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佬十八匠」是古代對民間手藝人的泛稱,比如剃頭匠、磨刀匠、木匠、吹糖人等等,都屬於這類人。
「九佬十八匠」和「七十二行」的意思差不多,過去民間並非僅「七十二行」,同樣古代也並非只有「九佬十八匠」這二十七行當。
對於「九佬十八匠」怎麼來的有一個傳說。
我們都知道,魯班是古代匠人的祖師爺,相傳他有二十七個徒弟,這些徒弟都很尊敬師傅。
在魯班八十大壽的時候,徒弟們要好好慶賀一番,畢竟人生七十古來稀,師傅都八十歲了,這屬於「上壽」。
壽誕頭一天,不知什麼原因,當天只來了十八個徒弟。
這並沒影響魯班的情緒,席間推杯換盞好不熱鬧,酒至微醺時,魯班對大徒弟說:「為師都這麼大年紀了,也沒別的奢求,就是想在有生之年讓你們都有一門手藝,以後吃穿不愁」。
大徒弟開口道:「師傅都是為我們好,有道是『一招鮮吃遍天』,藝多不精,師傅給我們分分行當吧,一人學一門,各精一行豈不美哉?」
魯班很欣賞看了大徒弟一眼,說:「我也是這麼想的,這樣吧,你把十八位徒弟的名單給我,晚上我給你們分分行當」。
到了第二天,魯班把分好的行當和名單交給了大徒弟。
只見師傅寫著「金、銀、銅、鐵、錫、石、木、雕、畫、皮、彈、軋、篾、瓦、壘、鼓、傘、漆」十八行當,對應十八位徒弟,這就是後來的金匠、銀匠、銅匠、鐵匠、等十八類手藝人,俗稱十八匠。
十八位徒弟呼啦啦跪倒一片,感謝師傅賜給吃飯的手藝。
就在這時,另外的九個徒弟趕到了,原來路上耽擱了,故而晚來了一天。
九個徒弟祝完壽,當時最小的徒弟開口道:「師傅也賜給我們九個一人一個行當吧!」
魯班經過苦思冥想,最終把「閹豬、殺豬、騸牛、打牆、打榨、剃頭、補鍋、修腳、吹鼓手」九門手藝給了晚來的九個徒弟。
眾人皆大歡喜,唯最小的徒弟不高興,他說師傅偏心,為什麼把我的吹鼓手手藝排在最末?
魯班哈哈大笑解釋道:「民間紅白喜事都把吹鼓手排在最前頭,師傅可沒虧待你。」小徒弟一聽樂了。
這九個行當就被稱為九佬。
其實每個地方對「九佬十八匠」有不同的解釋,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行當,不過大同小異。
據考證,一般認為「九佬十八匠」之說始於明末清初的漢口和黃陂一帶。
漢口是武漢三鎮之一(武昌、漢口、漢陽),原來它不叫漢口,而是叫江夏,因交通便利,乃九省通衢之處,因此匯集了各地商人。
外地商人中陝西人最多,由於漢水發源於陝西,陝西人去江夏做生意很方便。
江夏是漢水流入長江的出口處,因此陝西人經常把江夏稱為漢口,慢慢人們習慣了漢口這一稱呼。
久而成習,江夏遂改名為漢口。
鴉片戰爭以後,漢口開埠通商,黃陂距離漢口很近,大量民間手藝人湧入漢口謀生,當時有「無陂不成鎮」之說,匠人走街串巷,開店設行,於是有了「九佬十八匠」的出現。
文/秉燭讀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