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皮薄脆油潤,底兒金黃焦脆,肉餡兒飽滿多汁,夾起一隻從正當中咬下去,先是感受外皮破開瞬間的咔滋脆響,緊接著一汪汁水嘣進唇齒之間,如何將肉汁一滴不漏且不燙口的吃完,是餐桌上老饕之間暗暗比拼的功力。
如果要在杭州煎餃江湖裡論資排輩,楠哥煎餃和芳春煎餃,應該算得上是元老級的存在了,日均輕鬆賣出幾千隻煎餃,每年賣掉的煎餃圍起來不知道能繞地球幾圈。
兩家店各有擁躉,經常會有食客因為爭論哪一家的餃子更好吃較起真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楠哥和芳春其實系出同門,開店的老闆居然是親兄妹兩個,做煎餃的手藝亦是師承同人——遠在仙居老家的母親。
20年前,剛剛初中畢業的妹妹芳春獨自來到杭州打拼,在大學路經營了5年洗衣店後,就把如家旁邊的小房子盤下來,琢磨著做早餐生意。
上陣親兄妹,見妹妹忙不過,楠哥果斷從老家奔赴杭州幫著張羅。味道好,價格又公道,煎餃店生意越發紅火,兄妹倆索性把旁邊的院子房也盤下來,專心做起了早餐生意,一做就是十多年,大學路棚子煎餃的名氣也越傳越廣。
所謂天下之事合久必分,2016年G20峰會前夕,因為城市規劃改建,店面租約到期,兄妹倆在出走大學路的同時決定分開經營。一個搬到了建國北路,一個搬到了鼓樓腳下。那段時間,不少吃貨專程考據到底哪家是原來的大學路煎餃,其實,兩家都是真的。
雖說師出同門,但是楠哥和芳春在做煎餃的細節上還是略有不同。
芳春煎餃的餡兒仍舊沿用了夾心肉,而楠哥則選擇了口感更緊實的全精肉,調味上也淡一些。
芳春家煎餃子,仍舊是傳統手工作業,旺火快煎;而楠哥則把設備升級成尺寸更大的鑄鐵合金鍋,配合電動轉盤,煎餃受熱更均勻。
但是有些原則兄妹倆堅守一致:堅持手工擀皮包餃子;堅絕不用電爐煎烤;每天一點半過後準時打烊收工,休息上一個半小時,開始為第二天的生意投入戰鬥。
大概真的是肉香不怕巷子深,幾經輾轉搬遷,楠哥和芳春仍舊在杭州的早餐江湖穩佔一席之地。畢竟誰能經得住這一口爆汁的誘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