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倫」是指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十義」是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五倫十義」用詞比較淺顯,大部分從字面上就能理解,其中「十義」則用最簡潔的語言點明了「父子」「兄弟」「夫婦」「長幼」「君臣」這五對互相依存的人際關係最基本的相處規則與要點,我認為對今天的我們還是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的!
「十義「 用今天的大白話來解釋就是
1 有血緣關係的長輩和晚輩之間要珍惜,維護好彼此之間的骨肉親情關係
2 兄弟姊妹之間要互敬互愛,相互扶持
3 夫妻雙方在婚姻生活裡要有命運共同體的意識
4 日常生活裡要尊老愛幼,注意上下尊卑的倫理秩序
5 上下級之間要相互體諒,上級要寬待下屬,不苛全責備,人性化管理,下級也要忠於職守,支持領導的工作
「五倫十義」在中國古代歷來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它和我在前幾篇文章中闡述的「四維八德」等其他修身準則一起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由於歷史的局限性,諸如「君仁」「臣忠」之類的提法已明顯不合時宜,但我們取其核心理念,把它變通應用到現代社會廣泛存在的上下級關係之中,不是一樣有它的現實意義嗎?
有一句最著名的話,叫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待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您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可以奉若瑰寶,也可棄如敝履,但請您在作出決定之前,最起碼了解一下您將要作出取捨決定的對象,搞清楚它具體說的是什麼內容,有無借鑑傳承的價值,而不是主觀地,沒有根據地,條件反射似的,歇斯底裡地一概斥為封建糟粕,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敬,也是當事者個人的悲哀!
令人欣喜的是,沒有號召,也沒有動員,一部分傳統的啟蒙讀物,諸如 "弟子規" "三字經" "千字文"等等正在被越來越多先知先覺,慧眼識珠,痛定思痛的家長從落滿灰塵的故紙堆裡自發地撿了出來,清理掉表面的灰塵之後把它們恭恭敬敬,端端正正地放在了自家孩子的面前,靜悄悄地為自己剛剛牙牙學語的幼兒插上了一對立德育人的教化翅膀,什麼是起跑線?這就是起跑線!噢,不對,既然插上了翅膀,那就應該叫起飛線,二十年後對比一下大批沒有經過這種傳統文化薰陶的同齡孩子,您覺得哪種孩子會更有教養和前途呢?
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真正有素質,有修養的精英人士,從來不需要銀託盤,更不需要白手套,即使一時時運不濟,篳路藍縷,但言談舉止之中透露出來的儒雅之氣,依然會讓人第一時間就認定,這是一個「貴族」! 這種在文化中孕育出來的高貴氣質絕不是一些沐猴而冠,胸無點墨的鼠輩所能望其項背的!
三字經裡說「人不學,不知義」,這裡面要學的不是指眾所周知的「科學知識」,而是修身養性的道德文章,可遺憾的是,這種教育我們目前還欠缺的太多太多了!
重建中華文化自信,正當其時!為此,我願做一名微不足道的馬前之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