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工匠「刺繡匠」:飛針走線巧繡花 民間婦女全精功

2020-12-15 X先生的雜貨鋪

繡花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據《尚書》記載,遠在4000多年前,就規定「衣畫而裳繡」;至周代,有「繡繢共職」的記載。新中國成立後的十多年中,還能看到坐在花窗前專事的繡女,以承接單位外包繡件換取工錢貼補家用。

刺繡匠多出自農村婦女,無專業繡花者,尤以姑娘多穿繡花鞋,兒童多戴繡花帽,繡花風氣盛行。清朝婦女均以褲腿蒙裹腳面,褲腿挑制有各式各樣的圖案花邊,花邊之精巧、式樣之繁多是罕見的。它是用繡針引彩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

刺繡匠先將剪好的底樣粘在要繡的鞋、帽、錢褡、荷包的綢緞上,粘好後,背面襯以厚紙,用針線將綢緞與襯紙簡略地縫合在一起後即可繡制,繡好後撕去厚紙,拆去縫合線,再將所繡花的背面用糨糊刮平,以防開線。所繡花鳥蟲魚也相當精緻,花卉多用深淺色線繡出層次,花葉雖不分深淺,但也得繡出脈絡。

刺繡匠的工藝要求是:順、齊、平、勻、潔。順是指直線挺直,曲線圓順;齊是指針跡整齊,邊緣無參差現象;平是指手勢準確,繡面平服,絲縷不歪斜;勻是指針距一致,不露底,不重疊;潔是指繡面光潔,無墨跡等汙漬。繡花的針法極其豐富而變化無窮,共有9大類43種,主要有齊針、掄針、套針、施針、亂針、滾針、切針、平金、打點、打子、結子、網繡、冰紋針、挑花、納錦、刻鱗針、施毛針、穿珠針等等,採用不同的針法或多種針法結合會產生獨特的手工刺繡藝術效果。

刺繡匠的作品不但是美的藝術,且寓意深刻。如繡花枕頭「魚戲蓮花」,魚象徵男性,蓮花象徵女性,暗喻男女婚配結合;繡出的鞋墊、枕頂、門帘、虎頭鞋帽,美觀大方,既有剪紙效果,又有繡禮特點,深得人們喜愛。

