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兒谷:「九佬十八匠」留住老手藝

2020-12-23 瀟湘晨報

圖為篾匠屈君成正在檢查剛剛篾出的篾條。

圖為篾匠師傅何啟林(右)手把手教小遊客學習編篾器。

圖為王曉東(左一)幫小遊客做陶器泥胚。

圖為油麵師傅樊文佳(右)拉出麵條幫同事炸饊子。

圖為畫匠丁志剛正在創作中。

圖為坐落在青翠山坳中的鄉村工匠學校。

圖/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大別山南麓,羅田縣燕兒谷鄉村工匠學校的一間工作室,一個小男孩在篾匠師傅何啟林手把手的幫助下學習編篾器,陽光灑在他們的臉龐和手中的篾器上,熠熠生輝。

青翠的山坳中,一片青磚灰瓦回字型平房,十數間房裡,篾匠、木匠、畫匠、花匠、鐵匠、酒匠、石匠、陶匠等工匠師傅們,正各自忙碌著。

這所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的學校,老師是號稱「九佬十八匠」的鄉村手藝工匠,而學生則是遊客、研學學生和慕名而來的手工藝愛好者。

「九佬十八匠」之稱起源於清初的湖北,隨著漢口開埠,許多鄉間手藝人到漢口謀生,他們走街串巷,開店設行,逐漸形成了涵蓋人們生產生活各方面服務和產品的行當,成為民間對手藝人的統稱。隨著社會發展,這些手藝人生產的傳統手工藝產品失去了往日的光澤,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我15歲開始學手藝,開始也不願意,太麻煩太辛苦,家裡人逼著我學,後來堅持了四五年,就學會了。」6月20日,69歲的老篾匠屈君成邊趕篾條邊笑道。一把篾刀在屈師傅手中,一會工夫就把一段幾米長的毛竹慢慢變成了一條條厚度不到1毫米、寬窄不到3毫米的篾條,如同絲線在手中翻舞。

油麵的歷史已有近千年,是大別山地區喜慶吉祥事必不可少的傳統美食。樊師傅一邊把麵團拉扯成長長的麵條,一邊說:「做油麵很辛苦,天不亮就要起來和面,幹活累、(生活)壓力大,也想過放棄。不過機器雖然產量高,但是做不出手工的味道啊!」他略帶遺憾地說:「我今年68了,想帶個徒弟,但是沒人學啊!」

老匠人需要保護,老手藝需要傳承。

2018年,回到羅田創業的燕兒谷帶頭人、燕兒谷生態觀光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志新,意識到「小時候,遊走在鄉村的那些篾匠、剃頭匠、鐵匠、木匠,婦女們的剪紙、烙畫、刺繡、編織,正在成為鄉村的傳說和回憶」,他想,鄉村工匠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工製品凝聚著祖先智慧和特殊的文化內涵,辦個鄉村工匠學校續存根脈。當年6月,燕兒谷向社會招募「九佬十八匠」,從中挑選出首批30名工匠,成立大別山地區第一所鄉村工匠學校。傳統手藝人聚集於此,潛心創作各自的得意作品,成為閃亮的鄉村文化和旅遊符號。

現在,工匠師傅們年事已高,手藝瀕臨失傳,每一件作品都堪稱藝術品。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傳承。

2018年10月,「黃岡市燕兒谷鄉村工匠學校」正式掛牌,黃岡市人社局成立專班,與羅田縣人社局一起助力學校發展。結合「黃岡工匠培育行動」,授予鄉村工匠學校「黃岡市民間工藝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同時,還為學校在技能人才培養、職業技能鑑定等方面提供服務,把鄉村工匠打造成羅田縣產業發展「新名片」。

6月20日傍晚,31歲的陶匠王曉東,在燕兒谷燕歸園的宿舍裡上網課,參加中宣部舉辦的全國文藝業務骨幹美麗鄉村建設文化創意人才培訓班課程。2018年,曾經在杭州上學、工作的王曉東,來到燕兒谷景區參觀工匠學校,看到老一輩的工匠師傅們在這裡傳承手藝,於是決定留在家鄉發揚傳統文化。

「其實,我回來就是想為鄉村振興盡一點力,用我所學的陶藝技術結合新時代的鄉村元素,創新創作一些大家喜歡的工藝作品,讓傳統手工藝重新回到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王曉東靦腆地笑了笑。

小知識

「九佬十八匠」

「九佬十八匠」是中國民間對靠手藝謀生的民間工匠的一個統稱。在中國民間,有很多手工藝人,他們走鄉串戶,用自己的手藝服務鄉民,這些藝人的手工技術與鄉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他們不僅是中國民間的藝人,更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

