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三從、四德、五倫、六禮、具體是什麼?

2021-02-07 跑贏大盤的王者

三從四德,一直以來為大家所詬病,是封建社會對女性沉重的精神枷鎖。


現在先來了解下,三從四德究竟是哪三從和哪四德?




所謂「三從四德」,其實就是三種道德關係和四種品德。


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從最早是在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復傳》裡出現的,而四德則是《周禮·天官·九嬪》。


三從四德,雖為我們現代人所詬病,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對我們每個家庭的影響仍然存在。


所謂的「三從」意思是說:


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


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


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這裡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順從、跟從」之意,而是「輔佐、輔助」的意思。從而也體現出在一個家庭中,女子的重要性。





相對來說「四德」就更為清楚明了:德、言、容、功。


第一是人品和道德,第二是言談和知識修養,第三是相貌的端莊穩重,第四治家之道。


品德是人的立身之本,言談是人的修養,相貌則是人的外表,治家則是人的能力問題。


四德裡面著重強調了一個人的內心美。女性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扮演的都是幕後英雄,誰不希望自己擁有一個品德良好,賢淑端莊的妻子呢?





「五倫」指的是什麼?


「五倫」,又稱「人倫」,是人與人之間基本的道德關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孟子•滕文公上》中說:「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認為: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人類社會就是一張覆蓋的網,由這五種關係編織而成,為人處世都離不開這五種關係。脫離這五種關係的話,那你講一事無成。





「六禮」指的是什麼?


六禮,是古代的婚姻禮儀。以六禮為代表的婚姻禮儀,是古代婚姻禮制的主幹,在我國延續了2000多年,至今仍在延續。


「六禮」,早在周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六禮的名稱分別是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納彩,即男方派人送禮品到女家,表示願和女家結親。女方如不同意,便拒絕收禮。俗稱相親,大部分農村地區仍然流行,城市中的相親會則是一種新的納彩演變。


問名,即女方接受男方的求婚意向後,男方和女方互相交換各自的生辰年月,以及姓名排行等。


納吉,即男方將兩人的信息,送到宗廟裡卜問這門婚姻的吉兇,如得兇籤,便止婚,如得吉籤,就通知女家,雙方婚姻關係正式敲定。


問名和納吉同稱為「合八字」。(部分農村地區仍然流行)






納徵,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下聘禮」,這是正式的訂婚儀式。通常以深紅和淺紅的衣物、束帛、鹿皮作為聘禮,不重不豐,多是禮敬的象徵。現在稱為訂婚禮。後續則要給全女方要求的「彩禮錢」。


請期,即男方確定婚期後,通知女方。現在稱為結婚日。


親迎,即指到了結婚的日子,男方先去女方家,女方父親在門外迎接,帶女婿去祠廟拜祭祖先;車或花轎停在大門外;女方來到車(轎)旁,男方長揖,請女方上車(轎)與之同歸,親迎以後,整套婚儀便結束。


古時,婚姻一般都是父母包辦,相對現在來說人民更加崇尚自由婚姻。


相對的規矩也沒有那麼繁瑣,但是現在結婚的彩禮錢比古時可高多了。



王者財經APP最新力作——「漲跌停探秘」正式上線!長按下方二維碼了解產品詳情!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下載「王者財經」APP。