相關焦點

  • 紅安民間藝術:繡花鞋墊
    湖北紅安繡花鞋墊是地道的民間刺繡,歷史悠久,始於東漢光武年間,興於唐,盛於清。是鄂東地區源遠流長的民間工藝,集日用與審美於一體,為鄂東地區頗具地域代表性的民間女工技藝。以絢麗的藝術特色、豐富的文化內涵、多方面的實用價值享譽國內外,為文藝界專家學者所青睞。
  • 2017中國(貴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暨第六屆中國·凱裡銀飾刺繡...
    以「弘揚工匠精神,共築民族品牌」為主題的2017中國(貴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暨第六屆中國·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將於11月17-20日在貴州省凱裡市舉辦。這個舉辦立足於當地特色產業,以原生態民族文化品牌、以當地原獨具特色的苗侗銀飾和刺繡工藝為主打的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今年創新了線上傳播和觀眾邀請模式,請當地十位從事銀飾和刺繡工藝民間工藝師為代言人,用移動互聯技術打造的高端會展活動互動和傳播技術平臺,實現活動傳播和嘉賓邀請。
  • 山西民間刺繡文化:滲透在婚戀文化,體現古老的崇拜文化
    在山西民間,對自己的意中人表達愛戀和思念的另外一種方式,就是贈送繡花鞋墊。繡花鞋墊上的圖案,通常是祝福吉祥的圖案或者文字,例如「平平安安」、「福」字、「吉祥如意」等,除了祝福性的內容以外,還有驅除災禍的內容,最常見的就是在鞋塾上繡制一個小人,這樣的鞋塾探在腳下,寓意是「蹤小人」,包含著驅除身邊的小人。
  • 燕兒谷:「九佬十八匠」留住老手藝
    圖為坐落在青翠山坳中的鄉村工匠學校。圖/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大別山南麓,羅田縣燕兒谷鄉村工匠學校的一間工作室,一個小男孩在篾匠師傅何啟林手把手的幫助下學習編篾器,陽光灑在他們的臉龐和手中的篾器上,熠熠生輝。
  • 柯爾克孜族刺繡:飛出天山的非物質文化名片
    按照歷史記載,在我國葉尼塞河流域的柯爾克孜地區有專門織造綾羅錦緞的工匠。考古專家並在葉尼塞河流域發掘的西漢時期的古墓中,就出土了印有極其精美的鳥獸及植物花紋圖案的毛織品。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1286年(至元23年)元政府"賜欠州諸局工匠紗五萬六千一百三十九綻十三兩"。在長達千年的歲月中,高高的帕米爾從未失去和祖國內地的聯繫。
  • 中國藏繡藝術之鄉,高原上傳承者,傳統民間刺繡在傳承中煥發新生
    這裡是貴南,被譽為青海「藏族刺繡之鄉」。在我國廣大藏區,由於歷史傳統、文化習俗等不同,藏族刺繡工藝也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色。例如,西藏盛產以宗教用品和裝飾為主的刺繡唐卡;在青藏地區,「貴南藏族刺繡」早已由單純的服飾裝飾轉變為刺繡藝術品;四川藏區和甘肅藏區的藏繡融合了當地的羌繡和陶繡技藝,開始與時尚接軌。每年春天,刺繡師毛葉忠帶著刺繡師的藏繡作品參加各種展覽。
  • 飛針走線,傳承「指尖」技藝 ——專訪濰坊刺繡傳承人丁培玲
    刺繡,講究做工精細、色彩考究、人物逼真、細節生動,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這幾年,伴隨機器繡花的廣泛應用,手工刺繡工藝越來越少見。但在濰坊,卻有這樣一個人,盡情陶醉在刺繡的世界裡半個多世紀,用堅守讓刺繡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她就是濰坊刺繡傳承人——丁培玲。近日,記者走進丁培玲工作室,傾聽了她與刺繡難解難分的故事。
  • 「媽媽的味道」浙江省第四屆民間巧女秀在臨海完美收官!
    9月22-24日,「媽媽的味道」浙江省第四屆民間巧女秀活動在臨海台州府城舉行;是廣大婦女同慶豐收、共享喜悅的歡樂集會。台州將以此次活動為新起點,一如既往地鼓勵支持全市廣大婦女創業創新,特別是推廣「媽媽的味道」民間美食線下集市、線上秀場活動,傳承發揚台州傳統美食文化,挖掘傳統手工藝女巧手,發展「指尖上的文創產業」,把美麗味道、美麗手作、美麗農旅、美麗農創等工作串聯成線,全方位打造婦女就業創業全產業鏈條,為助推新時代美麗台州建設貢獻巾幗力量。
  • 民間工匠「籠屜匠」:曲尺能成蒸籠器 得心運呈食豐盈
    籠屜是廚房蒸饅頭的主要炊具,籠屜匠則是製作籠屜的匠人。傳統手工製作的籠屜是由柳木、竹片、藤線等原料製成。籠屜匠一般也有開設鋪面專門兜售籠屜的,匠人大多講究信譽,視籠屜質量為立身之本。另有一類籠屜匠以家庭作坊為主,製作籠屜時就在家中,如有人定製籠屜,就為客戶精心製作;生意清淡時,便挑起擔子遊走鄉村,為人修理損壞的籠屜,風餐露宿,掙一份辛苦錢。修補或削剪,不上一袋煙功夫,一個損壞的籠屜就可以繼續使用。
  • 濰坊文化人物 | 濰坊刺繡傳承人丁培玲:飛針走線,傳承「指尖」技藝
