出現過。
日本有部紀錄片叫《七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裡面記錄了7位女性從71歲到83歲,購買了同一棟公寓的7個單間,組成養老姐妹團的故事。
幾人相互照顧,一起賞櫻花,看煙火,喝下午茶。
每個房間都裝著sos系統,一個人身體出現問題,可以緊急按下系統找鄰居幫忙。
她們過得很好,最大的希望是自己離世的時候是在中間,不要成為第一個,也不要成為最後一個。
7個人,各自獨立,又緊密相關,一起對抗著生命最後時刻的虛無與孤獨。
這真的是一件很溫暖的事。
紀錄片《七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
最近這幾年,發現身邊宣稱自己是單身主義的女生越來越多了。
當然,大部分人都是秉承著「找得到合適的人就結婚,找不到就單著」這樣寧缺毋濫的想法,在堅持自我中保留著一份對婚姻的期許。
並非是純粹的獨身主義者。
但不管獨身主義是真是假,越來越多的女生開始意識到婚姻對於人生的巨大影響,以及結婚之外的另一條路,這是一件好事。
像我身邊二十五六的女孩們,基本都處於要麼獨身,要麼享受戀愛的狀態,而不是著急去結婚。
大家更傾向於獨身生活的理由有很多。
首先是其實比起和戀人在一起,好像跟閨蜜在一起更自由妥帖。
很多人不會和閨蜜吵架,但會和戀人吵架。
女生喜歡在親密關係裡被傾聽的感覺,但老實說,男生和女生的世界,的確天差地別。
和你的閨蜜在一起,可以分享好吃的零食,好看的綜藝,新出的美妝,她通常都能get到你的點,這種喜歡的東西被認可的感覺非常棒。
但是男生就不同了,他們無法分享女生的很多快樂,而男生感興趣的東西,可能我們也覺得興致欠缺。
除了世界觀的不一致,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在婚姻當中,女性的很多權益是不被保障的,無數雞飛狗跳的婚姻都在證明這一點。
比如今天的熱搜:女子忍受丈夫打罵四十年欲離婚被駁回。
判決書裡寫道:女方說結婚40年來,丈夫脾氣暴躁,對自己非打即罵。
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婚姻,女方忍氣吞聲,直到三個子女長大成家立業,女方這才如釋重負,提出離婚。
而丈夫針對家暴回應道:自己比較衝動,沒有念過書也沒有知識,還說兩口子一起過日子難免磕磕碰碰,現在年紀大了到了互相照應的時候,堅決不同意離婚。
下面有網友評論說:那總是你磕人家碰人家,能行嗎?
事情魔幻的地方就在於,提出訴訟後即使存在家暴的情況,地方法院卻以「雙方生活40年,且有3個子女,實屬不易,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晚年「為由,駁回了女方的離婚要求。
從丈夫的回應來看,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家暴的嚴重性,還覺得是夫妻間的「磕磕碰碰「。
發生在家庭中的暴力,一直都是被隱形的傷痛。
作為女性,如果你在大街上被陌生男性毆打了,對方是要負刑事責任的。
而如果是被丈夫暴力對待,卻不能得到很好的庇佑,家庭反而成了暴力的保護傘。
因為「夫妻床頭打架床尾和」,也因為「清官難斷家務事」。
雖然可以報警,但是因為對方的惡行要被記錄在冊,很多女性出於為孩子、為丈夫的名聲考慮,都會選擇和解。
於是一次次發生,一次次忍受。
類似的事情有很多,我記得前段時間就有一位妻子和老公離婚很久都沒成功,在被家暴的過程中為自救從二樓跳下,事情火爆網絡,因此才能在輿論助力下成功離婚。
說實話,今年關於在婚姻的話題當中,男性對女性的惡性新聞真的太多了。
每次看到類似的新聞,對結婚的期待又會少一點。
就算這個世界上有很好的男生,就算和不錯的男生結了婚,但不可否認的是,包含在婚姻裡的風險,有很多是要由女性來承擔的。
有網友說,婚姻包含了如下的大禮包:
生孩子前後的陣痛和後遺症,奶孩子帶來的睡眠不足,處理婆媳關係,擔心老公出軌,因生育造成失業或上升空間被擠壓,婚姻失敗風險,自我時間被家務、帶孩子擠佔的潛在成本等等。
