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從心理學角度,深度解析「看客思維」

2020-12-21 神逗奶爸

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人:

以自我為中心、做事從不替他人著想。在家裡他不懂感恩父母,不能體會父母的辛苦,在學校他不懂與同學和老師處理好關係,工作了也不能與同事很好地協同合作。

他們盲目清高卻不能承受挫折,因為一點點小事就要尋死覓活,工作中一不順心就想要辭職。

為何他們會有這樣的偏激表現呢?

問題的根本還是因為從小缺乏同理心,不懂得換位思考,不懂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孩子成長中會接觸到父母師長以及身邊熟與不熟的各種各樣的人,這些人的「看客」的思維方式對孩子這種問題的形成有著直接的關係。

「看客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幸災樂禍

我的大侄子今年8歲了,平時父母很嚴厲,侄子有什麼事不怎麼會跟我大哥他們說,但很多時候會跟我這個最小的叔叔講。

這天,他苦著臉跟我說:「叔叔,我今天被老師點名批評了,被罰站了一節課。」

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小子平時調皮搗蛋慣了,肯定又是他的問題。

很簡單啊,為什麼老師不批評別人,就批評你呢?

可實際上,他只是低下頭幫同學撿起掉在地上的橡皮,然後拍同學的後背想要還給他。

類似的事情在我們生活中也很常見。

記得小學3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被高年級的人打了,我哭著去找班主任老師,老師的話讓我到今天都無法忘懷:

「他為什麼不打別人,就打你?」

「你就沒有不對的地方嗎?」

多年之後我才真正明白,我受欺負的原因太簡單:那時的我是個瘦瘦小小的小個子,他打我首先是他認為他打得過我。

大二的時候,一個女同學來學校報到的時候,剛下火車一眨眼的功夫,放在地上的背包沒了,學費生活費都在裡面。

在她非常著急地尋找的時候,旁邊的人說:

「丟了多少……什麼?帶這麼多現錢,不是找偷嗎?」

「長點心吧,火車站這麼多人,為什麼不偷別人就偷你?」

事實是她家在偏遠農村,匯款不方便,那個時候不像現在什麼都可以手機支付,我們絕大多數時候也都是使用現金。

之前看到過一個視頻,視頻中一個女孩在一家火鍋店吃飯,被服務員惡意潑水。

視頻中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個女孩說了什麼過分的話。

然而有的網友留言表示:「那麼多人在那裡吃飯,為什麼就潑你?」

「一定是你態度不好!」

「人家做服務員也是人,也希望受尊重,你就不能反思下自己哪裡做的不對嗎?」

現在想來,如果被打的是老師的兒子、丟錢的是自己的閨女、被潑水的是自己的妹妹,他們還會這麼說這麼想嗎?

我對我的侄子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因為帶有成見:他以前老是調皮搗蛋受懲罰。

老師對我說這樣的話,是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順便還想教育一下我,提醒我自我反省。

路人和網友的表現則更多的可能是幸災樂禍。

現在看來,他們只是「看客」,所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很多時候他們沒有表現出同理心,而大多數時候甚至是幸災樂禍。

孩子在這樣的成長環境裡面,只會趨向於同類化,讓自己也變成他們一樣的人。

而相對來說,孩子跟父母的接觸時間最多,如果我們一直以這種思維方式跟孩子相處,孩子難免不形成這種行為意識。

人為何會有「幸災樂禍」心理

說到幸災樂禍就必然要說到同理心,同理心指的是正確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緒,進而做到相互理解。如果不具備同理心,人們則會更多地表現出幸災樂禍。

正常情況下,看到別人有不幸遭遇的時候人們常見的反應有兩種:同情或者幸災樂禍。只是前者會容易表露出來,而後者只有我們自己心裡知道。

就如同我們看到陌生人出糗或倒黴時,會有想笑的感覺,但我們的修養不允許我們當面笑出聲。

這個時候,有的人會以同情為主,而有的人會以幸災樂禍為主。

比如最近國外的疫情爆發和美國種族歧視事件佔據很一大部分新聞版塊,我們留心文章標題或者下方評論,不難發現,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幸災樂禍的意思,有些網友對此也是毫不掩飾。

荷蘭萊頓大學心理學家維爾科·凡·迪吉克等人的研究發現,越沒有同理心的人,在知道主人公的不幸結局後,越容易有竊喜、高興等情緒。

那如何理解幸災樂禍這種心理呢?

