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談起王國維時,或許很多人聯想到他的人間詞話和人生三種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一種「立」的境界;第二重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守」的境界;第三重境界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得」的境界。
是的,這樣一位國學大儒,有著如此深刻的感悟,至今我們都頂禮膜拜,對他的智慧之語也是記憶猶新。王國維不僅在文學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生活當中,他亦是一位痴情的男子。
王國維與髮妻莫氏相識於光緒二十二年,但是,真正在一起的日子並不長久。因為王國維對文學的追求,促使他前往西方國家學習。後經歷了西方國家的洗禮之後回國,又因為學術的研究往返於全國各地。
每日蘇州、上海、南京等地到處奔波,所以他與妻子見面的時間少之又少,可以說一年只能見上幾次。就這樣忙忙碌碌了十年,直到王國維在文學界的地位已是不可撼動之時,他才恍然大悟。十年了,該回家了,於是他收拾好所有的行囊,準備回到家中,可是到家時的一切已經物是人非,眼前的景象讓他驚呆了。
十年以來,因為對文學的追求,讓他走上了文藝的道路,從而忽視了家庭。這時的王國維心裡充滿了虧欠,因為自己的妻子明明比他小,十年過後看起來卻像一個老婦人一般,滿臉皺紋,行動緩慢。
經典詞作
僅僅十年而已,歲月不曾善待於她。如今的王國維還算是風度翩翩,可是妻子卻已經憔悴入骨。這十年的辛苦已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形容,滿懷著愧疚和無奈的王國維將對妻子的愛意全部寫了下來,當時記寫下一首詞,這首詞也成為了不可磨滅的名句,尤其最後14個字,更是成為經典,被我們廣泛提起。
《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我早已閱歷了天下所有的離別之苦,可是沒想到當我重回故地的時候,從前的人已經像花一樣凋零了。晏殊曾說:「等閒離別易銷魂」,蘇軾曾說:「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離別之苦又是何等人能承受的呢?漂泊之時,思念家人,思念家鄉,為了自己學術追求而放棄歸鄉的機會。即使知道有再多的不舍和無奈,卻還是找藉口原諒自己。
可當回到家時,妻子的模樣已證明了一切,自己年輕時的放縱,以致如此。一點點的歡愉,便勾起了往思。人生中最留不住的,便是那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和落花。王國維心中的悔恨,無人能懂。他或是怪自己當初沒有多陪伴妻子一點,或也或許怪自己無法挽回白駒過隙的似水流年。
王國維之死
所以在1927年6月2日那天,王國維像平常一樣,起來收拾了一下,然後洗漱吃飯,接著去往清華大學辦公室辦公。當日早上,他還和學生們說說笑笑,為他們指定人生道路,最後一次充當學生們的人生導師。
然後當學生們都離開之後,他默默地走了出去。後來記載說有人看到他打了一輛黃包車,也有人說他是自己一個人默默走出去的。王國維去往了頤和園的昆明湖畔,他痴痴地站在湖畔旁邊望著,許久許久,但他的眼神是堅毅的,或許早已想好了要做什麼。
只見他拿出一根煙,輕輕地點燃並深吸了一口。過了片刻,他將煙扔入湖中,自己也跳了下去,緩緩地沉進湖中。我們並不知道當時他是什麼樣的表情,什麼樣的心情。但王國維這樣的充滿智慧的人生學者,他必然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必然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結語
後來有學者研究說,此時他的妻子身患重病已去世,但是也有人說他的妻子並沒有離世。而對王國維的死,有的人認為他是為了文化而死,有人認為他是為了信念而死。其實不管哪一種結果,我們也只是猜測。王國維歸家之後,無論是家庭還是事業,他都維持有度,從他寫下的蝶戀花之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深情與痴心。
時光總是在不經意間偷偷地溜走並且不再復返。我們能做的很少,對於過去也只能是回憶,所以每一天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當下,珍惜現在,珍惜眼前的人和事。
今日話題:你覺得王國維為何選擇投湖自盡,請在下方留言區寫出自己的觀點,我們一起分析和探討。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