「九佬」指的是鬮豬、殺豬、騸牛、打牆、打榨、剃頭、補鍋、修腳、吹鼓手這九個行當。

「十八匠」包括:金匠、銀匠、銅匠、鐵匠、錫匠、木匠(又分長木匠,即建房的;方木匠,即打家具的;圓木匠,即做圍桶、腳盆的,也稱為箍匠;還有鋸匠即鋸木板,也稱界匠)、雕匠、畫匠、彈匠、篾匠、瓦匠、壘匠,鼓匠、椅匠、傘匠、漆匠,皮匠。此外還有織布匠、絨匠、染布匠、彈花匠、鑄造匠、磨剪鏟刀匠、窯匠等。

【糾錯】

【來源:湖北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古代「九佬十八匠」是指的哪些人?
    「九佬十八匠」是古代對民間手藝人的泛稱,比如剃頭匠、磨刀匠、木匠、吹糖人等等,都屬於這類人。「九佬十八匠」和「七十二行」的意思差不多,過去民間並非僅「七十二行」,同樣古代也並非只有「九佬十八匠」這二十七行當。
  • 修表匠:用老手藝留住光陰的故事
    修表匠曾經是風光無限的職業,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修表這一行當似乎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以前街頭巷尾常見的修表攤也變得難尋蹤跡,但闞衛東仍在堅守。1月12日,小夥子楊愷一路打聽,找到了位於大武口步行街長虹商場樓下的一家鐘錶維修店,要找52歲的修表匠闞衛東,讓他修理自己的一塊舊手錶。「你這塊手錶有些年頭了吧,現在市面上見不著了。」「這塊手錶有30年了,一直好好的,前兩天突然不走了。」「雖然時間長了,但這塊手錶裡面的零件都很新,問題不大,好好保養,這塊表還能用很久。」
  • 把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 「十八匠」項目斬獲全國大獎
    成都市郫都區郫筒街道「十八匠·修匠心社區公益服務」項目,一路過關斬將摘得銀獎。"十八匠"是郫筒街道奎星樓社區為滿足居民需求,提高社區服務質量,以社區公共空間為支撐,充分動員社會力量,發掘傳統匠人、手藝人,為社區居民提供多樣性的公共服務。包括了剃頭匠、補鞋匠、磨刀匠、織布匠、鞋匠、水電工匠、鎖匠等。
  • 羅田萬密齋中學到燕兒谷工匠學校上勞動實踐課
    這是羅田萬密齋中學的學生在羅田縣燕兒谷的鄉村工匠學校裡上的一堂生動勞動實踐課。12月8日,羅田萬密齋中學600餘名學生來到羅田縣燕兒谷參加戶外研學旅行活動,同學們在燕兒谷體驗了傳統手藝製作、馬術學習、羅田民歌欣賞、真人CS等項目。
  • 修表匠帶你走進光陰的故事
    修表匠曾經是風光無限的職業,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行當似乎與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以前街頭巷尾常見的修表攤也變得難尋蹤跡,但易偉良仍在堅守。他說:「作為一名修表匠,我幫人們留住鐘錶裡的光陰故事,很有成就感。」走進這家鐘錶店,角落裡擺著一張舊木桌,桌上有一盞小檯燈和一堆工具。易偉良坐在椅子上,眼睛戴著放大鏡,低著頭,左手拿著一塊表芯,右手平穩地捏著一把磨得發亮的鑷子,小心翼翼地拆卸著。
  • 一門即將消失的老手藝 沁著竹香的「篾匠」
    小時候,村裡有個小篾匠,小篾匠其實並不小,二十好幾了,但家家戶戶雖然離不開小篾匠編的鬥笠、淘洗的竹簍竹籃、挑稻穀的竹筐,連小孩也喜歡小篾匠的竹蟈蟈,但在村裡人眼裡,小篾匠不管手藝多好,篾匠這個職業始終不能和木匠瓦匠這些手藝人相提並論,在九佬十八匠中處於末流,所以小篾匠始終被稱作小篾匠。
  • 鍾情一生 西安這位修表匠48年堅守瀕臨失傳的老手藝 巧心妙手修補時光
    九十年代後期手機盛行,開始取代了手錶,匠人們的生活朝不保夕,紛紛轉行,修表行業日漸受到了冷落,修表師傅的生意也發生了變化。西安的西梆子市有一家鐘錶修理部,不到十平米的店鋪,坐落在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取,只有一個藍色背景的門頭,上邊寫著鐘錶修理部。簡單的推拉門上,還寫著專業修表,保修半年。
  • 草編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草編製作體驗成熱門 地方產業集聚引領行業草編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本報記者 盧 嶽「挑出去、拉過來、往下壓,有了差異化的產品,就等同於留住了客源,加深了後續的合作。「如今,溫嶺帽業在行業發展過程中,逐漸摒棄了單一生產草帽產品的傳統理念,發展和延伸到草、紙業工藝品行業。」業內人士表示,日本、荷蘭、瑞士、美國以及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帽業經銷商均在溫嶺有長期商務代表。「溫嶺草編帽企業不再滿足於貼牌合作,而是更多地傾向於打造自主品牌。」
  • 《太平聖惠方》九花十八葉秘方重現天日
    解密九花十八葉秘方 九花十八葉秘方,顧名思義,其配方採用的是植物的花朵,綠葉。那麼,到底採用的是哪些植物呢? 據記載,九花十八葉減肥秘方,其核心材料是一種名字很奇怪的花,叫玳玳花。
