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
自Quelmalz1750年首次發表鼻中隔偏曲的文章之後,鼻中隔手術大致經歷了:鼻中隔次全切除術、典型黏膜下切除術(包括改良黏膜下切除術)、鼻中隔矯正術、鼻中隔成形術等四個時期。其中,典型黏膜下切除術(Kilian's手術)的應用最廣泛,延用時間最長。即便是在今天,依然有很多醫生在繼續採用這一手術方式。
Kilian's手術具有操作步驟規範統一,簡便易學。鼻中隔偏曲矯正徹底,療效肯定等優勢。但是,因為需要切除更多的骨及軟骨,所以18歲以下禁忌手術,成年人接受此類手術容易導致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拍擊樣鼻中隔等。為此,為了避免鼻梁塌陷,對於高位鼻中隔偏曲,Kilian's手術常常難以徹底矯正。
但是,隨著20世紀90年代鼻內鏡外科技術的引入,額鏡下鼻中隔偏曲的手術治療,逐漸被鼻內鏡下操作所替代。此時,Kilian's手術禁忌18歲以下實施,以及難以有效矯正高位鼻中隔偏曲的弊端被逐漸顯露,不僅嚴重影響到了鼻內鏡手術的整體療效,而且,嚴重製約了鼻內鏡技術在鼻-鼻竇手術的適用範圍。為此,鼻中隔成形術再次受到了重視,並獲得了廣泛開展。
二、鼻中隔成形術
事實上,鼻中隔成形術的提出與開展,不僅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而且,即便是在今天,這一手術方式,仍然處於不斷完善與提高之中。首先,早在1875年Adams就提出了通過骨折把鼻中隔移到正中位的方法,以後很多作者提出了各種術式,直到半個多世紀前,鼻中隔成形術才得以迅速發展。戰後Fomon、Becker等人提出的鼻生理和鼻中隔解剖理論,對現代鼻中隔成形術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Seltzer(1944)和Converse(1950)發展和改進了Metzenbaum的「轉門」手術,其後又有各種「轉門」手術方式。Fomon等廢棄了Killian切口,而採取貫通切口,隨後Cottle又提出了半貫通切口,Huffman & Becker(1951)及Goldman(1952)採取在貫通切口後作兩個互相平行的軟骨條,並在其後切除部分鼻中隔軟骨和骨,使鼻中隔恢復正中位。在此基礎上,鼻中隔成形術有了很大發展,但基本方法依舊大同小異。
三線減張法鼻中隔矯正術
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三線減張法鼻中隔矯正術,就是一個針對鼻中隔軟骨邊緣減張的「搖門式」手術(又稱之為「轉門式」手術)。也就是在鼻中隔軟骨與篩骨垂直板、犁骨、鼻小柱的三個交界處,針對鼻中隔軟骨做「U」字形切除。通過解除鼻中隔軟骨與除鼻梁以外的周邊結構的連接,在矯正偏曲的同時,消除來自前、後、下三個方向的錯誤張力。但此術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於鼻中隔軟骨自身存在嚴重彎曲,要想矯正軟骨偏曲,就需要切除更多的鼻中隔軟骨,否則,就會增加術後再偏曲的機率。這種或切除更多軟骨,或冒著再偏曲風險的兩難抉擇,不僅增加了手術方式和適應症的選擇難度,而且,增加了手術操作和療效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三線減張鼻中隔矯正術的具體手術操作方式存在很大隨機性,適應症的選擇也存在較多限制。
另外,這一手術操作方式,對於骨性偏曲,也缺乏有效應對措施。所謂的「骨折移位,推移居中」,對於骨質較厚者,難以實現。對於偏曲的軟骨,或是保留,或是切除,缺乏折中方案。因此,這種手術只能稱之為鼻中隔矯正術——「切除嚴重偏曲部分,保留偏曲輕微或居中的骨及軟骨」,依據這一手術原則,嚴重的鼻中隔偏曲,最終的結局或可就是一個Kilian's手術(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而非真正意義上的鼻中隔成形術。
再者,三線減張法鼻中隔矯正術,由於鼻中隔軟骨與鼻梁處連接的存在,此處張力難以徹底消除,面對高位偏曲,依然無法實現鼻中隔的完全居中。
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
