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什麼?
三木清說: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裡面而在許多人中間。
切·格瓦拉說:我走上了一條比記憶還要長的路。陪伴著我的,是朝聖者般的孤獨。我臉上帶著微笑,心中卻充滿悲苦。
孤獨到底是什麼?
我更傾向於孤獨是一種「圓融」的高貴。它是自成世界的一種完成的狀態。與自我壓抑而又寂寞的情緒毫無關係。人類的孤獨,應該是能從忙碌中解脫勞頓,能在靜夜裡獨對心靈,能在晨曦時思考未來,那是一種無法表達的玄妙。人類的孤獨使人不斷探求自我的精神世界。
在這個地球上,同樣也有一處人類無法企及的地方。它是地球表面距離陸地最偏遠的地點,位於南太平洋中央48°52.6′S123°23.6′W之處的海面上,最近的陸塊與當地相隔2,688千米之遙。本點孤離於陸域、船舶航線及洋流之外,其所處海域的人類活動及其他生物蹤跡稀少。
這塊為位於南太平洋海域的正式名稱為海洋難抵極。而尼莫點是這塊海域的中心點。由1992年加拿大克羅埃西亞裔測量工程學家赫爾沃耶·盧卡泰拉所發現。尼莫點的叫法來自於法國小說《海底兩萬裡》中的角色尼莫船長命名,而"尼莫"一詞則來自拉丁語的"Nemo",直譯為"無人"。
尼莫點不僅僅是地球的最邊緣之點,它的神奇之處也有很多。
尼莫點的荒蕪和怪異
尼莫點處在兩個大陸構造板塊的斷層區域,地質活動極為頻繁。並且南太平洋環流剛好全部避開了這個海域,因此阻擋了營養物豐沛、溫度較低的外部海水流入,而陸塊與當地的漫長距離,也表示該點欠缺陸上衝刷入海的有機物,亦無從形成海洋雪來維繫深海生態系統。這些因素使尼莫點周邊的海洋環境不足以供養大量生物,惟部分海底細菌可在附近的東太平洋海隆一帶依賴深海熱泉存活。因此,這裡幾乎是一片寂靜死海,號稱全世界最孤獨的點。
這裡的特產就是雪人螃蟹,它主要吃以火山化學物質為食的微生物。
尼莫點受到大眾關注,是在1997年。當時的科學家在尼莫點附近的海域首次監測到了一種神秘怪聲。其強度甚至超過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所能發出的聲音極限。此消息一出立刻在科學界引起了巨大轟動。為了弄清事情真相,眾多科學家組團前往調查。起初人們認為這個聲音是由遠洋船隻發出的,但後來經過篩選發現當天並沒有船經過尼莫點附近。
難道,在尼莫點的那片海域中,還有不知名的海洋怪物嗎?這海怪甚至要比藍鯨還要大畢竟人類只探索了海洋面積的5%,對大海的探索,人類僅僅剛開始。這海怪至少體長50米相當於兩頭成年藍鯨。才能發出如此強烈的震動信號。後來科學家們又進行了多次探測研究,仍然一無所獲。此事件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2008年南極冰蓋發生地震,科學家又用聲納監測到了與10年前極為相似的頻率。由此他們推斷因冰山斷裂融化而形成的冰震。是造成遺尼莫點怪聲的主要原因,這件事到此算是有了結果。
正因為尼莫點這片海域基本沒有生命跡象,又時時伴隨著冰震。它似乎自成一體,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時間在這裡變為一種無限。
我想起叔本華在《論歷史》中寫下的一段話:儘管變化無窮無盡,但我們眼前所見的永遠就只是不變的同一樣本質,它一如既往、恆久如一。
尼莫點在寂靜中完成永恆,但是,人類似乎並不打算放棄這片海域。它還有一個更為響亮的名號:太空飛行器的公墓。
太空飛行器的公墓
浩瀚的海洋充斥著無數個神秘。比如大名鼎鼎的百慕達三角地區,比如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那裡帶著人類現有的力量無法到達的神秘,所以讓無數探險家神往。而尼莫點,平靜而貧瘠的地方,不僅被人類的航天機構包圍,還成為了人類遺落廢舊太空飛行器材的地方。
尼莫點被航天機構認為是「南太平洋無人居住區」。正因為此海域不適宜生命生存,又是最安靜航線的地方,所以,它別很多國家,特別是俄羅斯、歐洲和日本等國的宇航局作為垃圾傾倒場。
2019年7月19日,我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圓滿完成任務並受控再入大氣層,與很多太空飛行器一樣降落在尼莫點。而2018年4月2日,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也再入大氣層,墜入這荒蕪的南太平洋。如今,已有260餘艘太空飛行器在尼莫點結束使命。這些退役的太空飛行器包括衛星到貨船再到報廢的「和平」號空間站。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的弗林德斯大學空間考古學家愛麗絲·戈爾曼說,這些遺蹟並不是單純的空間旅行歷史的文物,而是一些散落在海底的碎片。
「太空飛行器無法在重返大氣層時完整倖存,」戈爾曼說,「大多數太空飛行器在熾熱的環境中燒盡,倖存的最常見部件是燃料箱和壓力運載工具,它們都是燃料系統的一部分。這些部件通常由鈦合金或不鏽鋼製成,通常包裹在耐高溫的合成碳纖維中。」
而面對那些沉入海底的航天部件,「像失事船隻一樣,它們創造的棲息地將被生活在海洋深處的任何東西所奴役,」戈爾曼說,「除非有殘留燃料洩漏,否則不會對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尼莫點,地處偏遠,除去偶爾的舉行的環球帆船賽,對它的探索富有挑戰性和昂貴的花費。迄今未回,我們還沒有真正揭開那片海域的真實面孔。德洪特說:「在平靜的一天,南太平洋環流中心地帶的海面很美——清澈淺藍色,帶有紫羅蘭色調,因為它含有極少的顆粒物質和活性物質。」
也許,地球,不是任何地方都歡迎人類的腳步。在2013年發布的一項研究證實,南太平洋環流內有一個垃圾帶,最大的廢物堆積中心,離尼莫點東北部約1550英裡(2500公裡)。
垃圾主要是塑料廢棄物,如從船舶和海岸線衝走的聚苯乙烯、薄膜、漁線、碎片和顆粒。旋轉環流困住垃圾,將其分解成小碎片。生物學家認為,由於能幫助一些物種繁殖而使其他物種受罪,垃圾將導致生態系統失衡。
即使在地球上最遙遠的地方,似乎也無法逃避人類將其逐漸摧毀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