相關焦點

  • 61、什麼是「四端」、「三達德」和「五倫」?
  • 三綱、五常、五倫、四維、八德分別指什麼?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一種封建倫常秩序,即封建家庭關係秩序與政治關係秩序。 五常:仁、義、禮、智、信。 同樣是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他在孟子五倫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了仁義禮智信五常,是對孟子五倫的具體化。
  • 古代的「三從四德」具體指什麼?
    那麼,三從四德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出自《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三從」與後來習稱的「三從四德」之中的含義並不一致。「三從」原本指的是貴族婦女為親屬服喪的儀制,「從」的意思是在儀制上的依從,而不是權力關係上的服從。後來,「三從」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
  • 五倫關係就是「道」,按這個「道」去做,就叫「德」
    如果有一個朝代說父子之間起了爭訟,或者說有幾起這樣的事情,這個臣子都會上書給皇帝,說這個事情非常嚴重,社會的風氣已經敗落到很嚴重的程度,要引起關注了。所以古人說「人棄常,則妖興。」剛才我們講了「三綱」,還有「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人把這「五常」都給拋棄了,不仁不義,然後不講禮,沒有信,仁義禮智信,無智,這個時候就是「妖興」。
  • 四德巡禮丨泰山區凝聚「四德」正能量,讓傳統美德浸潤民心
    近年來,泰山區通過實施善行義舉四德榜提升工程,做好善行義舉四德榜「榜上有名」先模人物的評選和發榜工作,建立健全了社區(村)、街道(鎮)、區三級善行義舉四德榜,實現了城市社區、行政村、街道鎮全覆蓋。截至去年底,全區7個街道、188 個社區(村)完成了善行義舉「四德榜」發榜工作,建立了「四德工程」檔案。
  •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
  • 中國古代的「五倫十義」是啥意思,對今天的我們到底有無借鑑價值
    十義「五倫」是指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十義」是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五倫十義」用詞比較淺顯,大部分從字面上就能理解,其中「十義」則用最簡潔的語言點明了「父子」「兄弟」「夫婦」「長幼」「君臣」這五對互相依存的人際關係最基本的相處規則與要點,我認為對今天的我們還是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的
  • 農村人常說「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說的啥意思,看了才明白
    農村人常說的錢有三不借,都包括什麼樣的人?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一般人都會說當然是不熟悉的人不能借,吃喝嫖賭的人不能借,再就是好吃懶做的人不能借。其實這個問題應該有很多種回答,如果讓我回答,我選擇對父母不孝順的人不借,因為對父母不好的人根本不能交,所以沒必要借錢給他們。第二是表裡不一的人不借。我比較討厭那些看上去很親切,而實際上很陰暗的人。
  • 老話常說:「錢不借三,禮不隨三」,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老話常說:「錢不借三,禮不隨三」,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文|關關說史 其實生活了那麼久,你會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不懂不明白的東西,往往都是需要從大人那邊學過來,或者看看就懂了,有些大家曾經聽到的一些俗語,一般都是從農村那邊傳過來的比較多,而且你會發現那些花覺得非常的有道理,所以今天小編也是為大家講一個農村老話常會說的一句話,這句話就是「錢不借三,禮不隨三」,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作為古代婦女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三從四德」指的都是什麼
    「三從四德」其實是由「三從」和「四德」兩個詞語組合而成,其中「三從」出自於《儀禮·喪服·子夏傳》中的「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則出自於《周禮·天官·九嬪》中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 什麼是五倫八德
    那我們就從以兩口之間入手,來說說五倫,也就是五種倫常關係,倫就是倫常,我們先說最簡單的家庭二人之家,夫妻二人。也存在倫常關係,那就是夫妻倫。將來有了孩子那就變成了三口之家,除了夫妻輪之外,有多了一倫,父子倫,
  • 五倫關係
    她回去之後搬了三張椅子,請外婆、爸爸、媽媽坐。然後對著父母講:「我已經三十五歲了,三十五年來讓父母操了不少心,也做錯了一些事情,現在我已經學習聖賢教誨,往後我一定盡心盡力做一個孝順的女兒。今天是我的生日,更是母親的受難日,所以我要向母親行三跪九叩禮。」說完之後就拜下去,這個第一拜拜下去,母親眼淚就流下來;第二拜再拜下去,在旁邊看著這一幕的兒子,不由自主就走到自己父親的身邊開始幫爸爸按摩。
  • 六穩六保具體內容指的是什麼?2020年兩會六穩六保解讀
    中央提出,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  那麼,什麼是「六穩六保」呢?  5月22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強調,加大「六穩」工作力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 經營好關係,便經營好幸福,用「五倫」解讀幸福人生的五大關係
    五倫就是指: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係準則。幸福家庭--離不開經營好人生中的「五倫」!所以要處理好家庭關係離不開處理以下五種關係!01和父母的關係孝字為先,在五倫關係中排在最前邊的就是父母,由於現在社會的家族單位越來越小,孩子也越來越少,所以父母大多從小就對自己的孩子倍加寵愛
  • 農村老人常說「雞不三年,犬不六載」,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老人常說「雞不三年,犬不六載」,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過去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養些牲畜,雞鴨貓狗之類的,養雞養鴨主要是為了吃蛋,而養狗主要是為了看門護院,可能是因為養雞養狗的多了,農村的老人們還總結出來一些關於它們的農村俗語,「雞不三年,犬不六載」還有「貓來窮,狗來富」等等,在我們當地倒是沒有雞三狗四的說法,而是說「雞不六載,狗無八年」。
  • 佛門常說,要六根清淨,到底什麼是六根?
    佛家常說,學佛人要六根清淨,你知道什麼是六根嗎?相信大多數學佛人,沒有不知道什麼是六根的,但還有一些初學佛法的人,或許對六根還不太了解,若不了解六根,後面的學佛過程就會受到阻礙。六根在很多佛經當中都會經常提到,所以只有先了解六根,以及六塵等基礎內容,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佛經的經義。
  • 老祖宗常說:「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哪三種禮不能隨?
    俗語就是祖先們學習與思考的智慧結晶,它蘊含著豐富而又獨特的文化內涵,可以說通過這些俗語我們可以跨越時空隧道了解古人的思想,再經過現代人加工創作,完全可以適用於現代社會。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俗語都來自民間,古代的百姓可能會缺錢、缺食物、甚至是缺知識。可是百姓們最不缺的就是生活經驗了。
  • 常說的「增強免疫力」,到底具體指什麼?
    所以,成人的免疫力改善,是個客觀的未解之謎,以至於無論是醫生還是科學家,對於患者,都是說,保持充足睡眠,適度運動等這樣非常模糊的概念。 不過,對於寶寶來說,免疫的研究卻要清晰了許多,為什麼?因為寶寶的後天免疫是一個從無到有逐漸形成的過程,這也給了我們一個觀察研究人體免疫的機會。所以,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寶寶的後天免疫建立來一窺免疫可能的形成途徑。
  •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祖宗說的在理嗎?
    "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是一句廣為流傳的民間俗語,雖然在現代社會很難再被人提起了,但是也不得不說的是這些幾乎就要被我們所遺忘的,正是我們老祖宗經過無數次印證之後,總結下來留給我們的重要財富。至於我們後人而言真的應該好好的對此進行總結和歸納,以便更好的傳承下去。
  • 周公之禮是什麼意思?周公之禮的由來是什麼
    「周公之禮」通俗指夫妻同房,做愛,發生性關係。「周公之禮」是漢語中關於性關係的一種委婉說法,有點戲謔的意味。  相傳西周初年男女濫情,但是周公發現這樣不行,於是規定:男女在結婚前不能隨便發生性關係,除非到了結婚當天才行。後來人們管這個叫「周公之禮」。傳西周初年,世風澆薄,婚俗混亂。輔佐天子執政的周公為整飭民風,親自製禮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