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為何要學禮法「三從四德」,裡面都是些什麼內容?

2021-03-05 非常歷史

  「三從四德」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在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範要求。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但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體);《周易》中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恆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制寡婦改嫁等。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

  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未嫁從父」

  「從」有多重含義——聽從、隨從、服從、跟從等意思。被要求遵從三從道德的婦女不能自專、自主,必須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為女孝,為妻賢,為母良。

  「未嫁從父」

  「未嫁從父」就是要求沒有出嫁的「在室女」聽從父家長的話,「不違父命」就是「事親孝」(「親」按照孔子的解釋是指父母雙親,但又說「資於事父而孝母」);女兒孝順,除了日常生活照顧周到,還要在父親遇危難時挺身而出,像西漢文帝時淳于緹縈說服文帝廢除肉刑,使父親免於罪;東漢曹娥為救落水的父親被淹死(史載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在終身婚姻大事要聽從「父母之命」也是「從」和孝的表現。

  「既嫁從夫」

  「既嫁從夫」就是要求出嫁為人妻的婦女隨從、服從、跟從丈夫。「從夫」從女子出嫁就開始了,迎娶的儀式是「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從此始」;母親叮囑女兒「無違夫子」。

  到夫家,按照丈夫的輩分、名分得到親屬稱謂(如子媳、娣姒、嬸、嫂等)。妻子視丈夫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違」,必須順從、敬重丈夫,夫唱婦隨。像漢代孟光對丈夫梁鴻「舉案齊眉」,被贊為「相敬如賓」。妻婦還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還要為丈夫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從宋代以來成為對婦女最重要的職責。

  「從夫」還有對丈夫忠誠不貳,保持貞操,丈夫死後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時期息國國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國俘獲,楚王逼她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為史書表彰貞節的模範。歷代官方表彰貞節烈成為制度,導致一些婦女自殘生命,甚至在丈夫將要病死和戰死前,妻妾們提前殉節,表示對丈夫的忠誠。

  「夫死從子」

  「夫死從子」在「三從」中,唯有「夫死從子」令人費解,因為儒家倫理中有「尊母孝母」的傳統,母親對兒子擁有相當的權力。但禮教又規定:「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禮記?郊特牲》)這裡的「從」就是「從其教令」,也就是凡事由父、夫、子做主的意思。對於死去丈夫的寡婦來說,「從子」就是「從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節不嫁,還要含辛茹苦地撫養兒子長大,對作為一家之長的兒子遵從,重大事情由兒子做主。春秋時魯國一位寡婦,有九個兒子,歲末祭祀完畢,她想回娘家探望,根據「夫死從子」的禮規,需經兒子們的同意;召集兒子來得到許諾後,她又囑咐九個兒媳看好門戶,說自己晚上一定回來;結果她回家天還沒有黑,就在門外等到天黑下來,被魯國大夫看見,表揚她守禮。孔子的嬸母敬姜也是模範寡婦,事事依禮行事,丈夫、兒子前後死了,她上午哭丈夫,傍晚哭兒子,被孔子讚揚為「知禮」。

  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是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言語(指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並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

  婦德:就是守節操,「從一而終」,「一女不嫁二夫」,封建時代為女性立的牌坊可以說都是頌其貞節的。婦女一旦失貞,那就非死不足以謝天下了,死後仍不失為「烈女」而傳為美談;倘若失貞後居然還活著,就淪為不齒人類的妖孽了。

  婦言:是要求婦女語言美,講話講究分寸、得體,不講粗話。

  婦容:是女性的容貌美,「女為悅己者容」,要以端莊嫻雅的容貌取悅於丈夫。

  婦功:是指勞動,如紡紗、織布、縫紉、刺繡等,婦女也只能在這個範圍內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

