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haon
今日(9月28日),再鼎醫藥(09688.HK)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繼百濟神州之後又一家同時在「美股+港股」上市的生物製藥企業,同時也是自港交所新政以來第19家成功上市的未盈利生物藥企。
再鼎醫藥首日掛牌高開9.16% 。作為國內license in模式的引領者,再鼎醫藥在港股不知能否和其在納斯達克一樣享受到資本追捧。不過在前期,再鼎醫藥的申購熱度似乎有些慘澹,申請人數僅10349人,認購倍數為3.43倍,回撥比例為0,引發市場關注。
2017年9月,再鼎醫藥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發行價為18美元/股。截至9月25日收盤,再鼎醫藥在納斯達克收報79.33美元/股,較發行價上漲340.7%,總市值達59.8億美元。
而在登錄港股市場之後,作為又一家還未賺錢的生物醫藥B類股,再鼎醫藥還會有怎樣的表現,成為關注焦點。
01
引領license in 虧損持續承壓
再鼎醫藥2014年成立,面向全球,另闢蹊徑以License-in模式建立了豐富的研發管線,覆蓋抗腫瘤、自身免疫、抗感染領域。
再鼎醫藥發展歷程:
2014年8月,再鼎醫藥完成3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2015年10月在中國上海成立研發中心;
2016年1月完成1.06億美元的B輪融資;
2017年5月全球研發總部在上海張江落成;
2017年6月完成3000萬美元的C輪股權融資;
2017月9月完成蘇州小分子生產工廠資質認證;
2017年9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2017年9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2018年9月在美國納斯達克完成1.5億美元再融資;
2019年5月,在美國納斯達克完成2億美元再融資;
2020年1月,在美國納斯達克完成2.613億美元再融資。
與所有創新藥企前期需要大量燒錢一樣,再鼎醫藥自成立以來一直沒有擺脫虧損困境,且虧損幅度正在日趨加大——
可以看到,根據財報顯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再鼎醫藥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2億美元、1.42億美元及1.02億美元,公司虧損淨額分別為1.39億美元、1.94億美元及1.28億美元。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20上半年再鼎醫藥的研發投入和虧損淨額均已經達到2019年一整年的65%以上,再鼎醫藥在今年的研發投入上大幅增加。
從營收收入來看,2020上半年再鼎醫藥的營收收入較前些年大增,主要原因就在於旗下兩款產品今年先後在中國內地商業化上市。分別是——
則樂(尼拉帕利),用於治療所有晚期卵巢癌患者的PARP抑制劑,是目前唯一獲FDA廣泛批准用於治療所有晚期卵巢癌患者的PARP抑制劑,2020年1月在中國內地正式商業上市。2019年獲批補充新藥上市申請,用於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輸卵管癌或原發性腹膜癌成人患者對一線含鉑化療達到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後的維持治療。
愛普盾(Optune),用於腫瘤電場治療(Tumor Treating Fields, TTFields)的可攜式設備。愛普盾2018年在香港上市,2020年6月在中國內地實現商業上市。根據再鼎醫藥2020年中報,公司將於2021年初開展愛普頓針對非小細胞肺癌、局部晚期胰腺癌和腦轉移適應症的全球3期關鍵臨床研究,並將於2021年上半年在中國內地提交用於惡性胸膜間皮瘤的上市申請。
兩款藥品的新適應症的積極拓展無疑有助於為再鼎醫藥企業進一步打開銷售市場,不過也有投資者表示,愛普盾也可能因為定價過高存在一些市場不確定性。
除此之外,根據官網顯示,再鼎醫藥目前的產品管線包括超過15個候選藥物,涉及腫瘤、抗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還有20多個臨床試驗正在開展或計劃開展。
02
融資步伐加速 角力商業化下半場
作為又一家還未賺錢的生物醫藥B類股,還是兩地上市的醫藥股,再鼎醫藥備受關注。
根據新浪醫藥最新統計,再鼎醫藥是港股新政以來,第19家成功上市的未盈利生物藥企。(2018年4月,香港聯交所修訂了主板上市規則,新增了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許未有收入、未有利潤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請。)
如今,19家企業最早登陸港股的歌禮製藥已超過兩年,除再鼎醫藥外,最新的永泰生物僅有1個多月。而這些未盈利藥企在港股市場上受到的待遇冷熱不一,除再鼎醫藥外,截至9月25日,股價較發行價上漲的有10家,下跌的有8家。
其中,率先吃螃蟹的歌禮製藥以80.5%的跌幅領先,疫苗新貴股康希諾生物以663.6%的漲幅領跑,今年摘「B」的百濟神州、君實生物、信達生物則分別以54.4%、148%、314%的漲幅居前。
從這些企業的表現可以發現,盈利能力和商業化前景始終是一場 「大考」。歌禮製藥雖然有戈諾衛、派羅欣兩項產品實現商業化,但因市場空間不被看好,再加之去年醫保談判失利,重挫市場信心,股價持續下跌。
而受新冠疫情影響,成立10年既無產品也無收入的康希諾生物卻因為「新冠疫苗概念」備受追捧,以663.6%漲幅遙遙領先。
同時,業績亮眼的企業同樣成為資本香餑餑,根據財報顯示,2019年百濟神州以4.28億美元位列上述企業中的第一名, 信達生物和君實生物分別以10.48億人民幣和7.78億人民幣位列第二和第三,這幾隻股票在港股市場上也節節攀高。其中尤其是信達生物2019年依靠僅上市10個月的PD-1單抗達伯舒(信迪利單抗注射液)取得了10.159億元的銷售業績,成為國內上市最暢銷的藥品之一,受到資本熱烈追捧,漲幅高達314%。
研發是只吞金獸,儘管港股市場上各企業的境況冷熱不一,但似乎並不影響生物藥企擁抱資本的熱情。目前,對大部分即無產品上市、又無盈利能力的創新藥企,對於資本的渴望毫無疑問是巨大的。榮昌生物、先聲藥業等藥企也正在赴港上市排隊中。
再鼎醫藥是繼百濟神州之後又一家「美股+港股」兩地上市的企業,多地上市已經成為生物藥企們又一個融資通道。目前,炙手可熱的君實生物、 康希諾生物已成功開啟H+科創板之後,復宏漢霖等企業也正在H+科創板排隊中。
可以看到,在創新藥審評審批提速的背景下,企業通過開啟多元化融資渠道搶佔改革紅利、實現快速發展、角力商業化的下半場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快。
再鼎醫藥作為國內License in模式的引領者,這一模式讓再鼎醫藥快速引進了國外先進企業的研究成果,豐富了自身的產品管線,較快進入收穫期。但同時License-in模式也讓再鼎醫藥背負著重大的現金流的壓力,在行業人士看來,License-in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勢,如果當授權方終止授權,再鼎醫藥便無法繼續研發和商業化其備選藥物,公司的收入、持續經營及市場估值就會受到極大負面影響。
此外,再鼎醫藥今日上市之初的市值就已經超過520億,逼近信達生物的832億港元、君實生物的787億港元。但有投資者認為,核心產品PARP 抑制劑,還不像君實、信達的PD-1重磅產品擁有比較成熟的市場,因此,以再鼎醫藥目前的估值和儲備的管線來看,似乎並不便宜。
而對於未來創新藥企應該如何發展,再鼎醫藥首席商務官、大中華區總裁梁怡近日在公開發言中表示:「腫瘤賽道會進入到後PD—1時代,要注重國內國際雙循環,正確看待國際市場的資本、技術支持。中國未來創新型企業發展要注意四個」D」——藥物(drugs)、診斷(diagnose)、數據(data)、醫療器械(deiv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