沒有一條道路通向自由,只有枷鎖與責任。
之前看到一句調侃說,董明珠和陶華碧之所以能夠打出一片天,是因為她們的丈夫都早逝。
這當然只是玩笑,因為她們不是因為單身才優秀的。
但在現實中,一個家庭的安穩幸福確實是犧牲了女性的部分個人價值。
就比如開頭提到的7個單身女性抱團養老的發起人,她工作了一輩子,直到年近古稀才退出職場,可是如果結婚,她就必然不會有這樣實現自我價值,把身心全情投入到工作的機會。
我認識一個美食博主小葉,有過一段為期3年的短暫婚姻。
原本兩人關係還不錯,生完孩子之後,可能男方覺得一切已成定局,所以開始變得滿不在乎。
發消息不回,對她的話也充耳不聞,甚至在她坐月子期間,他也忙著打遊戲。
因為孕期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小葉得了輕微產後抑鬱,而這段最灰暗得時光,老公依然不聞不問,反而覺得他矯情。
孩子很小需要人照顧,她連續一周沒能睡個好覺,某次實在太累了,就叫醒老公讓他幫忙照看一下,結果他跑到書房,轟的一聲關上房門繼續睡覺。
小葉獨自餵著大哭的孩子,看著鏡子中滿臉憔悴、頭髮蓬亂的自己,終於決定離婚了。
她告訴我,不要對婚姻抱有太多期待,因為凡是需要碰運氣的東西,都是有代價的。
完美婚姻就像中彩票一樣困難,我們很少有人相信自己此生能中彩票,但都近乎頑固的自信自己能遇到一樁完美婚姻。
她離婚後因為自己條件不錯,年輕,有車,有房,所以周圍也陸續有人為她介紹。
但她再也沒有進入婚姻的打算,因為一個人的生活如釋重負,不會對別人有期待,婚姻裡的孤獨才是最致命的。
基於種種風險,讓無數年輕人開始做好孤獨終老的準備。
但世間萬物有得有失,當你選擇不去成為某人的妻子和媽媽,你擺脫了幾重身份,同時也會得到新的焦慮。
其中最大的恐慌,當屬對於老年生活、養老問題的規劃。
所以說開頭那種五個阿姨一起去麗江養老的情景,才會觸動那麼多年輕人的心。
我知道很多人都有幻想過,和閨蜜住在同一個小區,老了之後一起去跳廣場舞。
甚至是像阿姨們一樣,快樂單身一輩子,然後擇一城終老。
但也許計劃獨身的閨蜜會在半路遇到真愛,曾經親密的朋友會漸行漸遠。
獨身的孤獨感、壓力,也需要我們獨自去對抗。
無論結不結婚,我們終將獨自凝視死亡,孤獨的來去。
人生不是一道選擇題,可以忽略種種過程,只要答案正確即可。
我覺得我們的文化裡太注重結局的正確性。
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結局,是兒孫滿堂,在親人的注視下離開,才能算得上善終。
因此太多人在20多歲的年紀,就苦大仇深的想著以後沒人養老,孤獨終老怎麼辦?
甚至於很多人害怕這個結局,匆忙的跳入婚姻當中,然後渾渾噩噩的活下去。
這本身也是一種悲觀。
如果把人間比作大海,每個人不過是其中的一滴水,悲歡離合,都是萬丈海底的一抹掠影。
個人的結局,其實放大來看是如此渺小,無論我們身居何處,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完美結局。
就像蕭伯納說的,我終生都是地球上的一個遊客而不是定居者。
他有句名言:「要結婚的就結婚去吧,要單身的就單身去吧,反正最後你們都會後悔的。」
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都必須為自己的選項背負那些可能會發生的悔意。
但只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走完這一生,你就是自由的。
生娃養老vs姐妹一起養老,你選哪個?
在下方留言聊聊吧~
封面 / 《東京家族》
插圖 / 《夢想改造家》、《七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東京家族》
文 / 瑋瑋編輯部
點個在看,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