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李白《怨情》
古代男子實行「一夫多妻」制度,如果家境好,就算男子年紀大了也能娶到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擁有這樣婚姻的女子往往是不幸的,就如同1992年,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樣,入了男子的深家大宅,逃也逃不了,幾房姨太太總是在爭風吃醋。
不僅如此,張先到了垂暮之年,還娶了一個小姑娘,被蘇軾嘲笑:「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在古代常常出現「老少配」的情況,年齡的差距,給兩人造成了巨大的鴻溝,婚後生活也往往不幸,最慘的還是那些年輕貌美的女性。
可以說,古代男子非常偏愛娶十四五歲的姑娘,也有大量女子在此時就已經出嫁,為什麼古代男子專挑這麼年輕的女子,等到十七八歲,或者上了二十歲再娶不行嗎?這麼著急,究竟是為了什麼,還是說這裡面另有隱情?女子過早的嫁人並非一件幸運的事,男子娶這些年輕女子,並非有什麼不良癖好,主要原因有三點。
重男輕女思想束縛
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對女子的束縛也很多,未婚女子如果拋頭露面,會被人們說閒話,女孩子在出嫁之前,可以沒有文化,但是家裡一定會教她「三從四德」,劉備也曾說過:「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在古代「附屬品」非常貼切地形容了女人的地位。
俗語中也多有「女大不中留」、「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等,女方自己家裡,等她長到十五六歲的時候,就會盼望著她嫁出去,甚至在嫁出去之後,回娘家也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甚至嫁出去之後,跟著丈夫漂泊一生,也不能回到家裡,就連王公貴族家的千金小姐也講究「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皇帝著急!發展人口數量
女子早早出嫁,和古代律法有關,越王勾踐規定男子20歲娶,女子15歲嫁。到了宋仁宗時期,更加離譜,規定男子15歲娶,女子13歲嫁。明太祖朱元璋則規定,男子16歲娶,女子14歲便可以嫁人。除此之外,漢朝孝惠皇帝還規定,要是誰家女兒在15歲以上還沒嫁人,就要罰款600錢,這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是很重的負擔。
讓女子們這麼早出嫁,也是因為戰爭,王朝幾百年更替一次,每次王朝更替,天子改性的時候,都會發生戰亂,其中犧牲最多的就是男子,在城內出現戰亂的時候,不管男女都會被殃及,所以天子不得不以律法的形式,發展人口。除此之外,國家常常會被匈奴侵擾,戰場一直都存在。
醫療水平低,壽命短
在古代,要想平平安安養大一個孩子不容易,女子懷孕是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流產,生孩子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生一次孩子對女人來說,就像是到鬼門關走了一遭,分娩的時候如果處理不好,還會出現「破傷風」。要把一個孩子養大也不容易,因為醫療水平有限,孩子們都經不起災病,能活下去的一般都是身體素質好的。
除此之外,古人還有近親結婚的習慣,尤其是王公貴族中,這種現象最明顯,比如隋唐時期最出名的「五姓七望」家族,為了保證血統的純正,他們的子女在選擇配偶時,只能是固定的家族中人。這樣最容易出現遺傳病現象,人們的壽命也不長,他們一生的進程也比現代人快,從而也導致很多女子只有十四五歲就出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