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學一方【定癇丸】

2021-02-12 河北創新學術推廣

定癇丸

《醫學心悟》

[組成]

天麻 川貝母 半夏薑汁炒 茯苓蒸 茯神去木,蒸,各一兩(各30g) 膽南星九制者 石菖蒲杵碎,取粉 全蠍去尾,甘草水洗 僵蠶甘草水洗,去咀,炒 真琥珀腐煮,燈草研,各五錢(各15g) 陳皮洗,去白 遠志去心,甘草水泡,各七錢(各21g) 丹參酒蒸 麥冬去心,各二兩(各60g)辰砂細研,水飛,三錢(9g)


[用法]

用竹瀝一小碗,薑汁一杯,再用甘草四兩煮膏,和藥為丸,如彈子大,辰砂為衣,每服一丸(現代用法:共為細末,用甘草120g煮膏,加竹瀝汁l00ml與生薑汁50ml為丸,每次9g;亦可作湯劑,加甘草水煎,去渣,入竹瀝、薑汁、琥珀、硃砂衝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滌痰熄風,開竅安神。

[主治]

風痰蘊熱之癇病。忽然發作,眩僕倒地,目睛上視,口吐白沫,喉中痰鳴,叫喊作聲.甚或手足抽搐,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滑略數。亦可用於癲狂。

[方解]

本方證由風痰蘊熱,上蒙腦竅所致。每因驚恐恚怒,氣機逆亂,陽亢化風,觸動積痰,痰隨風動,上蒙腦竅而卒然眩僕倒地;肝風內動,故見目睛上視,甚或手足抽搐;痰涎壅盛則口吐白沫,喉中痰鳴;舌脈為風痰蘊熱之象。急當滌痰熄風,開竅安神為治。方中竹瀝、貝母、膽南星苦涼性降,清熱化痰,其中竹瀝尚能鎮驚利竅,貝母功擅開鬱散結,膽南星兼具熄風解痙;半夏、陳皮、茯苓相合,溫燥化痰,理氣和中,是取二陳湯之義;全蠍、僵蠶、天麻功專平肝熄風而止痙。以上為本方滌痰熄風的主要組成部分。又伍石菖蒲、遠志、茯神祛痰開竅,寧心安神;丹參、麥冬偏涼清心,麥冬甘潤又能養陰潤燥,合貝母可防半夏、陳皮、全蠍、僵蠶辛烈傷陰;琥珀、硃砂鎮心安神;甘草調和諸藥。加入薑汁者,意在溫開以助化痰利竅,並防竹瀝、膽星、貝母寒涼有礙溼痰之消散。諸藥相配,寒熱兼進,潤燥得宜,共奏滌痰熄風,開竅安神之功。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風痰蘊熱癇病發作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滑略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對久病頻發者,須調補正氣,於「方內加人參三錢尤佳」。原書在定癇丸之後,附有河車丸一方,並日:「既愈之後,則用河車丸以斷其根。」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癲癇病發作期屬風痰蘊熱者。

4.使用注意 因本方著重滌痰熄風先治其標,,一俟癇病緩解,則須化痰熄風與培本扶正兼顧,並應注意飲食,調攝精神,以收全功。

[文獻摘要]
原書主治 《醫學心悟》卷4:「癇者,忽然發作,眩僕倒地,不省高下,甚則瘛疚抽搐,目斜口,痰涎直流,叫喊作畜聲,醫家聽其五聲,分為五臟。如犬吠者,肺也;羊嘶者,肝也;馬鳴者,心也;牛吼者,脾也;豬叫者,腎也。雖有五臟之殊,而為痰涎則一,定癇丸主之。既愈之後,則用河車丸以斷其根。"
       

