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 | 人世一身霜雪 歸來還是少年

2021-03-01 古詩詞文欣賞


醜奴兒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譯文

人年輕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是愁苦的滋味,

喜歡登上高樓,喜歡登上高樓,

為寫一首新詞沒有愁苦而硬要說愁 。

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

想說卻最終沒有說,想說卻最終沒有說

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注釋】

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 過博山。識盡:嘗夠,深深懂得。」盡「字有概括、包含著作者諸多複雜感受;使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轉折的表達效果。卻道天涼好個秋: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意謂言不由衷地顧左右而言他。

許多古典詩詞的名句到現在還活躍在我們的口語中,像我們今天要講到的這首詞中就有兩句的使用頻率還是非常高,那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兩句就是出自南宋著名英雄詞人辛棄疾筆下的《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在我們的印象中,辛棄疾是那個「醉裡挑燈看劍」「可憐白髮生」的遲暮老兵。可是今天我想通過這首詩,講講更完整的辛棄疾,告訴你,他年輕時候可是個不折折扣的少年英雄,壯年更是個地地道道的霸道總裁,事業有成,還是個有情趣的丈夫。

先看詞牌名,《醜奴兒》,原名《採桑子》,這個曲調應該是源自於唐代教坊曲《楊下採桑》。詞牌名後還有一個詞題「書博山道中壁」,點出了寫詞的地點,博山。博山在哪裡呢?在今天江西上饒附近,因為形似廬山香爐峰,而博山爐正是古香爐的名字,所以改名博山。辛棄疾顯然很喜歡博山。他在上饒閒居期間,常常流連博山一帶,留下不少詞作,博山寺以前還保留著辛棄疾的讀書堂。他把博山比作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一川松竹任橫斜。有人家。被雲遮。雪後疏梅,時見兩三花。比著桃源溪上路,風景好,不爭多。」

看來啊,博山真是一個好地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景。那麼問題就來了,辛棄疾是怎麼來到上饒、來到博山的呢?詞中「而今識盡愁滋味」的句子,對應第一句「少年不識愁滋味」,這說明,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至少已經是中年了。四十六歲,英雄半輩子的辛棄疾到底經歷了什麼,會讓他感慨「識盡愁滋味」?

我們一起看上半闋。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年輕時候,辛棄疾對未來充滿自信,喜歡「愛上層樓」,也就是登高望遠,認為收復中原指日可待。二十二歲那年,他甚至幹了件刷屏的大事,獨自率五十騎兵衝進五萬人的金兵大營,活捉叛徒,後又帶領一萬多人投奔回南宋。小夥子這件事幹得驚天動地。當然,他還沒有真正體驗過人生的憂愁悲苦,為了填寫新詞,偶爾也會做出一副多愁善感的樣子,寫一些無病呻吟的詞句。所以說,為賦新詞強說愁。如果你看過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會發現,維特的少年煩惱是因為單戀,或者說是單相思。再比如說《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賈寶玉惹林黛玉和史湘雲生氣,自己氣得寫了一首解潮詩:「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不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寶黛笑他愚鈍還參禪。其實寶玉根本就沒有悟什麼禪,他悟的是情,這段偈語講的就是他跟林黛玉的關係,兩個人常常為了一點小事自尋煩惱,互相剖白半日才和好。

你肯定看出來了,寶玉和維特的愁很像,他們的愁,不會給你什麼壓力,是小煩惱,是閒愁,帶還有俏皮的味道,有一種微妙的美。那就是少年時期愛情的若隱若現、成長的若有若無,那種不可名狀、不可言傳的兒女情。也許是情竇初開,也許是暗戀啊、失戀啊,甚至是熱戀中的小鹿亂撞。

辛棄疾留存六百多首詞,查不到一首「強說愁」的記錄。即便是現存的人生第一首詞,也就是投奔南宋後寫下的《漢宮春》:「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很顯然,鏡頭已經轉向他的家國情懷了。

