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在食療養生界,有兩個話題長盛不衰:補鈣、補鐵。
尤其是對於加班、熬夜、不愛運動還經常靠飢餓減肥的女性,長年各種關於補鐵的關心圍繞身邊。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補鐵,且一些傳說中補鐵、補血的方法也並非真正有用。
一般來說,成年男性血紅蛋白低於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低於110g/L,孕婦低於100g/L,就可以診斷為貧血。
由於引起貧血的原因很多,所以貧血的類型也很多,其中缺鐵性貧血最常見。據世界衛生組織2007年公布的資料,全球30%的人存在貧血,絕大部分為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由於體內鐵不足引起,而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之一,因此,當身體鐵吸收不足或者丟失過多時,就會導致血紅蛋白減少,也就導致了一系列貧血的症狀。
臨床中,只有明確達到貧血指標的人才需要藥物補鐵,大部分人可以從健康飲食中獲得足夠的鐵。對於無貧血指標,想要先吃點鐵劑來預防貧血的人,也並不建議自己私下買鐵劑吃,因為過量攝入鐵會導致肝臟損傷甚至引發其他併發症。
那缺鐵性貧血有哪些症狀呢?
一般情況下,缺鐵性貧血初期可能沒有特別明顯的症狀,到中期後症狀會逐漸顯現。
極度疲勞、容易打瞌睡;
嘴唇沒血色、皮膚蒼白,注意是蒼白,不是雪白;
胸痛、心跳加快或呼吸急促;
頭痛、頭暈、眼花、耳鳴;
手腳冰涼;
有口腔炎、舌頭髮炎或酸痛、口角皸裂、吞咽困難;
毛髮乾枯、頭髮掉得兇;
指甲缺乏光澤、脆薄易裂,嚴重的指甲變平,甚至凹下呈勺狀,也就是「反甲」;
兒童生長發育遲緩、智力低下,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
食欲不振、不想吃東西;
異食癖,比如喜歡吃或者咬一些沒有營養的東西,如冰、灰塵、泥、紙片等!
一般來說,導致缺鐵的原因,常見的有4種:
飲食中缺鐵。
也就是那些含鐵的食物你吃得很少或者沒吃。
失血。
①痔瘡反覆出血;②長期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性潰瘍、食管裂孔疝、結腸息肉或結腸直腸癌等;③部分女性月經期過長或者月經量過大;④寄生蟲感染;⑤經常使用一些非處方止痛藥,如阿司匹林就可能會導致消化道出血。
無法吸收鐵。
一些腸道疾病如乳糜瀉,會影響腸道從消化食物中吸收營養的能力,會導致缺鐵性貧血。
懷孕。
懷孕後孕婦的鐵儲備需要增加來擴充血容量,同時也是胎兒血紅蛋白的來源。
所以,從缺鐵的原因來看,5類人群更容易患缺鐵性貧血:
①嬰幼兒:6個月至2歲的寶寶缺鐵性貧血發生率會相對較高。
寶寶降生前需要從媽媽那裡獲得維持代謝需求的鐵,足月寶寶獲得的鐵足夠出生後4~5個月內機體對鐵的需求;而早產的寶寶從媽媽獲得鐵相對比較少,更容易發生貧血。在寶寶4個月後,從媽媽那裡獲得的鐵逐漸耗盡,而寶寶生長發育很快需要更多的血液,對鐵的需求就更大。這時不管是吃母乳還是配方奶粉,含鐵量都很低,不能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一旦貯存鐵用完後就容易發生缺鐵。
②兒童:12歲以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額外的鐵,如果娃娃很挑食,也增大了貧血的風險。
如果不吃其他富含鐵的食物,不吃肉的人患缺鐵性貧血的風險更大。
過度節食的人真嘞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八卦一下,我們急診就收治過女性患者因過度節食減肥而出現缺鐵性貧血,她同時還遭了痔瘡出血,最後只有靠輸血才把病情穩到!
消化道的出血可以引起缺鐵性貧血,而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一個需要特別注意→消化道的惡性腫瘤,如胃癌、腸癌等。中老年人消化道腫瘤發病率相對較高,所以一旦出現缺鐵性貧血就要去篩查病因,不能大意。
如果已經確診為缺鐵性貧血,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病因治療、輸血治療等。
藥物治療主要是補充鐵劑,患者要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同時服用維生素C或果汁以利於鐵的吸收,但牛奶會抑制鐵的吸收,所以鐵劑不能與牛奶同時服用!
在藥物補鐵的同時,要找引起缺鐵的原因。補鐵只是治標,找到癥結所在才是治本。而至於輸血治療,除非極重度的貧血,一般不需要。
此外,可通過食物輔助補鐵,食物中的鐵有兩種類型,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
血紅素鐵主要從肉和禽類食物中來,對人體來說更容易吸收,正常情況下,血紅素鐵的吸收率在25%左右。而身體處於缺鐵的情況下時,血紅素鐵的吸收率可達到40%。
而非血紅素鐵主要在植物性食物和乳製品中,因為非血紅素鐵在人體吸收前,必須還原成二價鐵,所以吸收率較低,約10%左右。
其中,我們所熟知的紅糖、紅棗、菠菜等食物含鐵量並不高,而且所含的鐵都屬於非血紅素鐵,因此,補鐵的作用其實並不大。
而豬肝、血旺、瘦肉等含鐵量相對較高,且屬於人體較好吸收的二價鐵,所以吸收率更高,補鐵效果也相對好一些。
除了豬肝、血旺、瘦肉之外,還有一些含鐵量相對較高的食物:魚、海鮮、禽類、堅果、乾果、豆類、蛋奶等。
此外,吃高鐵食物時,還要注意三點:
要避免同時吃幹擾和降低鐵吸收的食物,如菠菜、莧菜、空心菜等草酸、植酸或鞣酸含量高的食物;喝茶、咖啡也會影響鐵的吸收。
配合食用維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可增強身體對鐵的吸收。比如西紅柿、柿椒、苦瓜、油菜、小白菜、葡萄柚、獼猴桃、橘子等。
保證蛋白質的攝入量,每天1.5g/kg,更容易合成血紅蛋白。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食物有一定的補鐵效果,但如果是已經被診斷為缺鐵性貧血,且需要服藥,必須以藥物治療為主。
而對於鐵鍋炒菜到底是否補鐵,也一直存在爭議,但還是那句話,如果你真的是缺鐵性貧血,你哪怕把所有餐具都換成鐵的也沒用,還是需要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