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自媒體
英國潮品牌極度乾燥(Superdry)近日宣布退出中國內地市場。 該品牌自2016年進入中國市場, 四年時間已擁有不少粉絲,為何仍逃不過撤退的敗局?
本想在中國市場大展身手
早在今年5月,不少消費者在網上發表評論稱極度乾燥的多家門店瘋狂促銷,並有店員告知消費者該品牌即將撤退的消息。
6月18日,該品牌曾對外表示,在對長期發展戰略進行審查後,公司決定收回對中國業務的控制權,提前終止與中國赫基國際公司的合作關係,未來會保留在中國市場的電商渠道和批發渠道。但如今極度乾燥卻是要全面撤出中國內地市場了。
實際上,極度乾燥在2015年便與赫基國際公司達成中國市場的業務合作。2016年,雙方投資1.8億元左右成立合資公司,正式進軍中國市場。同時,雙方合作的期限約定為10年以上。四年間,極度乾燥在中國市場共開設超過60家門店,並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開設旗艦店。顯然,無論從資金投入、合作時間還是渠道布局來看,極度乾燥原本是想在中國市場大展身手。
令人遺憾的是,極度乾燥在中國市場的業績並不如意。據悉,2016年該品牌虧損約1300萬元。此後,極度乾燥在中國市場的虧損持續擴大。去年年底,該品牌集團發布的2019/2020上半財年數據顯示,公司在半年內淨虧損約5700萬元。
紡織服裝品牌管理專家、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表示,經營壓力加大是極度乾燥撤退的關鍵原因。再加上疫情的影響,該品牌需要重新考慮未來規劃。
極度乾燥在中國市場仍具有一定的粉絲群體。該品牌的官方微博約有50萬粉絲,其天貓旗艦店也有近70萬的粉絲。此外,在極度乾燥官宣撤退後,不少消費者紛紛留言表示「遺憾」「可惜」。
國內品牌崛起
消費者不再聚焦海外品牌
其實,國際快時尚品牌退出中國市場,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繼2018年英國快時尚品牌Topshop、New Look退出中國後,美國最大快時尚品牌之一的Forever 21也作出加快撤離中國的選擇。
在中國這樣充分競爭的市場,國際快時尚品牌除了要面對熟悉同行的競爭,還要遭遇崛起的國內品牌帶來的衝擊,電商渠道的飛速發展更是加劇了時尚服飾行業的混戰,比如消費者們正在打破「國外品牌優於國內品牌」的觀念,開始接受一些淘品牌,而這些品牌與快時尚品牌的客群高度融合。
近些年,國際時尚品牌紛紛撤離的原因,主要在於國際品牌的管理模式太過「按部就班」、不夠接地氣,不能及時應對市場做出反應。
奢侈品中國聯盟榮譽顧問張培英就曾指出,Forever 21進入中國市場不同於其他品牌,去研究市場佔有率,加大營銷力度,而是保持「佛系」狀態發展。眾多快時尚品牌更注重的是品牌文化,對於市場並非是唯一考慮的因素,這與中國的「市場化」理念存在較大區別。比如部分快時尚品牌會根據流行趨勢、季節進行謹慎的調整,這一因素是快時尚品牌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
對於Superdry的撤退,程偉雄則表示,相比Zara、H&M等快時尚品牌,極度乾燥的品牌定位較高,不能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同時,該品牌產品偏工裝風格,儘管擁有一部分忠實消費者,但整體消費群體較窄。
此外,程偉雄表示,由於中國市場具有較大的消費人群,對國際品牌的吸引力較大,這會使得極度乾燥對市場回報預期過於樂觀。程偉雄提到,極度乾燥與赫基國際的合作或許也存在磨合不到位的情況。他認為,後續如果遇到合適的投資方,極度乾燥或許會重回中國市場。
文章來源:綜合自中國商網TB、金十數據
圖片來源於官方及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