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籤署三年來,廣州南沙穩穩地站在粵港澳大灣區推動創新發展的「風口」上,迎來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等重磅科創載體的落地,南沙科學城的規劃建設拉開序幕,此外還有復旦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國際一流高校也與南沙戰略攜手。南沙正努力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樞紐節點。
近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首批人才團隊引進重大專項項目科考航次起航,該航次將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海陸一體化地質結構開展綜合探測調查。這個被視為大灣區海洋科研攻關「新地標」的省實驗室,是南沙區搶佔海洋科技產業發展制高點的一大支撐。
南沙科學城「橫空出世」
由中科院、廣州市、南沙區三方共建的廣州海洋實驗室,只是中科院重倉南沙的其中一角。在廣州南沙這個濱海新城,中科院旗下的創新資源快速集聚。
2019年5月,中科院與廣州市籤訂共建合作協議,南沙科學城「橫空出世」。規劃面積達99平方公裡,南沙科學城瞄準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的定位,欲打造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全球開放合作樞紐、戰略產業策源地和經濟社會數字轉型示範區。
作為南沙科學城的核心區,明珠科學園已於去年9月破土動工,中科院力學所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中科院廣州分院、國科大廣州學院等5個項目將首批入駐。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智能化動態寬域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等三個大科學裝置也部署在南沙,加上更早進駐的中科院「一院三所」,南沙區的尖端科創平臺集群已勾勒出清晰輪廓。
不僅如此,南沙科學城目前已吸引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廣東海洋大學廣州(南沙)研究生院等一批背靠重磅高校的項目落地,華南唯一的國際IPv6根伺服器已落戶,加上早期深耕南沙的華南理工大學廣州現代技術產業研究院、中山大學南沙研究院等,科教融合的態勢初步形成,科技創新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精準醫學研究院打造「未來之門」
打造粵港澳合作創新圈
在南沙慶盛樞紐地塊,備受矚目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近期已完成1700畝土地的平整作業,即將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
隨著粵港深度合作園南沙樞紐片區(起步區)、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等重點區塊的建設推進,來自粵港兩地的科創要素正在南沙加速碰撞流動,為打造粵港澳合作創新圈奠定基礎。
實際上,南沙與香港的科技合作由來已久。早在1999年,廣州市政府、霍英東基金會和香港科技大學等共同合作設立南沙資訊科技園,其後相繼引入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資訊科技園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平臺,成為粵港科技合作典範。
香港科研界也獲得了粵港科創聯動的紅利。2016年,廣州超算南沙分中心啟動運營,成為全國首個聯通內地和港澳地區兩岸的高性能計算和數據處理服務平臺。過去幾年,有100多個香港科研團隊由此用上了廣州的超算資源,使用總核時數超過1億核時。
在大灣區科技合作框架之下,坐落於南沙區的廣州海洋實驗室聯合香港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粵港澳科研力量建設實驗室香港分部、深圳分部,並向香港分部依託單位香港科技大學成功撥付科研經費,實現了廣州市科研資金跨境撥付零的突破。
擁有超300個創新平臺
放眼廣深港澳科創走廊,大手筆、高站位的南沙科學城格外引人注目。它與珠江沿岸的廣州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等遙相呼應,成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力量。
當前,廣州正著力構建「1+4+4+N」高端戰略創新平臺體系,其中「1」即以明珠科學園為主陣地,建成空間布局相對集中、科研資源共建共享、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科研人才高度集聚的科教融合新區,支撐南沙科學城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高端創新資源持續加碼。從早期偏居南沙灣一隅的資訊科技園,到橫跨99平方公裡的南沙科學城規劃;從「一院三所」、霍英東研究院等幾家「老牌」科研院所,擴充到如今13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超過300個各類創新平臺,南沙的科創版圖逐漸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