相關焦點

  • 每日學一方【清氣化痰丸】
    清氣化痰丸《中國藥典》:清氣化痰丸處方酒黃芩100g 瓜蔞仁霜
  • 每日學一方【枳實消痞丸】
    枳實消痞丸(失笑丸)《蘭室秘藏》
  • 每日學一方【蠲痺湯】
    若疼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舌苔薄白,脈浮等,屬風勝之行痺,選加秦艽、海風藤、絡石藤等祛風通絡藥物,並加重方中祛風藥物的劑量。如疼痛劇烈,痛有定處,得寒痛增,得熱痛減,舌苔薄白,脈弦緊等,屬寒勝之痛痺,選加草烏、細辛、麻黃、附子、白芷等溫經散寒藥物。
  • 每日學一方【銀翹散】
    又令服玉屏風散5劑,每日1劑,以增強其抵抗力,停藥後觀察,半年後未再發高燒,鄭某即使患上感,症狀亦輕,口服感冒藥即可治癒。 按:患兒素體較弱,風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襲肌表,鬱於腠理,衛表失和,正邪交爭,衛氣失於宣發,致發熱惡寒等表證。小兒感冒易夾驚,故表現為抽搐。給予銀翹散以辛涼解表;黃芪以扶正祛邪,羚羊角以鎮驚祛風。
  • 每日學一方【大定風珠】
    大定風珠《溫病條辨》[組成]
  • 嘔惡不止,除了乾薑人參半夏丸,還有一方
    平素好杯中之物,年初一至初三,每日酌飲,初四逢故交而小聚,逾量而醉,嘔吐穢物甚多。年初五因他事至其宅,逢其每每不定時嘔惡數聲,其妻戲謔曰:狀如妊吐。問其緣由,知其昨日吐後即不定時嘔惡數聲,咽無痰塞,胃脘不脹不痛,便不溏硬,尿色稍黃,夜寐可安。求療於餘,觀其舌色如常,苔少黃略厚,脈見弦而有力。
  • 《精神奇談》之《白犬神嗷》:05.五癇
    過了一段時間,曹工頭就開始學狗叫了,還讓前妻撓他的肚子,或者主動去舔前妻的臉蛋。前妻以為這是夫妻間的情趣,也沒有多心,直到有一天,曹工頭說了一句話,她才決心離婚的,並不是大難臨頭各自飛。那曹工頭說了什麼話呢?
  • 每日學一方【桃核承氣湯】
    將除芒硝以外的四味藥水煎兩次取汁,混勻後分兩份,每日服兩次,服時將一半量芒硝放入藥汁內,放火上稍沸騰,溶化後空腹服用,以瀉下為度。 [方證]1.大黃證。 2.少腹部固定性拘急疼痛,按之更甚。 3.出血紫黑,易凝固結塊。
  • 大椎穴: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
    經絡通、病無蹤 養生調理 專業技術 民間絕技 學習交流 的最佳平臺 大椎穴:小兒驚風、癲狂癇證 【功能主治】 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 每日學一方【玉真散】
    玉 真 散《外科正宗》 [歌訣]玉真散治破傷風,牙關緊急反張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內服一方通[方歌]玉真散治破傷風,牙關緊閉反張弓, 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內服一方通。 [方解]本方由6味藥組成。用治破傷風及跌扑損傷。《外科正宗》指出:破傷風之所成,是「因皮肉損破,復被外風襲入經絡,漸傳入裡」所致。即破傷風屬外風引動內風之疾患。
  • 每日學一方【黃芪桂枝五物湯】
    水煎服,每日3次。[ 方證 ]1.肢體無力沉重,活動不靈,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縮。2.浮腫,自汗,惡風;舌質暗淡。[ 歌訣 ]黃芪桂枝五物湯,芍藥大棗與生薑,益氣溫經和營衛,血痺風痺功效良。[ 功用 ]益氣溫經,和血通痺。
