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哥精選:為什麼人很難擺脫自我中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理解世界?

2021-01-20 京城催眠師

感謝大家的留言。恭喜「飄雪的季節」、「什麼什麼鬼」朋友,各獲得李濤老師籤名版《催眠密碼》一本,稍後我們會與您聯繫,儘快將書送出。沒有得到贈書的朋友,也不要著急,每期「濤哥精選、雜談」留言點讚數前兩位,我們都會送出一本書。歡迎大家積極參與留言!

1597年,伽利略給克卜勒寫的一封信中說:「這些所謂的學術精英,他們對經典充滿了頑固的信仰,而不願意,哪怕僅僅是通過望遠鏡,向外面的未知世界看上一眼,我們應當是嘲笑他們還是應該為他們哭泣?」


伽利略是否嘲笑這些人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他很快就哭了,因為他提出了「日心學說」,很快就受到了宗教審判。


現在我們己經知道地心學說是錯的,日心學說是對的,地球是圍繞著太陽而旋轉的。但是為什麼在長達上千年的歷史裡,我們都會認為地心學說是對的呢?



除了宗教的因素之外,真正的原因在於:我們從一生下來就抱有一個頑固的思維模式,這個頑固的思維模式就是自我中心。


在我們人類的歷史上,最經典的反映「自我中心」思維模式的就是「地心學說」了,也就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自我中心,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自私。


自我中心在心理學上是指:我所看到的一切也應該是別人看到的一切,我所感受到的一切,也應該是別人所感受到的一切,我的視角也是別人的視角。



自我中心的極端表現就是自閉症。你可以找一個兩歲的小孩來做這樣一個實驗:


你在一張卡片的一面畫上一隻小鳥,在卡片的另外一面畫上一輛卡車。你坐在這個兩歲小朋友的對面,你給他看這兩幅圖,確信他知道卡片的一面是小鳥、另一面是卡車。


當你把小鳥的這一面對著這個小朋友,他會告訴你他看見了小鳥。有趣的是,當你問他「我看見的是什麼」的時候,這個小朋友會告訴你,你看見的也是只小鳥。


雖然你坐在他的對面,看見的是一輛卡車,但是對這個兩歲的小孩來講,他所看見的這個世界也就是你看見的世界。他看見了小鳥,所以說你也應該看見小鳥。



這個小朋友出現的這種現象,如果一直延續到成人的話,就會是一種心理疾病,叫做自閉症。


一提到自閉症,你可能想到的是電影裡的,帶有點浪漫色彩的心算天才、音樂天才。


其實,他們的心靈是被禁錮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在這個空間,永遠只有一個視角,就是自己的視角。


所以他們不能去從別人的視角去了解這個世界,理解別人的觀點與情感。


他們始終認為,我所看見的世界就是你所看見的世界,我此時的喜怒哀樂就是你的喜怒哀樂,所以他們無法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和言語溝通。



當然,你可以說,我不是自閉症患者,我能從別人的視角看世界,我能理解別人的喜怒哀樂,我有共情的能力。


但是你真的就完完全全擺脫了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了麼?


假設我給你一件顏色特別奇怪的T恤穿在身上,比如說上面大紅,下面大綠,然後讓你到一群人裡面去走一圈。你認為,會有多少人會注意到你穿了一件顏色奇怪的T恤?


實驗表明,人們認為會有超過50%的人注意到自己的奇怪穿著,而真實的結果呢?只有不到20%的人會注意到你這件衣服。



這種現象,我們稱為聚光燈效應,也就是說無論在哪兒,你都會認為聚光燈是永遠打在你自己身上的。


所以你看,你聽見的,不見得是別人聽見的。你看見的,也不見得是別人看見的。


當然了,你的思維,你的想法,肯定也是和別人不一樣的。但是很多情況下,我們卻會天真地以為,我們的觀點也必然是別人的觀點。



既然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2歲的小孩,也不是自閉症患者,為什麼我們還是難以擺脫自我中心,真正地站在別人的角度去了解這個世界呢?


第一個原因,跟我們大腦的進化節奏有關。


我們的大腦裡,思維的中樞叫做前額葉。在古代面相術中,有「天庭飽滿」一說,指的就是前額葉發達。


前額葉是一個新近進化的器官。在過去的200萬年人類的進化過程中,人的大腦體積增加了3倍,而體積增加的主要部分,就是大腦的前額葉。


這個新近進化而來的器官,在很多方面還不夠成熟,所以我們思維的靈活性、完備性還有所欠缺。所以,即使我們長大成人,我們的思維還經常帶有幼稚的自我中心。



第二個原因,和我們在生活中接受的思想有關。


我們一直被灌輸一個思想,就是我們的心理世界,是對物理世界客觀、忠實的反應,甚至認為心理世界只是物理世界的一個鏡像。


所以我們會認為,每個人的心理世界都是一樣的,你的心理世界就是我的心理世界。但是,這個觀點是錯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獨立的心理世界。所以,你所構建出來的心理世界和別人構建出來的心理世界是不一樣的。


因此,我們必須得承認個體之間的差異,我們必須得珍惜每一種思想的價值。




本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大家好!因為公眾號平臺最近更改了推送規則,為了保證我們每次更新的文章可以被大家看到,請大家在看完文章後點擊一下「」和「在看」,或者直接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哦!