首先、人都有一種對「優越感」的心理需求。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自戀滿足」。我們希望自己是好的、幸運的、優秀的、被眷顧的。在看到別人遭遇不幸的時候,我們更能找到這種優越感。

其次,有優越感之後,不一定就會得意洋洋、幸災樂禍,還得有另外一種品質:缺乏同情心。

就算是具有同情心的人,在看到自己的敵人或者競爭對手遭遇不幸的時候,他雖能體諒到對方的痛苦,但難免內心會有竊喜的感覺,只是他不會表現出來給對方加深傷害。

對於惡人遭到報應,我雖然不會幸災樂禍,但也深覺老天有眼。

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因缺乏同理心而來的幸災樂禍,是自戀滿足和同情心缺失的產物

孩子的同理心來自父母的相處方式 

如同成人一樣,孩子也有被欣賞、被認同的心理需求,當他們能夠被父母恰到好處地滿足的時候,他們會感到自己是自信的、被需要和被信任的。健康的自戀是要能夠接受不被滿足時的挫折,而且有適度雄心壯志。

相反,如果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長時間得不到滿足,他的內心則會努力建立起一種自我信任機制:

第一種,他們會自負、誇大,他們渴望自我表現、渴望被關注、渴望被崇拜。在這背後是他們對失敗的恐懼感和深度自卑感,他們一般很難以平常心面對挫折。

有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有的人的自信心就如同是被吹起來的氣球,看似無比膨脹,但只要輕輕一刺便會瞬間消失。

第二種,因為缺乏自信心導致的缺乏主動性,甚至可能有抑鬱傾向。他們對生活缺乏熱情,對人容易產生敵意,而內心卻會存在一些完美的幻想,比如希望自己強大到不需要任何人。

現實中,會有這樣一種父母,他們非常在意成就、面子、地位等,不僅自己一輩子都在為這些而努力而奮鬥,他們也會將這種觀念灌輸給孩子。

他們缺乏同理心,很少能真正地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甚至潛意識裡會要求孩子去滿足他們,他們卻很難認識到這一點。

在跟這樣的父母相處時,孩子被認同、被欣賞的心理需求會一直得不到滿足,相應地,他們會形成上面兩種心理弱點。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很少被同理地對待,他們也很難具備同理心的能力和習慣。

所以,想讓孩子懂得感恩懂得換位思考並富有同情心,家長們需要以同理心來對待孩子。

如何讓孩子具有同理心

現實生活中,多數家庭在物質上並不缺乏,出於讓孩子專心學習的考慮,有的父母會對孩子說這樣一句話:「你只管讀好書就行了,其他的我們來做。

出發點是好的,可實際上給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卻是非常不妥的。

其一,學習本身其實更在於方法和效率,即便不讓孩子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孩子的注意力也會隨時轉移。

其二,孩子如果真正接受並擁有了這樣的觀念,孩子自然很難體會父母的辛苦,不會懂得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不會懂得付出,更不會懂得「回報」。更嚴重的是,對於太小不懂事的孩子,他們可能會形成「你們都是為我的學習服務的」這樣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親子互動中,家長們注意這三點,能有效幫助孩子獲取同理心。

1、鼓勵參與

通過觀察,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有「參與感」,他們最初的時候會在家長做家務的時候去模仿,去「幫倒忙」,如果父母不制止的話,他們會樂此不彼。