  • 每日學一方【半夏白朮天麻湯】
    [功用]補脾胃,化痰溼,定虛風。[主治]脾胃虛弱,痰溼內阻,虛風上擾,致成痰厥頭痛,證見頭痛如裂,目眩頭暈,胸脘煩悶,噁心嘔吐,痰唾稠粘,氣短懶言,四肢厥冷,不得安臥者。[方論]方中人參、黃耆、白朮補脾胃,養元氣;乾薑、蒼朮、半夏、茯苓、澤瀉祛寒溼,化痰飲;天麻定虛風,止眩暈;神曲、大麥櫱面、陳皮理脾胃,助消化;黃柏以制蒼朮之爆,並能降內伏之虛火。配合成方,共奏補脾胃,化痰溼,定虛風的功效。
  • 大墩穴:陰中痛、癲狂、癇證、少腹痛
    【功能主治】疝氣,縮陰,陰中痛,月經不調,血崩,尿血,癃閉,遺尿,淋疾,癲狂,癇證,少腹痛。【穴位配伍】配內關、水溝治癲、狂、癇和中風昏僕;配羶中、天突、間使治梅核氣。指壓時強壓7-8秒鐘,才慢慢吐氣,每日就寢前重複10此左右。指壓大敦有速效性。因此遲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壓。
  • 每日一味學中藥—豬牙皂
    內服:煎湯,2.5~5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摻或調敷,吹鼻,熬膏塗,燒煙燻。體弱者及孕婦忌服。  豬牙皂含皂苷,苷元為皂莢苷元(Gledigenin)。還含鞣質等。    豬牙皂有溶血作用。  豬牙皂在體外有殺死絲蟲幼蟲的作用。
  • 【每日學一方】甘草粉蜜湯
    【用法】先用淨水煎甘草,去渣取計,加入粉、蜜攪勻,如薄粥,分2次服,每日1~2次。  【功效】和中緩急止痛。  【主治】主治蛔蟲腹痛,吐涎,發作有時,服驅蟲藥後腹痛不止者。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白細胞減少症、膽道蛔蟲症和蛔蟲性腸梗阻等病症。
  • 每日學一方【溫經湯】
    水煎二次,溫服,每日二次。 [方證]1.月經不調、血色暗淡或有血塊。 2.自覺手足心熱而又惡風、自汗,午後有發熱感,或有頭痛、噁心。 3.腹壁薄而無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脹感。 4.口唇乾燥,舌質暗淡,脈澀。
  • 每日學一方【固衝湯】
    附:固經丸(《丹溪心法》):黃芩炒 白芍炒龜甲炙,各一兩(30g) 椿根皮七錢半(22g) 黃柏炒,三餞(9g) 香附二錢半(7.5g)共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9g),空心溫酒或白湯下。功效:滋陰清熱,固經止血。主治:陰虛血熱之崩漏證。症見月經過多,或崩中漏下,血色深紅或紫黑稠黏,手足心熱,腰膝酸軟,舌紅,脈弦數。
  • 每日學一方【大承氣湯】
    世或稱狂,或稱癇,或稱中氣、中風,或稱心脾虛者。能審其脈狀、腹證。 與真武湯、桂枝去芍加蜀漆龍骨牡蠣湯等,寬猛並行,犄角以攻。則可救橫天於垂絕。《內臺方議》載本方雖有二十五證,看之各異,然即下洩之法也,其法雖多,不出大滿、大熱、大實,其脈沉實滑者之所當用也。大承氣湯屬於「下」法範疇,與「汗」法、「吐」法一樣,都是驅邪外出,旨在給邪出路。所主之病,必為裡實證。
  • 每日學一方【清骨散】
    經對症治療2周後行右股骨幹切復內固定術,術後第7天開始每日下午4點以後出現發熱,以夜間為甚。既往有結核性胸膜炎病史,曾先後應用先鋒黴素、克林黴素等抗生素,患者症狀未見好轉。會診時已術後3周,刻診:患者納差,口渴,自汗較多並伴有盜汗,小便頻數,大便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