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是在前鼻孔皮黏交界處偏黏膜側,由鼻中隔凸起面進路,僅剝離同側黏軟骨膜及黏骨膜,保留對側黏軟骨膜、黏骨膜與骨及軟骨的連接。在充分暴露一側骨及軟骨的情況下,先行處理犁骨和篩骨垂直板的棘突或/和嵴突。嚴重偏曲部分,磨除困難者,做局限性切除,能夠磨薄後推移居中者,儘量保留。用動力切削系統和切削鑽頭,著重處理篩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軟骨交界處及高位偏曲,將骨板磨至薄如蟬翼後「骨折移位」,並確保其能夠「推移居中」。
在距鼻頂約4mm處,與鼻梁平行,從前下至後上,對鼻中隔軟骨實施寬約1.5mm左右的條形切除2至3條,各條間距約4mm左右,在自鼻小柱距篩骨垂直板前緣的中點,再從上至下,做與前者垂直相交,寬約2mm的條形切除,對鼻中隔軟骨進行碎片化處理。最後,環形離斷鼻中隔軟骨與四周之連接,從而使其徹底喪失所有張力。
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進一步解決了三線減張法成形術所存在的諸多問題。主要優點:
1、通過充分的片狀磨除,可使保留的骨質薄如蟬翼,便於骨折移位、推移居中。
2、通過軟骨中心條形切除,環形離斷,使各種軟骨偏曲得以充分減張,完全居中。
3、除局限性切除嚴重偏曲外,通過磨薄、切碎,可以保留更多鼻中隔骨及軟骨。
4、在能夠保留更多骨及軟骨的前提下,這一手術方式可以廣泛適用於高位、前部、「C」型、「S」型等各種複雜性的鼻中隔偏曲。
5、無論何種類型的鼻中隔偏曲,都可以遵循相同的治療理念,相同的手術步驟進行操作。
改進後的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
近一年來,在原有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的基礎上,對其具體操作又給予了進一步的簡化、完善。
1、對於篩骨垂直板及犁骨的處理:更加明確了:「磨薄骨折、推移居中、局限切除、大部保留」的處理原則。其中,對於骨質增生異常嚴重者,不再強求一定要「磨薄」,理由如下:一者,骨質增生異常嚴重者,「磨薄」的過程費時費力,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再者,骨質增生異常嚴重者,年齡絕大多數是在18歲以上,不必要一定強求實施鼻中隔成形術。三者,將骨質切除後,如果能夠適度修整後回填,依然可以滿足鼻中隔成形術「保留更多骨及軟骨」的處理原則。四者,犁骨,犁骨與篩骨垂直板結合部,骨質增生異常嚴重和偏曲異常嚴重者,「磨薄」不僅難以做到,而且也缺乏充足的臨床意義,實施「局限性切除」才是更明智之舉。五者,並非所有的鼻中隔偏曲都一定需要實施鼻中隔成形術,也不是所有的鼻中隔偏曲都適合接受鼻中隔成形術,尤其是對於18歲以上,鼻中隔偏曲異常嚴重和骨質增生異常嚴重同時存在者,人們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一定選擇鼻中隔成形術。
2、對於鼻中隔軟骨的處理:將軟骨「條形切除」中的「與鼻梁平行,切除2至3條,垂直切除1條」,改為在鼻中隔軟骨正中實施「十」字型條形切除,從而進一步簡化了手術操作。更強調了「碎片化」處理的原則。口訣為「條形切除,環形切斷,碎片處理,縫合固定」。也就是在鼻中隔軟骨的中心,實施「十」字型的條形切除,鼻中隔軟骨周邊予以「環形切斷」,而後,再根據鼻中隔軟骨自身偏曲的嚴重與否,對鼻中隔軟骨進行貫通式切割——切斷,從而使整個鼻中隔軟骨變成很多碎片。最後,對鼻中隔常規實施首尾相連的「一針環形貫通縫合法」。
3、一針環形貫通縫合法:更加強調了鼻中隔全層縫合的重要性,並將鼻中隔全層縫合劃歸碎片法鼻中隔成形術的常規操作範疇。在鼻中隔前部切口處,先貫通或半貫通縫合一針,再繼續連續縫合鼻中隔前部刀口,而後,沿鼻中隔底部向後,貫通縫合鼻中隔,如果有鼻中隔黏膜撕裂、穿孔,可以與鼻底垂直縫合,修復鼻中隔撕裂、穿孔部位,如果鼻中隔黏膜完整,可以與鼻底平行縫合,至鼻中隔軟骨與骨交界處,向上縫合,最後,從鼻中隔上部向回縫合,至鼻中隔切口處,與第一針打結處的殘餘線頭,再打兩結,從而完成首尾相連的一個環形縫合,這個過程都可以選擇貫通縫合法,故而稱之為:一針環形貫通縫合法。優點:縫合固定、消除創面、防止血腫、減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