詞中的「美人」應是他的原配妻子趙氏。按宋代風俗,立春這一天,無論男女,都會在頭上戴「春幡」,也就是剪成燕子形狀彩色小旗子。儘管丈夫任「江陰籤判」,相當於沒有實權的市級秘書,生活簡陋,卻絲毫沒有影響妻子的心情。「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我們想像一下這個柔情的畫面,能把妻子寫得這麼美的,一定是個浪漫的丈夫。照理說,這個時候的辛棄疾對新生活充滿憧憬,但還是有寄託的:「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燕子都能自由自在地飛回家鄉,自己又何時能夠再回到北方的家鄉呢?這顯然不是那些咿咿呀呀的兒女情了,他要上疆場,要收復江山。

如果把回歸南宋作為轉折點,辛棄疾接下來二十來年的壯年人生,可以說是相當成功。我認為,完全配得上這四個字,霸道總裁。

首先,事業成功。辛棄疾從一個科員級別的市級秘書開始,四十歲就升任正廳級幹部,任潭州知州,相當於今天長沙市市長,還兼任湖南安撫使,類似於現在的公安廳長。

第二,他個性傲嬌,有所謂的高冷範兒。有人這樣讚美過辛棄疾: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就是說辛棄疾不但是人中豪傑,而且是詞人中的飛天之龍,是「霸才」。我們熟悉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還有「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等等都噴薄出睥睨天下的英雄豪情。

第三,文武兼備。辛棄疾在湖南組建飛虎軍的時候,遭人嫉妒告狀,皇帝勒令停建軍營。可是他先斬後奏,私下加快進度,最後還拿建好的工程說服了皇帝。沒有足夠的魄力,誰敢這麼幹?回歸南宋後,他進獻抗金萬言書《美芹十論》和《九議》。在宋代詞人中,能夠將文學、軍事、行政、經濟才華如此完美地集於一身的,還只有辛棄疾一人。

以上有魄力,有成就,文武全才,這些恰恰是這首詞裡省略,沒有明說,又不得不提的人生鏡頭。這些有助於我們理解這首詞的下半闋。

強大的「霸道總裁「,並沒有一路順風,也有流露」怨婦情結「的時候。四十歲那年,辛棄疾從湖北轉運副使平級調動,改湖南轉運副使,在同事為他餞行的宴席上,他寫下了著名的《摸魚兒》:」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一連用了三個典故,漢武帝的廢后陳阿嬌、漢成帝最寵愛的女人趙飛燕,唐玄宗的楊貴妃,借她們得寵一時卻結局悲慘的命運來抒發自己壯志難酬,那種「匆匆春又歸去「的」中年危機感「非常強烈。就在寫下這首《摸魚兒》詞的第二年,辛棄疾遭到彈劾,被罷官,人生轉入下半場,也才有了這首《醜奴兒》。

難怪下半闋,他會說「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青春年華轉瞬即逝,朝廷在抗金戰線上仍然毫無作為,內部黨爭不斷,自己被排擠、打擊。種種滋味,反而不知道從何說起,又該向誰訴說,千愁萬緒只化為一句「好一個涼快的秋天啊」。這看似平淡的一句話,卻蘊含著辛棄疾最深沉、最悲涼、最無奈的情緒。

我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惑就是說活明白了,活清楚了。「而今識盡愁滋味」,「識盡」就是不惑,是因為經歷了很多事,思考了很多事,也就想明白了很多事。什麼事情讓辛棄疾不惑呢?我認為,最直接的導火索還是被迫退休讓他沒有了用武之地。按照宋朝的制度,公務員一般是70歲退休,可是辛棄疾呢,在四十二歲的時候、在正廳級的崗位上突然就」被退休「,而且還是以」莫須有「的貪財、暴虐的罪名。

辛棄疾不是一般人,他對自己所處的政治環境一直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尤其是人到中年後,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從現實條件上,他都開始在做準備。在長沙做官的時候,他已經選好了退休後的住處,在江西上饒縣城靈山門外購置了土地,營造新居,還寫了一篇《新居上梁文》,文章末尾以「稼軒居士」自稱。新居即將落成前,他又寫了一首《沁園春》詞,「三徑初成,鶴怨猿驚,稼軒未來。甚雲山自許,平生意氣。衣冠人笑,抵死塵埃。意倦須還,身閒貴早,豈為蓴羹鱸膾哉?秋江上,看驚弦雁避,駭浪船回。「他的心情很複雜,欣喜、失意、懷疑甚至憤慨都有。詞裡說了,自己的平生意氣是逍遙山林,不問世事,可實際上,辛棄疾平生最大的志向並不是隱居山林,而是馳騁疆場,抗金報國,只可惜,沒有機會。看驚弦雁避,他還把自己比成躲避弓箭的秋江鴻雁,比做為準備揚帆出航的卻因風浪驟起而不得不掉頭的船,他預感到了即將到來的驚濤駭浪,只能無奈地選擇急流勇退。