  • 民間老手藝:生絲熟夏布,做煞老師傅
    形如壽桃的瓦蒸 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 老手藝是民族生產生活方式 陳舟寶先生的專著 《打撈沉船——天台老手藝尋蹤》 由學苑出版社正式出版 有人將陳舟寶 與鹽野米松相提並論 認為這是中國版的《留住手藝》 是一本傳世之作
  • 嫁給香港佬
    村裡有女孩長到十八、九歲時,媒人婆就絡繹於途。盛夏裡的一個早晨,我到村頭的小河挑水時,看到一列約有十部的單車隊走進了村莊,住在村頭的輝叔全家站在大門口迎接他們。在河邊洗衣服的大嬸告訴我,這是鄰村來的相親隊伍。原來這村裡有一戶人家,大兒子在十幾歲時,就到了香港投靠叔伯,在餐館裡打雜,現在三十多歲了,已磨鍊成大廚,月入過兩千元。
  • 走走郴州的「九街十八巷」,了解她的前世今生
    郴州城的「九街十八巷」有個不斷變遷演變的過程,你知道多少呢? 它過去是什麼樣子? 曾經有哪位英雄也走過這條街巷? 今天,小編認真為大家深扒一下郴州「九街十八巷」的前世今生! 前世~ 街巷,一頭連接歷史隧道,一端通達未來方向,是一個城市固定而厚實的戶口本冊頁。
  • 這些老手藝快要消失了,70 80後一代的記憶~
    >今天小編帶大家來看看:那些正在漸漸消失的老手藝過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捨不得扔掉,往往會找個補鍋鋦碗的(補鍋匠往往兼鋦碗),修起來繼續使用。圖文整理自網絡這些老手藝,你都見過嗎?或者,有勾起你的回憶嗎?
  • 王際昌:堅守紅對蠟的老手藝
    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1988年之後,村裡大部分制蠟人都放棄了這項老手藝。經歷過輝煌,也走過低谷,但是王際昌一直在默默堅守著,憑著骨子裡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和對蠟燭老手藝的那份情懷,他也終於迎來了曙光,蠟燭生意一年比一年好。「每天凌晨3點準時起來化蠟,一次是兩鍋600斤,需要2個多小時,化好以後工人來直接就可以幹活,節省了很多時間。」
  • 【視頻】清宮裡走出的老手藝—百寶鑲嵌
    【視頻】清宮裡走出的老手藝—百寶鑲嵌 2020-09-27 14: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韓劇推薦:《十八的瞬間》,回憶十八歲的瞬間,留住美好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十八歲是一個美好的年紀,踏入十八歲也就意味著你不再是一個小孩子了,有的是更多的責任與擔當。對於一個人的十八歲而言,每一個人的經歷都會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校園裡所經歷的。最近伴隨著國產劇《時光與你都很甜》的熱播,讓我們很好地感受到了校園生活的美好。
  • 「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的兩層含義,賦予湖北人雙重標籤
    現在,一提起「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也總會給人一種貶義甚於褒義的感覺,那這種感覺到底是何時出現的?難道這種感覺自始至終如此嗎?為此,我們就要先講解「九頭鳥」在楚文化中的形象與地位。這就要說到「九」這個數字在古代的特殊意義。九在古代為陽數之極,沒有任何數字能與它的地位相媲美。就如古代的特殊字「太」「元」一般,表示第一,最大之意。太,有太和殿、太上皇、太和元氣、太上老君;元,有元旦,元始天尊。九表示至高、至大、至多、至廣、至深、至長的含義九更多了,總之加上九,意味著在各方面達到極點。
  •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是貶義還是褒義?張居正:別罵我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的來源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這句話我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但是沒有找到官方和權威機構的相關介紹,都是一些民間猜測。我總結了一些關於這句話的來源。湖北在古代的時候是楚國的管轄範圍,並且是一個核心位置,那個年代人們比較崇尚圖騰,作為國家的神獸。
  • 借鑑臺灣文創品牌,讓老手藝活在人間煙火裡
    美麗浪漫的貴州花草紙昨天看了紀錄片《講究》,感覺中國有太多驚豔時光的老手藝,可惜這些老手藝很多都因為時代需求的變化,在慢慢地消失,實在讓人心痛。目前很多已經不適應市場的老手藝,都靠國家直接補貼各種技藝傳人,這個固然有必要,它可以最原汁原味地將手藝保留下來。但我認為,除此以外,保護老手藝最重要的是——將老手藝盤活,活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