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古希臘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曾說,厄運在同一條路上漫遊,時而降臨於這個人,時而降臨於另一個人。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球人民不得不 「家裡蹲」。年初,著名NBA球星科比·布萊恩特的意外墜機離世,又讓無數人感嘆,明天和意外,你可能真的不知道哪個先來。
面對意外風險,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減輕損失?本期保險小課堂,我們便來聊一聊意外傷害保險。
意外險——槓桿最高的險種之一
意外保險,全稱為意外傷害保險,屬於人身保險業務之一。意外險的保險金給付條件為被保險人因遭受意外傷害造成死亡、殘廢。
從產品的基本內容來看,投保人向保險人交納一定的保險費,如果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限內遭受意外傷害並以此為直接原因或近因,在自遭受意外傷害之日起的一定時期內造成的死亡、殘廢、支出醫療費或暫時喪失勞動能力,則保險人給付被保險人或其受益人一定量的保險金。
意外傷害保險具有三層含義,一是必須有客觀的意外事故發生,且事故原因是意外的、偶然的、不可預見的;二是被保險人必須因客觀事故造成人身死亡或殘疾的結果;三是意外事故的發生和被保險人遭受人身傷亡的結果,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繫。
通俗而言,意外險就是保障意外事故的保險產品。發生意外事故,保險公司就可以賠付你一筆錢或給你報銷一定比例的醫療費用。相比健康保險,意外險沒有健康告知,老幼均可以購買。
同時,與其他險種相比,意外保險的槓桿率較高,保險效果明顯,通常只需要繳納幾百元保費,就能獲得上百萬元的保障。此外,除了死亡給付,意外保險還具有殘疾給付的性質。如果發生意外傷殘,可以根據傷殘的等級獲得對應比例的賠付,這也是其他保險產品都沒有的功能。
賠付率低、手續費畸高
意外險市場正加速改革
然而,儘管意外險具有保險槓桿率高、產品保障範圍靈活等優勢,但購買意外險,仍需要謹慎挑選,避免「踩坑」。
從產品性質來看,意外險保障的意外風險,必須滿足外來的、突發的、非本意的及非疾病的客觀事件。
常見的一些意外,如交通意外、觸電、高空墜物等都滿足意外定義,可以通過購買意外險來保障;但需要注意的是,中暑、高原反應等,雖然看似是意外事故,本質還是因為投保人身體疾病原因所致,故而不能獲得賠付。
這其中,猝死需要特別注意一下。近年來,因為意外險不賠償猝死的新聞有很多,引發了不少糾紛。而為了增加這一項的保障,目前部分保險公司也退出了覆蓋猝死的意外險產品,但具體能否賠付還需要視保險條款而定。
同時,近年來,意外險市場強制搭售或捆綁銷售、手續費畸高、賠付率過低等亂象也屢次進入公眾視野。許多消費者都曾遇到過在售票窗口、旅遊網站,被強制搭售意外險的窘境。隨著近年來網際網路金融的快速發展,部分網貸平臺也存在強制搭售「借意險」、變相抬高消費者借貸成本的行為。
第三方平臺意外險手續費畸高的問題也一直備受關注。據銀保監會人身險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在部分渠道,銀行借款人意外險、乘意險、旅遊意外險手續費率高達50%以上,部分渠道的航空意外險手續費率甚至超過90%。高手續費率意味著意外險的定價基礎出現了動搖,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為此,今年3月份,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意外險改革的意見》,強調用兩年的時間扭轉意外險市場亂象叢生的局面,為建設格局規範有序、服務領域廣泛、社會普遍認可的意外險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針對相關問題,《意見》指出,銀保監會將按照市場主體全面自查自糾、監管部門進行重點檢查的方式,組織開展意外險市場清理整頓。據悉,該項整頓工作是將是銀保監會2020年的一項重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