辛棄疾在這首詞裡還興致勃勃地籌劃著:東岡還須再蓋一所茅草頂的書齋,窗戶呢,要全部臨水而開。為了方便在小船上釣魚,湖邊要先種上柳樹;插上籬笆保護竹林,同時也要注意籬笆的高度,千萬不要擋住從軒窗向外看梅花的視線。院子裡要種上四季不同的花兒,秋菊春蘭都要等退休親自栽種。字裡行間一派悠然恬淡之意。

詞的最後,辛棄疾還說,我自己是做好準備了,但就怕皇帝陛下還不同意我這麼早退休呢,「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可是,皇帝不能體察他的忠心和他的「徘徊」,就在創作這首《沁園春》的年底,辛棄疾被彈劾罷官,真的開始了在帶湖新居長達十年的閒居生活。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被退休之後辛棄疾的「欲說還休」,和退休前的「此意徘徊」恰好形成了一種呼應。退休之前,畢竟還是有強烈希望皇帝能體察他的;被迫退休後卻是「欲說還休」,哎,不說也罷了,這就是無人能懂的孤獨了。

我認為啊,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種孤獨的愁,和少年時代大不同。少年人喜歡結交朋友,他們的友誼往往是動態的,是熱鬧的;中年人更能體會到,其實一生當中真正的朋友很少很少,雖然發個朋友圈可以贏得點讚無數,可是當你真有煩心事需要傾訴甚至需要實實在在幫助的的時候,拿起手機,別看通訊錄有成百上千個,卻找不到想傾訴的對象。這就是一種屬於深刻的孤獨感。滿腔的心事只能再咽回肚子裡,自己一個人消化,最後化成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就是辛棄疾的智慧的地方,這就是整首詞首詞的高潮點,什麼都不說,又好像什麼都說了。看似一肚子愁悶,但又有強大的力量輕鬆化解了。就像「此處省略一萬字」,剩下交給讀者自己腦補。這樣一來,我們既讀詞,又參與其中,讀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經歷,得到情緒的宣洩。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讀了辛棄疾的《醜奴兒》,也許你會發現:無論你多大年紀,所有的愁,都等你勇敢地克服它、超越它,等你再回頭看時,會發現其實真的不算什麼。那些生活賦予你的痛苦、憂愁會轉換成為人生經驗的能力和智慧,幫你一步步擺脫無知懵懂,理解人生的不同階段,內化出成熟和強大的氣質。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江神子·暗香橫路雪垂垂》辛棄疾

《漢宮春·亭上秋風》辛棄疾

《江南文脈》詩詞篇 25 辛棄疾《南鄉子·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最美的元宵詞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辛棄疾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辛棄疾 | 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

《漢宮春•會稽秋風亭觀雨》辛棄疾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最美的元宵詞

《賀新郎·賦琵琶》辛棄疾 | 馬上離愁三萬裡,望昭陽宮殿孤鴻沒

《西江月·遣興》辛棄疾 | 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辛棄疾

《漢宮春·立春日》辛棄疾 |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

《念奴嬌·書東流村壁》辛棄疾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辛棄疾 |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水調歌頭·盟鷗》辛棄疾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辛棄疾 | 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

