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論》:跳出舒適圈,實現自我性質的轉化

2020-12-17 橫眉先生

任何事物的內部都有其新舊兩個方面的矛盾,形成為一系列的曲折的鬥爭。鬥爭的結果,新的方面由小變大,上升為支配的東西;舊的方面則由大變小,變成逐步歸於滅亡的東西。而一當新的方面對於舊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時候,舊事物的性質就變化為新事物的性質。——《矛盾論》

上面這段話揭示了事物性質轉化的根本原因。事物性質是如何轉變的呢?偉大領袖在《實踐論》中再次指出: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

這就是說,事物性質的轉變依賴於事物內部矛盾的發展,而不依賴於外部環境的影響。而事物內部矛盾的發展又主要地表現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與矛盾的次要方面之間的相互鬥爭的關係。

同一個班級,同個老師授課,有的學生學習成績比較好,有的學生的學習成績則比較差,同一張卷子做下來,有的學生能夠獲得滿分,有的學生則勉強及格,這充分表明事物性質主要的是由內因在起作用,而絕非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否則就無法解釋物與物、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差異性,只有事物內部的矛盾差異性才是事物之所以獨一無二的原因。

世界上為什麼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呢?同一個地方,同一棵樹,受著同樣氣候條件的影響,但是它們的葉子卻無法完全相同,原因不在外部,而在於每片葉子內部基因的不同。

因此,我們首先知道事物之所以能夠保持原來的性質全在於事物內部的各種矛盾的差異性,而不在於外部的種種條件。

因此,事物性質的轉化也主要依賴於事物內部的矛盾諸方面的相互作用。某個事物的內部必定有兩方面,一方面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為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個,而矛盾的次要方面卻有著多個。

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了事物的性質,矛盾的次要方面依附於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這兩個方面的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關係,而是存在著互相轉化的可能性。

一事物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關係,而是存在著互相轉化的可能

在一事物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可能向矛盾的次要方面轉化,進而退化成矛盾的次要方面;而矛盾的次要方面也有可能向矛盾的主要方面轉化,進而取代原來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位置,成為新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性質的轉變就是由於矛盾的主要方面與矛盾的次要方面之間的相互轉化。

關於這一點,我們只需要了解一下近代中國社會的演變過程就能夠理解。

在鴉片戰爭之前(1840年之前),清王朝的腐朽統治表明了當時我國社會內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封建主義,由於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了事物的性質,因此,當時我國屬於封建社會時期的歷史發展階段,而後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則處於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無法左右事物的性質,只有當次要方面向主要方面轉化,並且次要方面取代舊的主要方面成為新的主要方面時,社會的性質才會轉化。

清朝的腐朽統治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辛亥革命成功後,舊的矛盾的主要方面開始讓位於新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新的矛盾的主要方面開始變成了孫中山先生設想的三權分立式的社會發展模式,封建社會開始土崩瓦解,並且將要不復存在了,社會的性質開始變了,將要變成了美國式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

偏偏這時半路殺出了一個袁世凱,他欺騙了孫中山先生,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就此宣告失敗。已經退位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封建主義)開始了向矛盾的主要方面轉化的趨勢,而原來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資本主義)也開始了向矛盾的次要方面轉化的進程。一旦成功,那麼當時的中國的社會性質將會再次變成清政府統治時期的封建社會,這又是一次事物性質的轉化,並且是倒退式的轉化。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終歸失敗了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國的改良派在向學習西方的經驗時,就開始接觸到社會主義學說;資產階級革命派在進行革命的宣傳的過程中,也介紹了社會主義學說,但那時的社會主義僅僅處於矛盾的次要方面,只有到了新中國的成立,三大改造完成後,社會主義才轉化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才規定了社會的性質,我們才可以稱得上是進入了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階段,這同樣是一次轉化,並且是一次偉大的轉化。

