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詩經秦風無衣》)、「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柴侍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人們在瀏覽各種報導,了解白衣戰士無私無畏英勇事跡的同時,也學到了不少古代詩詞。
說起詩詞,湖北無疑是中國文學史、中國詩詞史上不能繞開的重鎮,從屈原的《楚辭》到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從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到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詩的湖北」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經典名篇。詩詞也將湖北和江蘇這兩個長江之濱的文化大省聯繫在一起。武漢與南京、武漢與揚州之間,各有一段「唐詩佳話」。
唐代律詩中有一首崔顥的《黃鶴樓》,被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推崇備至:「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黃鶴樓是武漢最知名的勝跡,位於武昌黃鶴山西北黃鶴磯上,峭立江邊,俯瞰三鎮。早在唐代,黃鶴樓就已是聞名遐邇的名勝。唐人閻伯理《黃鶴樓記》中說,此樓「上倚河漢,下臨江流」,登臨可「坐窺井邑,俯拍雲煙」「賞觀時物、會集靈仙」,是當時文人騷客雅集的好去處。
崔顥和李白是同時代人,生年不詳,卒年為754年,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進士。他留下的詩不算多,僅有數十首,但佳作不少,最著名的自然是這首《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太精彩了,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多詩人的膜拜和效仿。比如李白,他一生雲遊天下,四海漂泊,當然也來過武漢,登過黃鶴樓。據《唐詩紀事》等的記載,大概在開元二十二年(734),恃才傲物的李白與好友韋冰遊覽黃鶴樓,詩情大作,正欲提筆創作時,忽然發現牆上有崔顥的《黃鶴樓》。讀完之後,好強的李白也想寫一首比拼一下,奈何搜腸刮肚,就是找不到靈感,只能投筆作罷,感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此後的很多年裡,崔顥的《黃鶴樓》始終是李白的一個心結。他後來在南京寫的那首《登金陵鳳凰臺》,就被評論家認為是一首對崔顥《黃鶴樓》的模仿之作,也可以說是一首「較勁之作」。
《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黃鶴樓對鳳凰臺,鸚鵡洲對白鷺洲,鄉關對長安……崔顥作於武漢的《黃鶴樓》與李白寫於南京的《登金陵鳳凰臺》是不是很像?很多人背這兩首詩的時候,經常會「背串」。
李白一生多次來到金陵,留下的詩作七十多首,《登金陵鳳凰臺》是其中首屈一指的佳作。鳳凰臺上,李白想起了崔顥的《黃鶴樓》。「詩仙」借景色傾吐胸臆,表達了對開元、天寶年間昏暗朝政的憂慮,抒發了其政治抱負受挫的憤懣和感慨。
詩中的「鳳凰臺」是位於南京古城西南隅的一座山崗,因南朝劉宋時有鳳凰停留其上而得名。「吳宮花草」指的是三國時吳國的宮闕遺蹟早已湮沒。「晉代衣冠」說的是東晉王公貴族都成了一堆堆古墓荒冢。「三山」是南京南郊板橋長江邊的筆架形小山,「白鷺洲」則是古代長江南京段的小洲,因多有白鷺聚集而得名。後來江流西移,洲與陸地相連接。「浮雲蔽日」比喻奸臣惑君,障蔽賢良。
長期以來,詩人們和批評家們喜歡將《黃鶴樓》與《登金陵鳳凰臺》相提並論,比較兩者之間的優劣,多數人認為「黃鶴樓」勝過「鳳凰臺」。北宋嚴羽以《黃鶴樓》為「唐人七言律詩」中的第一名;明代顧璘說《黃鶴樓》「一氣渾成,太白所以見屈」;清代吳昌祺認為李白《鳳凰臺》「起句失利,豈能比肩《黃鶴》」。狂放的金聖歎甚至直接嘲諷,李白應該藏拙,沒有必要非和崔顥比,「然則先生當日,定宜割愛,竟讓崔家獨步。何必如後世細瑣文人,必欲沾沾不舍,而甘於出此哉。」
也有人認為《黃鶴樓》與《鳳凰臺》不分軒輊,難分高下。南宋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說:「今觀二詩,真敵手棋也。」元朝詩論家方回認為:「太白此詩,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
《黃鶴樓》和《鳳凰臺》誰更勝一籌,還將繼續爭論下去。這兩首律詩卻演繹出唐詩中的一段佳話,已流傳了千年,也成為兩座名城武漢和南京共有的文化遺產和文學資源。
一條長江將武漢和南京相連,也將武漢與另一座文化名城、同樣地處長江之畔的揚州相連。
有這樣一首詩,既寫了武漢,也寫了揚州,這就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此詩也是李白在武漢黃鶴樓所作,雖然李白在這裡沒能寫出勝過崔顥《黃鶴樓》的律詩,但這首絕句同樣千古流傳。
唐開元十八年(730),李白與暌違多年的好友孟浩然在武漢相遇,得知好友即將前往江南的廣陵(揚州),兩位詩人在長江邊的黃鶴樓依依惜別。臨行之際,李白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別好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重在寫離別之情,友人掛帆遠行,詩人目送離去,東逝的江水猶如李白的依依別情。從詩意上看,這是一首普通的敘事詩,但後人卻從中讀出了另外的信息:煙花三月的揚州城春暖花開,草長鶯飛,桃紅李白,是天下最美的所在。
重溫這些唐詩,回溯武漢與南京、武漢與揚州因為唐詩而產生的情緣,待到疫情完全消弭之日,讓我們一起循著唐詩的腳步,去揚州賞桃紅柳綠,去南京訪六朝勝跡,去武漢珞珈山下,看櫻花滿樹綻放。本報記者 於 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