《非常歷史》

verydaily

搜索名字或識別右圖二維碼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鑑今



相關焦點

  • 作為古代婦女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三從四德」指的都是什麼
    「三從四德」是古人根據「內外有別」的原則,以儒家禮教對婦女在道德、行為、修養方面的規範要求,具有極為濃厚的古代禮教特點。作為中國古代婦女最為重要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很多人認為「三從四德」本質上就是對女性壓迫的一種象徵,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算全面。
  • 古代的「三從四德」具體指什麼?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對女性的道德要求,開始時是作為貴族婦女的日常儀德而制定的,後來經過儒家的提倡,成為全社會所遵奉的「婦道」。那麼,三從四德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出自《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 三從四德、琴藝女紅、讀書學習,古代日本女性的「賢妻」標準
    日本女性古代日本的文化形成深受中國古典文化的影響,儒家思想則成為日本文化的主流方面。在對於日本女性的教養方面,日本社會形成了與中國古代同中有異的社會風貌。古代的日本女子被要求遵從三從四德,服從社會禮法的規範,成為男權社會之下的順從者。
  • 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接受三個月的突擊訓練,她們要學什麼?
    1.古代女子早嫁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女子出嫁非常早,甚至有時律制規定女子多少歲之前必須嫁出去,否則懲罰家人,或者加重稅賦等等,尤其是在戰爭年代,國家急缺人手的時候,年齡一度突破下線。不過古代這個時候,大人們還把他們當作孩子看待,還可以一起玩耍,到了十歲之後,連一起玩耍都不可以了。在十歲之後,男孩子們要出去學習,學習治理國家的知識,或走入仕途,或經商等等。3.「女子無才便是德」到底是什麼意思?
  • 古代的男子,為何都喜歡娶15歲以下的女子,原來裡面藏有「貓膩」
    在古代常常出現「老少配」的情況,年齡的差距,給兩人造成了巨大的鴻溝,婚後生活也往往不幸,最慘的還是那些年輕貌美的女性。可以說,古代男子非常偏愛娶十四五歲的姑娘,也有大量女子在此時就已經出嫁,為什麼古代男子專挑這麼年輕的女子,等到十七八歲,或者上了二十歲再娶不行嗎?這麼著急,究竟是為了什麼,還是說這裡面另有隱情?
  • 古代女子投河自盡時,為何要留一雙鞋在岸邊?原因讓人肅然起敬
    在後世的口中,古代女子與三從四德掛鈎,雖然女子在各朝都存在地位不高的情況,但在明清兩朝之前,女子並不是毫無地位,甚至部分皇帝的嬪妃或是皇后,都是屬於二婚的女子,以此得知女子在婚姻上也是有一定的自由。於是李清照並揭發了張汝舟科舉考試作弊過關的事情,與張汝舟離了婚,但在當時,女子提出離婚,無論對錯,都是要坐兩年牢,後來還是因為李清照的名氣,以及朝中友人相助,李清照坐了九天的牢就被放出來了。
  • 古代的官妓是什麼?為何很多女子寧願死,也不願意去做官妓
    古代的官妓是什麼?
  • 老一輩人教誨未婚男人:「寧窮死,不娶生妻」,生妻是什麼意思?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女子的地位比較低下,講究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女人要遵守三從四德,哪怕丈夫在外奔波,妻子在家也要安守婦道,耐心等候。如果丈夫沒有去世,但是卻跟丈夫離異,按照古代的說法,實際上用休妻更具體一些。
  • 老話說「寧娶從良妓,不要過牆妻」,有什麼道理?男人要多注意
    老話說「寧娶從良妓,不要過牆妻」,有什麼道理?男人要多注意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說寧願娶青樓裡面想要從良的煙花女子,也不會娶紅杏出牆的女人。由此可見,在古人的觀念裡面,雖然青樓女子一直存在於煙花之地,可是不一定就是風月之人,因為她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只賣藝的。
  • 《知否》原著顧廷燁為何非要承襲寧遠侯爵位?看懂古代禮法就懂了
    劇中的顧廷燁並非為的是這爵位,只是想要出一口氣,小秦氏在意的,他就非要搶去。但是在原著中,卻是他自己本身就想要襲爵,但卻沒有選擇皇帝為他選的襄陽侯府。顧廷燁乃是侯府嫡次子,長子顧廷煜整日抱病,身體已經是一日不如一日,垮掉也是早晚的事。顧廷煜沒有兒子,按照規矩來說,理應由顧廷燁承襲寧遠侯的爵位。
  • 古代為何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古代的女子每天都幹什麼