綜上,我們不僅知道了事物(包括人、社會、自然界)性質的轉變主要是由於事物內部矛盾的發展,我們還具體地知道了內部矛盾之所以會發展全在於矛盾的主要方面與矛盾的次要方面之間存在著相互鬥爭、相互轉化的傾向與趨勢。

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這就是說,學習哲學的目的不在於說明世界,而在於改造世界。而要想改造世界,首先在於改造自己,跳出舒適圈,從而實現自身性質的轉化。

偉大領袖曾坦言他以前是一位改良主義者,還不是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但後來的他主動學習,讓馬克思主義佔據了自身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把其它的消極因素限制在了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地位,從而實現了自我性質的轉化——從社會改良主義者到空想社會主義者直到成為一位堅定的科學社會主義者。

他在與斯諾的談話中說:「當時鼓吹革命的報刊中有《湘江日報》,裡面討論到社會主義,我就是從那裡第一次知道社會主義這個名詞。我也同其他學生和士兵討論社會主義,其實那只是社會改良主義。我讀了江亢虎寫的一些關於社會主義及其原理的小冊子。我熱情地寫信給幾個同班同學,討論這個問題。」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由德國傳至中國,幾經波折,其中的本質部分已經被很多流派纂改了,當時社會上的很多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大人物本身並不懂得馬克思主義,很多人在介紹時無意識地把馬克思主義解釋成一種治世的「靈丹妙藥」,一種人道主義的庸俗學說,其實質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大同」思想、墨家的「兼愛非攻」思想、莊子的「出世」思想不謀而同。

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了年少時接受私塾傳統經書教育的偉大領袖。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受到改良主義的影響,他一度成了康有為、梁啓超的熱烈崇拜者。

1919年4月,偉大領袖從北京大學回到長沙,經歷過新文化運動的他開始在思想上又一次地燃起社會主義理想的火花。他開始摒棄康有為和梁啓超的改良主義學說,轉而投入了對社會主義的熱烈期望當中。

康有為與梁啓超同為改良派的代表

他曾經表示:「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於俄國情況的書。我熱心地搜尋那時候能找到的為數不多的用中文寫的共產主義書籍。有三本書特別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後,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

這個時候,馬克思主義方才在真正意義上起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作用。

縱觀偉大領袖接受社會主義思想的種種曲折過程,我們會發現,偉人的成功絕非偶然,而在於敢於跳出舒適圈,刻苦地要求自己,最終才能實現自我性質的轉化。

偉人尚且如此,我們普通人還有什麼理由不能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呢?我們應當運用矛盾論中的觀點來實現自我性質的轉化。

