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相馬這個故事大家應該都略有耳聞,伯樂是一位有名的相馬師,一天楚王心血來潮想要一匹能夠日行千裡的寶馬,於是就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伯樂。
伯樂帶著使命走遍了幾個國家都沒能找到自己心中滿意的寶馬,準備敗興而歸的時候,在一個陡峭的山坡上,他看到了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
此馬瘦骨嶙峋,累得氣喘籲籲,但是在伯樂靠近它時突然瞪大眼睛,大聲嘶鳴,似乎在對伯樂訴說著什麼。伯樂雙眼一眯心中已有計較,於是便向車夫用高昂的價格購買了此馬回到楚國。
楚王一看十分生氣,認為伯樂是在戲耍於他,「你怕不是在騙我吧,這馬連自己走路的困難,何來日行千裡之說。」伯樂神秘一笑,只讓楚王給他三十天,保管還他一匹良駒。
三十天後,經過精心餵養的千裡馬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門,果然見到三十天前那匹瘦馬如今已變得精壯神駿。他大喜過望立刻上馬揚鞭,只覺兩耳生風,不過瞬息已跑出百裡之外。
這就是千裡馬的故事,雖說千裡馬是靠伯樂才發揮出了自己的優勢,不過如果它不是千裡馬事情也就沒有後續了。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道理,比如曾經被許世友罵「叛徒」,又在抗美援朝戰役裡面「打醬油」的王建安,如果他不是有真才實學,對國家做了巨大貢獻,1956年也不會被單獨授上將銜了。
1956年的單開小灶
眾所周知,我國1955年對曾經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戰士們統一進行了授封儀式,那一年裡我國產生了十大元帥,十名大將,57名上將,175名中將,802少將。這些人都是從槍林彈雨裡闖出來,上過戰場為革命流過鮮血的人。
不過在當年的授銜儀式裡,有一個人未曾出席,反而是在1956年,領導們單獨給他「開了小灶」重新授予了上將銜,他就是王建安。
看到這裡有人也許就會好奇了,這個王建安是何許人也,當年是為何沒能參加1955年的全軍授銜?又是何等面子能夠讓領導單獨開小灶?
其實王建安55年的時候也想參加,只不過當時他身體情況不允許在青島養病,等第二年的時候好一點才接受嘉獎的。而他為何有那麼大的面子,還得從他革命生涯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慢慢說起。
一路披荊斬棘走來
王建安1908年出生於湖北黃安一個窮苦人家裡,從小過得就是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稍微長大一點父母就把他送到當地的一個地主家裡給人家當放牛娃,但因為出身,常常遭受到別人的欺負,尤其是地主家的小孩,直到他16歲的時候,再也不堪欺負的王建安,一把火燒掉了地主家的房子,逃到了武漢。
在後有追兵前路茫茫的情況下,為了保命王建安不得已參了軍,從此便開啟了他一輩子的戎馬生涯。
王建安從小就是一個十分獨立的人,當時他參加的是舊系軍閥隊伍,在隊伍裡當了兩年兵的他深感軍閥體系不適合自己發展,也不是自己喜歡的隊伍,於是回到了老家參加了農民協和赤衛隊。
在與地主老財的鬥智鬥勇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1927年經過組織上考核通過,正式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此後的革命生涯裡,王建安參加了黃麻起義,參加了土地革命,當過紅軍,也過過草地爬過雪山,緊接著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裡也有著不俗的表現。
雖然在後面的抗美援朝戰爭中,他指揮的是最後的金山戰役,屬於「打醬油」的存在,但是王建安的軍旅生涯就像一首交響曲,從頭到尾都是高歌勇進充滿激情,披荊走來的一路,他十分有資格獲得領導們的單獨開「小灶」。
不過再完美的人也會有不對盤的地方,比如王建安和許世友後面有一段時間就有點不對盤,許世友曾經還罵過他是「叛徒」,這又是為何呢?
被罵「叛徒」
在許世友罵他之前,兩人可即是兄弟又是搭檔,可以說是能夠在戰場上能將後背交給對方的關係。
眾所周知,許世友可是個快人快語,嫉惡如仇的人物,他重義氣但是又衝動,遇到大事容易感情用事,這既是他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在1937年3月他差點又犯了原則性的錯誤。
1937年3月抗大批判張氏,由於一些觀點過火,引發原紅四方面軍幹部的牴觸。當時的許世友認為批判要客觀,不能一竿子打死,結果被反過來又批評了一頓,搞得他怒火攻心氣的暴跳如雷。
老許一激動就容易犯渾,於是他私下裡集結了好一部分人,準備直接進大別山找張才千打遊擊,這其中就有王建安。
不過許世友這個做法可是太過冒進了,說嚴重點這是背叛革命帶頭當逃兵啊,秉著對大家負責的態度,王建安將這件事上報給了領導,於是老許的計劃被擱淺了,這也在老許心中留下了一根刺,一直到抗戰爆發後,一次會議中兩人見面老許都還在叫王建安「叛徒」,可見老許的心被傷的多重。
不過在大是大非面前老許還是拎得清的,雖然嘴上不饒人,其實內心還是很想和王建安回到當初的,在偉人給予的臺階下,1948年解放戰爭時兩人就和好了。
小結:
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病逝,在自己的遺囑中希望能夠回歸故裡,也希望自己的喪事一切從簡。於是家人便將他骨灰撒到大地,讓曾經那個放牛娃再次回到了家鄉。就這樣這位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為國為民的精神卻一直留在我們心中。
王建安將軍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在那個充滿壓迫的年代裡,他有勇氣站起來為自己為人民的利益說話,在面對列強入侵祖國的時候,他有能力和信仰,為新中國的成立而奮鬥。
這樣一位有勇有謀的將軍如何不讓人敬佩,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即便王建安將軍一開始也沒有讀過書,沒有良好的家庭環境,但是埋藏在他心中的革命火焰已經讓他整個人充滿了能量,因此他才能在戰火的洗禮中走來,成為了一個人敬人愛的將軍。
彈指一揮間,當年的那批將軍們大多數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如今我們能做的無非是接過他們手中的重擔,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奉獻出自己一份綿薄之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