相關焦點

  • 誰都逃不掉的以自我為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思維影響著我們的一言一行,甚至我們明明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總是避免不了,會不由自主的去犯,這是為什麼?因為人會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外部環境的作用力會讓我們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認知。有些人社會經驗豐富,大風大浪見的多了,自己的認知世界基本定型、牢不可破,很難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所以他們很難被別人改變;有些人社會經驗淺,剛剛形成自己的認知,還在不斷的學習完善中,所以就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影響,被帶偏了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才能扭轉過來;但是不論是誰,都會被影響,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 戀愛中,你真的是一個自我中心的人嗎?
    之前經常聽到一些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小夫妻,因為彩禮或者房子鬧到分手,這些看似表面物質的矛盾,往往都是因為背後的一個問題:雙方都不願意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都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事情。女生沒有聽聽對方買不到小碼的原因,而是先入為主的認為對方是故意買小碼,而男方則認為是對方在刁難自己,也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讓女生生氣和傷心,雙方都是在責怪對方。那麼處於自我中心的情侶,會有哪些表現呢?看看這其中有沒有你的縮影: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自我中心是指兒童在前運算階段(2-7歲)的時候只能夠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事物和認識事物,而不能從一個客觀的立場認識事物。
  • 孩子的「以自我為中心」行為需要被糾正嗎?
    隨著孩子長大,2至7歲的孩子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並不少見。在發展過程中,他們開始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看待生活。有一種形容是:他們開始將別人視為太陽系的一部分,自己是太陽系的中心。中心化是指在同一時間內只關注一事件的一個方面的特質,這也是屬於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在這一階段,孩子難以同時思考多方面的問題。例如,孩子看到了便利店,想到要吃雪糕,爸媽不給他買,他的心裡就只會想著便利店的雪糕,而不會去思考為什么爸媽不給他買。這也是這篇文章的重點。自我中心主義,指的是孩子無法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 遠離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也許很多時候我們無法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也很難在嚴格意義上把別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但是如果想要保持一段不錯的關係,就要在相處的時候兼顧雙方或者大家的感受,而不只是你自己。
  • 以自我中心的人,將困於人生最大的陷阱
    自我中心思維源於我們人類天生的狹隘傾向。我們生下來就傾向於從一個狹隘的、自私的角度來認識世界,我們天生就會認為世界是為我們服務的。我們本能的以符合我們利益的方式解釋情景和他人的行為。同時,我們很自然地認為我們的思維方式是合理的。
  • 為什麼抑鬱症很難被人理解?
    在24歲時,英國作家馬特·海格患上抑鬱症,他曾站在懸崖邊企圖自殺,離死亡只有一步之遙。他通過寫作踏上自我救贖之路。 當成為小說家的馬特再次回望生命中那段艱難的時光,他寫下一本書,再現一段克服絕望、走出抑鬱的生命之旅。
  •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的表現及改變方法!
    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為中心,恨不得讓地球都圍繞他的意願轉,服從於他。他們只要集體照顧,不講集體紀律,否則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卻不願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服從他人及集體。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別人。總之,這些人心目中充滿了自我,卻唯獨沒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問題出在自我意識過濃,走向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或者說個人主義思想嚴重。
  • 一個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的人是幸福並且快樂的
    大家好,我是高宇樓,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一個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的人是幸福並且快樂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經常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將成為你生活中一個新的裡程碑。所以,要想改變別人而不傷和氣,請一定要記住這個原則:「從對方的角度出發來看待事情。」人有時即使真的錯了,他也不一定承認。這時,責備他是沒用的,甚至會起相反的作用。