相關焦點

  • 敢於跳出「舒適圈」,你就贏了
    如若,想要真正舒適與自由的生活,我們唯有不斷去努力,不斷去奔跑,不斷體現自我價值。人活一世,敢於跳出「舒適圈」,你就贏了。跳出事業的「舒適圈」,讓財富自由一個人有多少錢,決定了他的生活質量。一個人事業的高低,會讓一個人具體的「價值化」。一個人創造的財富越多,往往他實現的個人價值越高。
  • 跳出舒適圈 需要多一點勇氣
    但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跳出舒適圈,最新一期《幻樂之城》裡,觀眾不難發現大張偉強調自己的「綜藝感」,作為導演的伊能靜則強調自己想要的是「電影感」,兩人都想堅持自己的「舒適圈」。其實,堅持舒適圈或跳出舒適圈,只是個人的不同選擇。不過,要想尋找人生更多的可能,還是需要多一點勇氣,「去闖吧」。
  • 最好的成長就是跳出舒適圈!
    而有的人一出生,需要面臨無盡的折磨和苦難,只有在不停地去解決一個接著一個的矛盾的時候,才能夠逐漸地長大,甚至拼盡全力只為了能夠簡簡單單的活下去。所以,對於命運來說,每個人的命運本來就是非常的不公平的。而對於這種不公平。
  • 人要跳出自我的舒適圈
    當然,人都會有惰性,有些人會不安於現狀,會讓自己在人生的路上,不斷的拼搏,不斷的前行;有些人安於現狀,生活在自我的舒適圈選擇了安逸和滿足。其實當一個人在自我的舒適圈生活久了,對於生活的態度和對未來的規劃是麻木的。時間長了,反而會厭倦社會的百態。情緒就受到了幹擾,總會覺得在生活上事事不如意,工作上煩惱不斷。
  • 跳出舒適圈,邂逅更慘的自己
    「舒適圈裡,除了舒適一無所有」「跳出舒適圈,遇見更好的自己!」……仿佛你不跳出舒適圈,就是貪圖享樂、不求上進的廢材青年。可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建立的搖搖欲墜的舒適圈,跳出去找虐嗎?1舒適圈也是有門檻的好吧?
  • 跳出舒適圈,堅守能力圈
    1.認識舒適圈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迪奇將學習和改變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最近幾年提出的舒適圈的概念源於「舒適區」的概念。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一直學習對自己沒有難度的知識,或者經常做得心應手的事,隨著時間長了就很容易停止成長,一旦不進步,這就處於舒適區的狀態。人生來就是要創造價值的,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總有一個在路上。而最理想的狀態莫過於處於學習區,學習具有挑戰性的內容,稍有壓力,讓自己的行為和精力都達到最佳狀態。然而,一段時間後,學習區會慢慢變成舒適區,人也隨之成長。
  • 《安家》985終於選擇了跳出「舒適圈」,我們又該如何選擇?
    「舒適圈」,與其說「捨不得」,不如說「不敢」。堅持了兩年我已看到了我的成長,我已經通過努力提升了「舒適圈」的舒適程度,我更有能力隨時跳出這個圈子。我認為是否應該跳出「舒適圈」,沒有唯一的答案,應該根據不同「舒適圈」的承載能力而選擇。但是不變的是要持續精進,具備能夠跳出的能力。保持警醒,拓展思維,理性的評判你的「舒適圈」,更要擴大你的視野,看到更多的「備選圈子」,並按照你的價值觀評判他們。
  • 別折騰,跳出舒適圈,才是人生最毒的雞湯
    很多人因此盲目跳出舒適圈,去嘗試沒有了解過的領域。網上有太多的故事,因為看現在的工作或是生活沒有發展,於是就跳出舒適圈,漸漸小有成就。很多人看到後,也選擇學習故事中的例子,離開舒適圈。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摔了一個大跟頭,反倒不如呆在舒適區中。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跳出舒適圈亦是如此。可是說它是,人生最大的「陷阱」,願你別輕信。01現在有一個理論,就是如果你活的領域非常了解,十分舒適,說明那並不是一件好事。
  • 只是想呆在舒適圈裡,懶得折騰的星座
    愈來愈多的心靈雞湯文,都在鼓勵大家勇敢地跳出舒適圈,給自己適度的壓力和危機感,到未知的領域去探索,去挑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我成長,達到自我提升的要求。有的人乖乖這麼做,也有的人「不聽勸告」,偏要呆在舒適圈裡,不想外面的世界「瞎折騰」,在他們看來,呆在舒適圈裡沒什麼不好的,理想的環境,一切都是自己掌控,天天過得舒舒服服,平平淡淡卻很有安全感!究竟哪個星座只想呆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懶得打轉?摘星工廠——摘星給你答案!
  •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心理學研究中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 《矛盾論》:既吸收了馬哲普遍原理,也繼承了陰陽思想精髓
