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定風珠
《溫病條辨》
[組成]
生白芍六錢(18g) ,阿膠三錢(9g),生龜甲四錢(12g), 幹地黃六錢(18g),麻仁二錢(6g), 五味子二錢(6g) ,生牡蠣四錢(12g) ,麥冬連心六錢(18g), 炙甘草四錢(12g),雞子黃生二枚(2個), 鱉甲生四錢(12g)。
[用法]
上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入阿膠烊化,再入雞子黃,攪令相得,分三次服。現代用法:水煎服,去渣.入阿膠烊化,再入雞子黃,攪勻,分三次溫服。
[功效]
滋陰養液、柔肝熄風。
[主治]
陰虛風動證。手足瘼瘲,形消神倦,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者。
[方解]
本方證由於溫病遷延日久,邪熱灼傷真陰,或因誤汗、妄攻重傷真陰所致。真陰大虧,水不涵木,虛風內動,故手足瘼瘲;真陰欲竭,故形消神倦,脈氣虛弱,舌絳苔少,甚至光而幹剝,或有時時欲脫之勢。此時邪熱已去八九,真陰僅存一二。治宜重用味厚滋補藥以滋陰養液,填補欲竭之真陰,平息內動之虛風。方中雞子黃味甘入脾,上通心氣,下達腎氣,滋陰潤燥,養血息風;阿膠為血肉有情之品,補血滋陰,為滋陰補血要藥,二藥合用,滋陰息風,共為君藥。重用白芍、麥冬、地黃滋陰柔肝,滋水涵木;陰虛則陽浮,故配龜甲、鱉甲、牡蠣為沉潛之品,滋陰潛陽,均為臣藥。君臣相配,以填補欲竭之真陰,平息內動之虛風。麻仁質潤多脂,養陰潤燥;五味子酸溫,收斂氣陰,與炙甘草相配,又能酸甘化陰,加強滋陰息風之功,共為佐藥。甘草又調和諸藥,為使藥。本方雖屬治風之劑,卻無直接平肝息風之品,說明本方的特點是從治本著手,為救陰之劑,重在滋陰潛陽以息風,故方中以滋補陰液為主,養血潛陽為輔。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陰虛風動的代表方,以神疲瘼瘲,舌絳苔少,脈虛弱為辨證要點。
2.現代應用本方常用於治療乙腦後遺症、中風後遺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神經性震顫屬陰虛風動者。
[使用注意]
邪熱內盛之痙攣抽搐,忌用本方。
[方歌]
大定風珠雞子黃,麥地麻芍牡草方,龜板鱉甲膠五味,滋陰熄風最相當。
[經驗]
例:患者馬某,男,86歲, 雙上肢不自主抖動伴活動不利2年,患者2年前開始雙上肢不自主抖動,逐漸肢體活動障礙,症狀漸進加重,身體前傾,面具臉,一年前於北大人民醫院診斷為帕金森,口服美多芭1/2片,日3次口服,效果不佳。現雙上肢不自主抖動,右手橈側出汗,漢粘膩,肢體活動不利,已不能走路,神疲乏力,口水多,流涎,右半身怕熱,便幹,舌質暗紅少苔,脈沉細。
西醫診斷:帕金森。
中醫診斷:顫證。
證屬:肝腎陰虛、肝風內動。
治以:滋肝益腎、熄風定搐。
方藥:大定風珠合四物湯合止痙散加減。
處方:龜板30g 鱉甲30g 當歸12g 川芎12g 阿膠10g 黃芩12g 丹皮10g 黃精30g 阿膠10g 知母10g 天麻10g麥冬15g 火麻仁10g 全蟲3g 蜈蚣3條 地龍10g 僵蠶10g 白朮12g 黃芪30g 西洋參10g
二診,服上藥30劑,震顫稍減清,口水減少,雙手較前稍靈活,口乾,心煩,便幹,依賴通便藥物,舌質紅少津,脈弦細。
辨證:肝腎陰虛 虛風內動。
治以:滋陰潛陽 養血熄風 。獲效繼服上方加減化裁。
處方:龜板30g 鱉甲30g 當歸12g 山藥10g川芎10g 阿膠10g 黃芩12g 丹皮10g 黃精30g 麥冬15g 火麻仁10g 桑枝30g 忍冬藤30g 全蟲3g 蜈蚣3條 地龍10g 僵蠶10g 甘草10g 柏子仁10g
三診,服上藥30劑,抖動減輕,口水減少,精神轉佳,大便通暢無需依賴通便藥物,口乾,手心粘膩,舌質紅,脈弦細。
辨證:肝腎陰虛 陰虛風動。
治以:滋陰潛陽 熄風養血。
上方減黃芩,加大黃5g 丹參30g 白朮12g 地榆10g 川牛膝15g繼服,鞏固療效。
按:此患者為老年男性,素體肝腎陰虛,症見四肢不自主抖動,軀體僵硬,活動困難,屬顫證,肝腎陰虛,肝風內動則肢體不自主運動,經脈失養則活動受限,陰津虧虛則怕熱,便幹,於舌則質暗紅少苔,脈見沉細。陰虛日久傷氣則見神疲乏力、自汗出,氣虛失於固攝則口水多,流涎。故治療當滋肝益腎、熄風定搐兼益氣養陰。治療得當30劑後氣陰得復,水足涵木則震顫減輕,口水減少,雙手靈活,仍口乾、心煩、便幹減去黃芪、西洋參加用桑枝、忍冬藤清熱熄風,活血通絡;柏子仁養心陰、潤腸通便。再服30劑,抖動減輕、口水減少、精神轉佳,大便通暢無需依賴通便藥物。原方稍事調理繼服鞏固療效。
例:李××,男,79歲。在開會發言時,突然昏迷偏癱.急住某院,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中、西藥治療2個多月無效。審其意識朦朧,失語,右側偏癱,手足心熱,並見時時瘛瘋,舌質紅絳無苔,脈虛大。
綜其脈證,診為陰液虧損,虛風內動,筋脈失養,予養陰柔肝熄風,大定風珠加減。一周後神志轉清,右上下肢微能活動,又繼服2月,上肢能上舉至頭,手指亦稍能活動,並能在他人攙扶下走30步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