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長恨歌》人人熟悉,描寫的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寫得迴旋宛轉,動人不已。把一個重色輕國的唐明皇,描寫成了一個對愛情一往情深的痴情男兒。以至於後世以此為劇本,創造了多少描寫,歌頌他們愛情故事的文學作品。
那麼,楊貴妃和唐明皇之間,到底是相互間純粹的愛情把他們連繫在一起,還是一方依戀美色,一方依附權勢?就要看各人對愛情的定義如何,結果肯定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舒己見而已。
愛情,從狹義範圍說指「對應於男女之間強烈的依戀,親近,嚮往,以及無私和無所不盡其心的情感」(百度百科詞條)。對史書(《資治通鑑》)記載和經過白居易藝術加工過的《長恨歌》相對比,試分析一下雙方所謂的愛情!
《長恨歌》開篇直指「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唐玄宗就是好色之人,喜歡絕色美女,不好看的不要!但是對楊貴妃的來歷,白居易畢竟端著李唐家的飯碗,為自己考慮,也要有所避諱。就像用「漢皇」代指唐玄宗一樣,只兩句「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而《資治通鑑》的記載「...武惠妃薨,上悼念不已,後宮數千,無當意者。或言壽王妃楊氏之美,絕世無雙。上見而悅之...」。見到自己兒媳長得如此漂亮,「回眸一笑百媚生」。於是心動不已,然後開始了一番神操作。
具體如何操作,《資治通鑑》這樣描寫「乃令妃自以其意乞為女官,號太真;更為壽王娶左衛郎將韋昭訓女」。就是讓楊貴妃以自己想出家為由,離開壽王,去道觀出家。道號太真。為了彌補,重新為壽王另娶。之後情節不表。
唐玄宗為得美女手段下作;楊貴妃呢,「太真肌態豐豔,曉音律,性警穎,善承迎上意」。這一句「善承迎上意」是重點,圈起來,要考!
得了美女,自然恩寵有加。「姊妹弟兄皆列土」,「遂令天下父母心,不中生男重生女」。詩仙李白三首《清平樂》專為楊貴妃而作。什麼瑤臺仙子,漢宮飛燕,巫山神女的比喻,總之是「長得君王帶笑看」!能得太白筆墨生香,也只一人矣!
自古沉迷美色,必誤國家大事。像商紂王的妲己;烽火戲諸侯的褒姒(bāo sì);還有如西施,貂蟬等。楊貴妃集「三千寵愛在一身」,以至於唐玄宗「從此君王不早朝」了。
俗話說「秀恩愛,死的快」,安祿山起兵造反,逼得唐玄宗逃亡四川。到馬嵬坡時考驗他們的時候來了。
白居易簡單幾句「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媚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資治通鑑》「上...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聯當自處之。』入門,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輿屍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
唐玄宗確實割捨不下楊貴妃,但面對二選一的抉擇,最終還是選擇放棄。對比英國溫莎公爵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為迎娶自己心愛的女人,不惜主動退讓國王之寶座。這個「愛情」是不是有點說法。更何況此時太子已封天下兵馬大元帥,此時禪位不比後面被逼禪位要強,也許還能保得楊貴妃不死。所以在權力面前,這個「愛情」也要讓一邊。
《長恨歌》之後描寫唐玄宗如何日夜思念楊貴妃,「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想起馬嵬坡生離死別時的「梨花一枝春帶雨」;當初發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到最後只剩下「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了!
那麼,楊貴妃和唐玄宗之間到底是不是真的愛情呢?各人還是保留自己的看法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