    但是古代的辯證法帶著自發的樸素的性質,根據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還不可能有完備的理論……——毛澤東《矛盾論》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欄!上篇文章,我們盤點了道、儒、法三家的辯證法思想。孫武看到矛盾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客觀規律。用《矛盾論》觀點來解釋:1、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 專升本備考怎樣跳出心理舒適圈,如何堅定目標?
    2.其實生活中存在著很多類似的情況,專升本備考的時候也會遇到。 而所謂心理舒適圈則是指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是感到熟悉、駕輕就熟時的心理狀態,如果人們的行為超出了這些模式,就會感到不安全、焦慮,甚至恐懼。從專升本備考角度來看,很多學生就是因為沒有跳出這個圈子,才逐漸產生了放棄備考的想法。
  • 勇於跳出舒適圈,去做讓自己更好的事
    自此,李寧跨出了舒適圈,走上了一條嶄新而艱苦的道路。從最基本的商業知識到一磚一瓦蓋大樓,李寧一步步從頭學起,其中的艱辛不亞於運動場上的刻苦訓練。他勤奮、真誠,既沒有大明星的架子,也沒有大老闆的派頭。公司研究工作,有時延至凌晨兩三點,第二天,別人可能稍微多休息一會兒,李寧卻幾乎從不睡懶覺。
  • 《我失去了身體》豆瓣評分8.1:跳出舒適區,活出自我
    《我是失去了身體》是以斷手為主人公的,它把身體的主人勞伍菲爾從幼年時的經歷到斷手那一刻的經歷都通過歷險的形式展示給我們,這部電影通過斷手尋找身體探討更多是尋找自我的主題,而且我們還能通過斷手在尋找自我的旅程中,發現一個人只要勇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區,一切皆有可能。
  • 如何心安理得地在舒適圈呆很久?
    有個在體制內的朋友就曾吐槽:那些天天叫我跳出舒適圈的人,你自己跳了嗎?你覺得我在舒適圈過得挺慘的,殊不知,我在舒適圈活的真的挺好的,和熟悉的人做朋友,做得心應手的工作,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嗎?這屆年輕人,在經歷非典,金融危機,新冠肺炎……之後,已經越來越不信跳出舒適圈,才能改變人生這碗雞湯了。他們更堅信,跳出舒適圈是個坑,那意味著再也回不去。現在要想佛系青年們改頭換面,不如贈他一句,人生苦短,只願平凡。
  • 都說要跳出舒適圈,跳出來為什麼更迷茫!想好這三個問題在跳!
    所謂跳出舒適圈,要麼為了自己更好地發展,要麼為了自己磨礪自己!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足見環境的影響巨大!但是要知道,舒適圈的存在即合理,從廣義上說,我們每個人都在舒適圈內,只過不這個舒適圈大與小不同,沒有人可以真的跳出舒適圈!
  • 《矛盾論》全文
    他們也不懂得人類認識的兩個過程的互相聯結----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們完全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系統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定的本質,而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一切運動形式的每一個實在的非臆造的發展過程內,都是不同質的。
  • 「喪王」李誕:與其跳出舒適圈,不如擴大舒適圈
    所以,人們推崇跳出舒適圈,尋找更高的自我。當然,我也不例外。直到最近看《做家務的男人2》時,李誕說出了自己的理解:不是跳出舒適圈,是擴大舒適圈。「喪王」李誕:與其跳出舒適圈,不如擴大舒適圈。01舒適圈之所以用「舒適」來形容,不過是人在這個圈子中生活得舒心,且遊刃有餘。
  • 乘風破浪的姐姐:跳出舒適圈,你會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30多位30歲以上的成熟女藝人在舞臺上盡情揮灑汗水、展示自我,只為圓心中的女團夢。,讓愛情長久保鮮何為愛情的舒適圈?情侶之前爆發矛盾因此,我們必須要提早認識到愛情舒適圈的存在,敢於跳出去,學會為對方付出,在接受別人付出的同時,學習如何更好地回報,讓生活不斷充滿驚喜感,這樣愛情才能長久保鮮
  • 專升本學習中需要跳出舒適圈,看看下面是你嗎
    當今時代 信息瞬間萬變,需要無時不刻學習,必須要不斷跳出「舒適圈」,才能獲得更好的成長。但很多人都做不到,很多想考統招專升本的小夥伴,只嘴上跑火車,行動上卻不願跳出舒適圈。看看下面是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