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豪放派的溫柔,上頭

2020-12-13 邢素愛生活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如果不說作者是誰,你能想像到這是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寫的嗎?有著豪邁之氣的詞人竟寫得如此「婉約」,也讓我們看到他溫柔的一面。這是他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應該是他被貶之後,退隱山林時寫的一首詞。

這首詞記錄了他在夏夜散步時的情境,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都是極其平常的景物,經過他的妙手描述,竟如畫般浮現在眼前。讓我想到兒時,和大人們在樹下乘涼,聽老人們說古。

眼前的東西皆是尋常景物,而在他的手下又變得不尋常,仿佛被什麼點化了似的,一切都活了。明月驚醒了小鵲,清風送來了蟬鳴,連稻花的清香,青蛙的叫聲,都給人愉悅的感覺。他的心情是愉快的,他的感受是香甜的,是對來年豐收的期待,是對安寧生活的讚美,在這裡沒有案牘之勞形,沒有朝堂之爭鬥,做個散淡閒人也是不錯的。

夏季的天,小孩兒的臉,轉眼間就是「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眼前的一切看得他怡然自得,陶醉留戀,竟沒想到一場雨即將到來, 依稀記得土地廟附近有一座茅屋,怎麼不見了呢?拐了一個彎,那座小茅屋就突然出現在了眼前。

辛棄疾的詞大多慷慨激昂,自帶一股英雄氣,因他親眼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流離,發誓要恢復中原,保家衛國。 他是南宋時期的豪放派詞人,是一名帶兵打仗的軍人,曾深入敵軍生擒叛賊。他有報國之心,可惜南宋朝庭無雄起之心,他多次向皇帝進獻抗金謀略,都被閒置一旁,他的有一腔熱血,最終付與了詞。南宋失去了一位將軍,卻成就了他的詞。

他把滿腔的愛國之情與雄心都訴諸筆端,「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壯志難酬,英雄暮年,歸隱山林,有多少無奈與痛苦。

之所以喜歡《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因為他不僅有錚錚傲骨的英雄氣質,也有寄情山水的閒散氣質,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歌頌美。普普通通的田園生活,鄉村裡的花花草草,在他的筆下好像有了靈氣,清新秀麗,活潑可愛。

辛棄疾文武雙修,武有戰略眼光,文能書寫文章,又有愛國情懷,可惜生不逢時,良駒沒遇到伯樂。面對南宋的軟弱與退讓,他的壯懷激烈,雄心壯志,只能化作一首首詞,也只有在夢裡「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相關焦點

