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對女性的道德要求,開始時是作為貴族婦女的日常儀德而制定的,後來經過儒家的提倡,成為全社會所遵奉的「婦道」。
那麼,三從四德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出自《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三從」與後來習稱的「三從四德」之中的含義並不一致。
「三從」原本指的是貴族婦女為親屬服喪的儀制,「從」的意思是在儀制上的依從,而不是權力關係上的服從。
後來,「三從」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
三從與漢代所提倡的「三綱五常」中的三綱是相互對應的,「從」字含義廣泛,在這裡有著聽從、跟從、順從的意思。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女子三從這裡實際上就是從父、從夫。
出自《周禮·天官》:「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據鄭玄的注釋,「婦德」指貞順,「婦言」指辭令,「婦容」指修飾,「婦功」指紡織,這是王妃所應當學習的四種「婦道」。
東漢才女班昭作《女誡》,將其稱為「女人之大德」,這也就是「四德」所蘊含的具體內容:
清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已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
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於人,是謂婦言;
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
專心紡績,不好嬉笑,潔齋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
「三從」是古代男尊女卑社會背景下的產物,其要求女子無條件地服從男子;而「四德」也是古代社會女子無權涉足公領域而形成的一種狹隘的道德要求。
「三從四德」對婦女所做的要求體現出明顯的男權色彩,是與當時社會相匹配的一種主流價值觀,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尤其是「三從」,抹殺女性獨立人格,剝奪女性自尊,與現代法治社會不兼容。
2019年教育部印發《禁止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若干規定》,其中規定不得以「國學」為名,傳授「三從四德」等封建糟粕。
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