    」刺繡,講究做工精細、色彩考究、人物逼真、細節生動,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這幾年,伴隨機器繡花的廣泛應用,手工刺繡工藝越來越少見。但在濰坊,卻有這樣一個人,盡情陶醉在刺繡的世界裡半個多世紀,用堅守讓刺繡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她就是濰坊刺繡傳承人——丁培玲。近日,記者走進丁培玲工作室,傾聽了她與刺繡難解難分的故事。
  • 「海味·媽媽的味道」寧波市民間美食美物巧女秀圓滿收官
    「海味·媽媽的味道」寧波市民間美食美物巧女秀圓滿收官 2020-11-09 1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統刺繡工藝簡直太美了!
    而民間的工藝繡品正是傳統刺繡工藝中最特別的呈現,將物質和精神、藝術和生活、文化和經濟融合為一種全新形式,反映中華民族的精神訴求、宗教信仰等,也向世人展現了歷朝歷代多變的地域風俗風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生動、完整的文化創造。對於中國傳統的刺繡文化,不得不讚嘆一句「技藝精湛」。
  • 民間蛋雕藝術·張振武
    民間蛋雕藝術·張振武
  • 貴州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楊婷婷:讓更多人一起學習傳承蠟染技藝
    在安順市西秀區蔡官鎮梅家莊村蠟染坊內,貴州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安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婷婷細心地梳理著掛穗,「最新設計的雙魚形吉祥掛件,寓意吉祥,很受市場歡迎,兩天能做好一隻。」組織培訓繡娘。
  • 新疆民間手工刺繡「雲上服貿會」展現藝術魅力
    「花之氈」民間手工刺繡飾品:包含香囊及項鍊,所繡製圖案採自新疆民間,經過文字創意和設計團隊創新開發,手工繡制而成,寓意吉祥如意;「疆湖小妞」系列展品:人物形象完全原創,將新疆地方方言與民間手工刺繡結合,有同款人物挎包、帆布包、筆袋,書籤、U盤等,附有同款表情包免費使用;「西域美人記」系列展品:人物形象完全原創,就西域美人如西王母等進行設計和創意表達,有同款人物筆記本、明信片團扇等,意在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新疆的歷史風物
  • 江南農民畫,中國民間美術的獨特一脈
    其靈感源泉包括藍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畫及花燈、剪紙、繡花、編織、泥塑等,都是江南一帶頗具特色的民間美術,本身就歷史悠久,鄉土氣息濃厚,藝術價值較高。再如,南京的六合農民畫,風格上既有江南水鄉的秀麗委婉,又有淮北平原的粗獷豪放,題材上有的取材於古老的民間習俗、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有的取材於富有時代氣息的農村生活和對未來的憧憬;嘉興的秀洲農民畫,從紡織、稻作、民俗等文化中吸納了灶頭畫、藍印花布、刺繡、剪紙、服飾、建築等民間藝術,色彩明麗而不豔俗,構圖飽滿而不壅塞;南通的如東農民畫具有獨特的江海風韻,作品充分貼近當代的漁民日常生活。
  • 中國刺繡,驚豔了世界!
    中國的文化歷史豐厚,也留下下了許多獨門精湛的手藝,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有關中國傳統之最之一的-中國刺繡吧!中國刺繡又稱絲繡、針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中國是世界上發現與使用蠶絲最早的國家,人們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開始養蠶、繅絲了。隨著蠶絲的使用,絲織品的產生與發展,刺繡工藝也逐漸興起,據《尚書》記載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
  • 四川:傳承非遺奔小康,彝族繡娘飛針走線繪出脫貧之花
    、省級非遺傳承人,飛針走線繡出了多彩人生。從學生到老師,從繡娘到工匠,48年來,她獲獎無數卻始終專注,她實現了人生目標卻不忘同胞姐妹。她始終堅守初心,運用自己勤奮的成果,助力脫貧攻堅、倡樹文明新風,繡出了新時代的文明之花。她就是涼山州嘿嗎咔旅遊文化有限公司和甘洛縣彝針彝線刺繡專業合作社創始人——阿西巫之莫。
  • 油畫藝術:二十二種民間老技藝,有些已經行將消逝……
    湘妃竹蘇繡雙面八絲繡花扇團扇,就是圓月形的扇子,又稱宮扇、合歡扇等等。更會用上各種傳統的刺繡手法,繡金、繡銀、滾邊,一道工序花上一兩天都很常見。僅是縫製一件普通的旗袍,也需要花上一周的時間。機器踩出來的衣服硬梆梆的,體現不出女性柔美的氣質,人手才能縫出圓潤的感覺。
  • 油畫美學:二十二種民間老技藝,有些已經行將消逝……
    湘妃竹蘇繡雙面八絲繡花扇團扇,就是圓月形的扇子,又稱宮扇、合歡扇等等。更會用上各種傳統的刺繡手法,繡金、繡銀、滾邊,一道工序花上一兩天都很常見。僅是縫製一件普通的旗袍,也需要花上一周的時間。機器踩出來的衣服硬梆梆的,體現不出女性柔美的氣質,人手才能縫出圓潤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