  • 豪放派的對決,蘇軾、辛棄疾各寫下一首《西江月》,比試高低!
    在宋代詞壇,蘇軾與辛棄疾並稱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一生寫詩2700餘首,作詞350餘首。辛棄疾一生寫詞600餘首。雖然二人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卻又十分擅長婉約派的詞風。而辛棄疾是武將出身,二人所描繪的內容不可同日而語。二人都做過一首婉約風的《西江月》。所以今天就拿出這兩首《西江月》與讓大家分享,看看二者一些孰優孰劣。這兩首《西江月》都是寫自二人人生的低谷,蘇軾被貶,辛棄疾罷官回家。而且都是夜晚所做,一是秋風蕭瑟,一是夏雨滂沱。
  • 蘇軾與辛棄疾的詩詞大戰:半夜無眠各寫《西江月》,千年難分高下
    蘇軾與辛棄疾,一個生活在北宋,一個生活在南宋;一個科舉出身,文滿天下;一個行伍出身,壯志滿懷,卻報國無門。蘇軾在豪放中盡顯曠達,辛棄疾在豪放中傾盡悲壯。兩首《西江月》,千年難分高下雖然兩人都屬於豪放派,但是在詞風方面上還是有所差異的,今天就來說兩首詞,這兩首詞都名為《西江月》,都是二人在人生艱難時期所作:蘇軾被貶,辛棄疾罷官回到家鄉。
  • 詞中之龍辛棄疾最超然的一首詞,節奏明快,充滿樂趣!
    宋朝最著名的兩位詞人,非蘇軾和辛棄疾莫屬(並稱為蘇辛)。這兩位詞人,都是偉大的豪放派詞人,著有許多名篇。本篇主要介紹辛棄疾的詞作。辛棄疾是一個將士,曾經南徵北戰,頗有男子氣概,其許多詩歌之中均體現了這種豪氣。豪放派詩人不是都寫豪放詞,偶爾也會寫婉約詞。
  • 宋詞的高手對決:蘇軾辛棄疾睡不著各寫了首《西江月》,難分高下
    蘇軾和辛棄疾,是豪放詞的傑出代表。蘇軾創立了豪放詞,辛棄疾繼而把它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們的豪放詞都打破了男女柔情、綺麗婉約的傳統模式,寫男兒情懷,蘇軾在豪放中盡顯曠達,辛棄疾在豪放中傾盡悲壯。再來看看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南宋.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 人稱「詞中之龍」的辛棄疾,一首短詞眼睛一亮,作文訓練好教材
    上完部編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古詩三首,我讓學生選出一首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南宋詩人辛棄疾的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理由是這首詞描寫的夜晚田園風光很有趣味,讓人遐想。有的學生說:我們整天學習到深夜,但是好像從來就沒有聽到蟬在枝頭鳴叫,青蛙在稻田裡鼓譟。
  • 文人最愛的詞牌——西江月、菩薩蠻
    今天一起來看一下古代的文人騷客非常喜愛的兩個詞牌,《西江月》、《菩薩蠻》。西江月《西江月》原是唐代教坊曲名,取自李白《蘇臺覽古》中的詩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西江是長江的別稱),又名《醉高歌》《白蘋香》《雙錦瑟》《江月令》等。《西江月》調大致形成於唐五代時期,最初為民間流行歌曲,後因曲調哀傷,轉入法部道曲,作為詞牌最早見於唐玄宗時《教坊記》。
  • 彤嫿依新韻和唐宋詞之心有靈犀(辛棄疾篇)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人,豪放派領軍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我卻以為,東坡、易安這些人的境界和眼界,與稼軒,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他的詞,既有宜關西大漢執鐵板,豪氣鏗鏘之絕唱;亦有宜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情絲婉轉之絕唱。
  • 辛棄疾:「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鐵血硬漢也有似水柔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出如此豪氣沖天、氣勢恢宏之詞的人正是我最喜歡的宋代詞作家——辛棄疾,他既是帶兵打仗的將軍,又是吟詩作對的詞人,文武雙全,被稱為「詞中之龍」。「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文武雙全的辛棄疾辛棄疾的詞作,縱橫激越、豪邁奔放之處不下於大文豪蘇軾,兩人同為豪放派的代表,並稱「蘇辛」。而就是這樣一位渾身散發著英雄主義氣息的鐵血硬漢,也間有摧剛為柔、悱惻纏綿、豪婉相濟的詞作,體現出了柔情似水的一面。其含蓄細膩處又可與宋代婉約派代表李清照齊名,兩人並稱「濟南二安」。
  •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 | 人世一身霜雪 歸來還是少年
    許多古典詩詞的名句到現在還活躍在我們的口語中,像我們今天要講到的這首詞中就有兩句的使用頻率還是非常高,那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兩句就是出自南宋著名英雄詞人辛棄疾筆下的《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古代文學——辛棄疾和辛派詞人
    辛棄疾拓展出氣勢豪邁的英雄形象。(二)平生以英雄自許,渴望成就英雄偉業:「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南鄉子》);蘇嚮往「雄姿英發」的「周郎」,但更多透出傷感。(三)為民族事業而奮鬥的使命感強烈而執著:「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前韻》)。
  • 豪放派詞人心中的避世田園之景是怎樣的?辛棄疾的這首詩為你解答
    然而除了這些田園詩人外,很多豪放派詞人也曾寄情山水,有著一系列的清新淡雅之作,辛棄疾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我們所常見的資料中常稱其為豪放派詞人,這一點毋庸置疑,在其漫長的一生中,他可所謂命途多舛、壯志難酬,因而詩詞多飽含著愛國激情,也以沉雄豪放之風被人們所熟知。
  • 同為豪放派大家,北宋的蘇軾和南宋的辛棄疾,有什麼不同
    今人讀起來,那種士人理想中的出世與入世的矛盾,至今仍然讓人揪心。他寫文,留下《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蘇軾並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甚至在王安石改革的重大變革中,他一直是一個守舊人士,但他是一個追求仁政愛民理想、並且為之付諸行動、受地方百姓擁戴的好官員。蘇軾的身份,是比較契合古代士族的理想的。他既有精神的寄託,縱情山水,吟詩作畫,風月無邊;也有出世的處世之道,官場進退自如,堅持仁政愛民的本心,造福一方百姓。
  • 蘇軾與辛棄疾睡不著寫下同名詩,千年來難分高下
    在宋代眾多傑出的詞人當中,最著名的兩位詞人便是蘇軾和辛棄疾。他們同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為宋詞以嶄新的面貌躍上文壇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蘇軾創立了豪放詞,辛棄疾繼而把它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們的豪放詞都打破了男女柔情、綺麗婉約的傳統模式,寫男兒情懷,蘇軾在豪放中盡顯曠達,辛棄疾在豪放中傾盡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