    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家人認為女兒長大遲早都要嫁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對女子都不太公平,基本上女子都是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看待,並且古代都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什麼呢?2、封建社會的思想觀念因為之前的發展需要,延續到後來,就形成一種思想觀念,也可以說是一種流行,都說這樣好,就都去學,就跟80、90年代流行的「非主流」一樣,當時都說這樣好看,大家就都跟風,都弄成「非主流」的樣子。
  • 為何古代新娘婚後三天要「回門」?因為有些事情,必須在娘家做
    眾所周知,結婚生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自古以來都非常受人的重視,結婚的過程也是非常的繁瑣的,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所要遵循的禮節就比較多了,特別是古代成親的流程,並不像如今這麼簡單,要經過納採、問名,再納吉、納徵,最後請期、親迎,在舉行各個步驟的時候,都要非常的認真,夫妻兩人在洞房之前也是不能有任何接觸的。
  • 三從四德重又來
    更奇葩的是,打了人,搶走了孩子的婆婆居然宣稱,女人嫁人之後,要三從四德。三從四德這個概念,想必現在許多年輕人知道倒是可能知道,但內容已經所知不詳了。在這裡,有必要重提一下,所謂三從,即女子未嫁從父兄,即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即為德言工貌。一個字,女子就是男人的從屬品,確切地說,就是奴僕。只有義務,沒有半點權利。
  • 古代女性日常生活:琴棋書畫、待字閨中,均為貴族女子的專享
    比如,為古代女性樹立道德標準,並將其細化為「三從四德」,就是周朝時期儒家先賢的「傑作」。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女性群體,從幼兒時期就會被灌輸「女德」思想,而所謂「女德」主要內容就是「三從四德」。「三從」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而「四德」則是指「德、言、容、工」。
  • 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服」為何能代表古代親屬制度?
    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大部分朝代的發展都受到了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影響,因此等級制度深入人心。五服圖皇親國戚、世家大族都存在著嚴格的親屬制度,並且代代相傳,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古代親屬制度則是"五服圖"。那麼"五服圖"中包含哪些內容?它為何要稱作五服呢?
  • 古代夫妻睡覺,通房丫環為何要穿睡衣守在床邊?原因難以啟齒
    古代夫妻睡覺,通房丫環為何要穿睡衣守在床邊?原因難以啟齒在中國古代,女子的地位是很低的,三從四德是基本守則,在此基礎上還要迎合男人的喜好,做一些有損身心健康的事情,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卻要從一而終,男人可以在外面花天酒地,但是女人也只能在家裡相夫教子普通的富人家裡,除了女主人之外,也是有一些丫環存在的,有錢人家為了享受生活,也需要丫環的伺候,丫環之間也是有著不同的分工的
  • 古代女子出嫁前,必須檢查身體這個部位,逼得一些女子羞愧自殺!
    古代女子出嫁前,必須檢查身體這個部位,逼得一些女子羞愧自殺
  • 古代女子的化妝品都是些什麼?這些配方你敢試試嗎?
    畢竟嘛,人也是生物,潛意識當中,為了繁衍後代,和其它生物一樣,都是想讓自己受到異性的青睞,外表比較直觀,但是品德容易隱藏,所以打扮好自己就變成了主流,而在這裡女性則是最為普遍。 現代的女性打扮,也就那樣,或許大家已經司空見慣,但是古代女性是什麼打扮的呢?今天我就帶大家說叨說叨。
  • 「三從四德」是如何死灰復燃的?
    丁璇女士的講座視頻和文稿網上一搜一大把,她在全國好多地方都做過演講,內容遠比在九江學院更加離譜,之前還一直是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的先進典型的正面形象,只不過這次關注面擴大,捅了馬蜂窩。她的言論還包括:「一個女子能夠使她的丈夫兒子都能得到光耀光榮,也能夠像男子一樣立身行道,光耀門楣,揚名後世。」
  • 媒妁之言|良辰吉日,女子哭嫁難捨父母恩,淺談古代婚禮習俗
    中國古代以禮法而治天下,「禮」是中華文明的最奧妙傳統,也是最深層次的文化積澱。而「禮」中的「婚嫁」關乎天下所有男女,幾乎作為中國人,婚嫁禮法是必須歷經的一個過程;在現代社會,婚嫁依舊繼承了古代禮法的一多半傳統,例如提親下聘禮,訂婚、結婚這一系列流程在中國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