  • 孟遷 自我負責和自我中心的區別
    這個就是一種自我負責:我為我的需求負責,因為我想和你連接。如果是自我中心呢,就有很多假定:你為什麼好幾次都還沒有記住我的名字?你為什麼這麼不重視我?自我中心:一個是他發出一些標準去評判別人,去斷定別人應該怎麼樣。還有一個是他總是向外呼求愛,他指責世界是不愛他的。
  •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為什麼我們很難對別人說不?
    當朋友有什麼需要你幫助時,即使你煩事纏身的時候,也不好意思說不,就連對一個陌生人都很難開口說不,為什麼呢? 而自我的邊界,就是通過這種區分建立起來的。
  • 「我不管,我就要」,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家長該進行束縛
    在睡覺時,不會地躺在床上,而是去拍拍別的小朋友,或是自顧自地大吼大叫影響別人休息,只有老師盯著他,才會消停一些。像小霄這種情況,是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案例,這樣的性格會間接地誘發很多矛盾。而學會換位思考,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想問題,理解他人,則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矛盾。
  •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從心理學角度,深度解析「看客思維」
    問題的根本還是因為從小缺乏同理心,不懂得換位思考,不懂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孩子成長中會接觸到父母師長以及身邊熟與不熟的各種各樣的人,這些人的「看客」的思維方式對孩子這種問題的形成有著直接的關係。記得小學3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被高年級的人打了,我哭著去找班主任老師,老師的話讓我到今天都無法忘懷:「他為什麼不打別人,就打你?」「你就沒有不對的地方嗎?」
  • 意識進化的方向:去自我中心
    意識進化最主要的功能,是幫助我們擺脫從意識開始形成的自我中心主義。自我中心,是當我們形成獨立的主體意識時就伴隨著我們的最大的限制,意識進化的目標就是逐漸從自我中心擴展來到以血緣、地緣連接為根本的種族中心,最後來到以文化連接為根本的世界中心。
  • 視角採擇降低自我中心化認知
    皮亞傑認為,兒童不會一直停留在自我中心的狀態,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和不斷的社會化,兒童逐漸學會區分自我和客體、自我和他人,即從自我中心主義向能理解他人觀點的方向發展,這就是「去自我中心化」過程。視角採擇能力發展對於克服「自我中心主義」認知,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他人的期望並成功應對日常的社會交往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 同情別人很容易,為什麼放過自己卻很難?
    面對類似情況,如果我們能站在朋友的角度看待自己,會怎麼做呢?很大機率下我們會持友善、理解和鼓勵的態度。從自我內心深處產生這類反應被稱為自我同情。心理學家發現,自我同情是在各種環境下提升表現的利器,從健康老化到田徑運動不一而足。
  • 心理學:讓女人滿意很難?看看是什麼情況,或許角度可以換一換
    首先,為什麼要得到妻子的滿意很難?這幾種情況可以考慮下。直觀的感覺這位妻子比較挑剔,比較不好伺候。比較挑剔的背後自有其原因。比如,妻子拒絕伴侶關係、拒絕伴侶,或者妻子自我認同度低自我防禦比較強,等等。妻子拒絕關係,拒絕伴侶。
  • 3歲孩子「自我中心」怎麼辦?兒童認知的發展階段,父母要知道
    前運算階段的孩子是自我中心的,他們不能說出從布娃娃的角度看到的離布娃娃最近的山,認為離自己最近的山就是離布娃娃最近的山。有一段時間,兩歲多的兒子特別愛分享,喜歡吃的東西都要分享給小朋友。愛分享肯定是好事,但「必須要分享」就是煩惱了。比如說,他拿了甜甜圈想要給小朋友,恰好別人不喜歡吃這個,但他非得讓別人拿著,不拿就不行,硬要分享。
  • 摩羯座很難靠近 摩羯座為什麼很難成功
    摩羯座很難的話摩羯座是一個特別講究眼緣的人,他們對人好壞的印象往往第一次的見面很重要,這種感覺其實是假裝不出來的,就比如人們的微表情,微動作,或者是說話的語氣就能夠看出一個人到底是怎麼樣的,摩羯座對於一個人的定義恰恰取決於他第一次和那個人的見面,摩羯其實喜歡那種和自己氣質相仿或者是互補的人
  • 你該知道的一些生活心理學1:愛哭慘的人其實是自我中心重度患者
    本來家醜不出外揚,但生活當中卻往往有那麼一些人喜歡沒事就對別人訴苦,講自己多倒黴多餐,而且講起來還滿滿的自豪感……………………哪個比我慘???其實,向別人傾訴自己的黴運遭遇,確實是有幫助的。第一,有人傾聽,自己的心理壓力多少會減少一些,而且朋友還可以從客觀的角度給點建議,說不定很快就可以擺脫鬱悶和悲傷的情緒,保持心理的健康。第二,如果一個人願意跟你傾訴自己的不愉快,那麼代表這個人是信任你的,可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對和他人相處是有幫助的。只是萬物皆有度。
  • 如何擺脫『自我厭惡』的心理
    那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自己擺脫『自我厭惡』的心理呢?  答案是:當然有!不過在介紹方法之前,先來簡單說明一下,『自我厭惡』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狀態?首先,能勾起『自我厭惡』的情緒,一般都是以下幾種情況:…總而言之,無一例外都是與負面情緒相關。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諸事順利的話,也很難勾起人們『自我厭惡』的情緒。在這種被負面情緒支配的狀況下,人會不自覺、並不停地尋找自己的缺點和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