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轉發只需1秒哦~

相關焦點

  • 詩詞|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醜奴兒》辛棄疾《 醜奴兒》此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創作時間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遊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
  •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翻譯賞析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
  •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 把古詩唱給你聽|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 98.辛棄疾《醜奴兒》: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譯文人年少時不明白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吟賦新詞而勉強說愁。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道:「好個涼爽的秋天呀!」醜奴兒:詞牌名。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少年:指年輕的時候。
  • 辛棄疾筆下最惆悵的一首詩詞,語言樸實,卻耐人尋味!
    惆悵是古詩詞中很常見的一種情思,李白惆悵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杜甫惆悵時,「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蘇軾惆悵時,「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但若要論惆悵的最高境界還是要數辛棄疾筆下的
  • 準時準點網抑雲,辛棄疾直呼內行!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寫過一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裡面直接批判自己少年不識愁,即為寫出膾炙人口的詩歌,一個勁的裝深沉,毫不誇張地說辛棄疾可真是自黑始祖了。
  • 少年不識愁滋味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是否覺得強說愁的少年時光是多麼的幸福!       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在上饒帶湖。人人都渴望閒居的歲月,「松花釀酒,春水煎茶」,悠閒自在,多好。可對辛棄疾來說,那卻是他生命裡最煎熬的一段時光。
  • 辛棄疾安慰自己的一首詞,短短4句,寫盡年少的風光,晚年的無奈
    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宋代:辛棄疾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chān)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chuò)銀胡(lù),漢箭朝飛金僕姑。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zī)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 品詩詞|猛男辛棄疾
    【詩詞】《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名鑑】詩人:辛棄疾 字:幼安享年:67歲朝代:南宋詩派:豪放派別號:稼軒居士世稱:詞中之龍
  • 《醜奴兒》——為賦新詞強說愁?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2016年,臺灣樂隊「草東沒有派對」發布了首張錄音室專輯《醜奴兒》。專輯發布後產生了巨大的反響,使他們一舉成名。《醜奴兒》這個帶著古韻又略有自嘲意味的獨特專輯名稱借於南宋豪放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如詞中所寫的那樣,「為賦新詞強說愁」。若是用一個字來總結這張專輯,便是「愁」,這也奠定了整張專輯敘愁的感情基調。
  • 辛棄疾被貶後寫下一首詞,豪邁背後儘是柔腸,道盡人生滄桑
    詩人給我們的印象都是柔弱的,而他恰恰相反,被後人稱為文武將領,既能吟詩作對,也是上陣殺敵,他就是辛棄疾。辛棄疾是我國著名詩人,但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出他有過一段時間的軍旅生活,並且還上過戰場,與敵人展開搏鬥。
  • 辛棄疾最悲涼的一首詞,短短4句話,道盡人生無常,讀完潸然淚下
    但我今天想寫的,是稼軒先生另外一首充滿悲涼與感慨的佳作——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讀完讓人潸然淚下。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上片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
  • 辛棄疾最有名的三首詩詞,見證「詞中之龍」的豪情與柔情
    他被稱為「詞中之龍」,他與蘇軾合稱「蘇辛」,和李清照並稱為「濟南二安」。他致力於收復故土,恢復山河,一生不休,他是辛棄疾。作為豪放派詞人的辛棄疾,他的作品豪放如驕龍,滿懷壯志,一心為國。豪放之外,亦能婉約,柔腸相思,不輸花間派。
  • 從辛棄疾,蔣捷,劉過的詞裡看人到中年
    讓我們從三首宋詞中,看看那時候人到中年的樣子。「虞美人·聽雨[ 宋 ] 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首詞寫的是作者蔣捷的少年,中年和老年時聽雨的心態。大意是說:少年時年少輕狂,過著燈紅酒綠,醉生夢死的生活狀態。
  • 鐵血硬漢辛棄疾一首詞纏綿婉轉,讓人一讀傾心
    說起辛棄疾,我們腦中立刻就會湧現他的諸多詞作,「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滿含慷慨悲壯;「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滿是心酸與無奈;又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充滿鄉村野趣,溫情脈脈。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將他稱為豪放派詞人,讓很多人忽略了他在其他風格作品上的成就。
  • 辛棄疾最不豪放的一首詞,末尾1句是人生第3境界,人一生要讀一次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後,閒居帶湖期間所作的一首經典詞作。這首詞中辛棄疾主要通過對自己「少年」和「而今」的對比,高度概括了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感受。通篇言愁,所表達出來的感情極為真摯,言淺而意深,可以說看過一眼就難以忘懷。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辛棄疾的酒詩詞29首
    恨無飛雪青松畔,卻放疏花翠葉中。冰作骨,玉為容。當年宮額鬢雲松。直須爛醉燒銀燭,橫笛難堪一再風。 2《鷓鴣天·去歲君家把酒杯》去歲君家把酒杯。雪中曾見牡丹開。而今紈扇薰風裡,又見疏枝月下梅。歡幾許,醉方回。明朝歸路有人摧。低聲待向他家道,帶得歌聲滿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