我家2歲不到的孩子,很多時候也會這樣,如果我給予鼓勵,他便會特別高興,會屁顛屁顛地幫忙做很多事情。

有時候學會做懶爸媽,學會「使喚」孩子,並不是壞事,讓孩子更多地參與到日常生活中更有利於他們形成對勞動的親身體會,如此才能理解生活的不易,懂得珍惜和感恩。

2、耐心解釋

孩子生下來,我們就應該以同理心去對待他,不論發生什麼事,其他人又會有什麼反應,只要他有疑問而且是我們覺得有必要讓他了解的話,就應該耐心地解釋給他聽。

當別人有高興、傷心、憤怒以及一些奇怪的反應和行為的時候,孩子若有疑問,我們都需要用簡單的他能理解的方式來給他說明。

比如爸媽給買了一個玩具車他會開心、而這個玩具車被別的小朋友摔壞了他會傷心、被媽媽誤解的時候會憤怒、跟媽媽頂嘴讓媽媽生氣了會被媽媽收拾等等。

不管是哪一種情緒以及行為,我們都不能用很主觀的自我意識來灌輸,而要讓孩子明白其所以然。

我們也需要跟孩子解釋:對於別人的這種情緒和行為我們是怎麼認為的,原因是什麼,後果又會是什麼。

我們不缺乏對事物的理解,缺的可能只是耐心,因為我們大多時候忙於瑣事。孩子只有在頻繁的這種交流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從而形成自己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

3、以身作則

這一點其實每一個家長都能意識到,也都在努力做到。因為我們知道通過言傳身教可以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受到正面影響。

行為準則上,個人更趨向於讓孩子真正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自己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寫在最後

幸災樂禍其實是人的正常情感,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弱點,而這些弱點我們都需要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

而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幸災樂禍是因為對方可能的「罪有應得」。作為成年人,我們對事對物都會有成熟而全面的理解,有自己的行為準則。

然而孩子們卻不是,他們的見識不夠,自然不能對事情有全面的認識,如果不正確引導,他們會形成偏激的想法和思維習慣,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以自我為中心。

由此,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富有同情心、具備同理心、懂得關心他人、懂得感恩回報、懂得直面挫折的人,父母們需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也要有足夠的耐心,更要有良好的行為準則來約束自己,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

而這個榜樣身上,不能有明顯的「看客思維」。

【文/神逗奶爸 原創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專注早期教育,分享育兒心得,我是神逗奶爸!期待您的關注,一起努力,做智慧父母!

相關焦點

  • 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度分析了「看客思維」
    你這輩子見過這樣的人嗎以自我為中心,從不為他人著想。在家裡,他不明白感恩父母,也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工作,在學校,他不知道如何處理同學和老師之間的關係,在工作上也不能很好地與同事合作。他們盲目而崇高卻,不能承受挫折,因為他們必須在小事上找到生存之道,如果他們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就想辭職。
  • 孩子「自我」等於「自私」?皆因「泛靈論思維、前因果思維」認知不夠
    聽完朋友的抱怨,我笑著和她講,孩子現在是"自我為中心"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我們父母不要輕易認為孩子這是"自私"的行為。並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的"泛靈論思維和前因果思維"的認知也會貫穿在"自我中心"的發展中。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做出好或壞的評判。"
  • 孩子的「以自我為中心」行為需要被糾正嗎?
    怡禾心理一直陪伴著許多家長和孩子的成長。隨著時間推移,爸媽身邊的寶寶也從軟軟糯糯的小肉團,變成了橫行天下的小霸王。所以,爸爸媽媽面對寶寶的變化,心裏面也會不斷蹦出來更多的問號。隨著孩子長大,2至7歲的孩子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並不少見。在發展過程中,他們開始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看待生活。
  • 「以自我為中心」並非孩子自私,而是每個孩子必須經歷的成長過程
    其實,從心理學家的角度出發,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是很正常的,當孩子在2-7歲時容易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況,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喜歡之物,但這並不是真正自私的表現,恰恰表明孩子在成長一、孩子不願跟人分享,這是成長的表現。1、自我中心思維是這個年齡段的固有思維模式。
  • 心理學解析:為什麼你有著「脆弱的高自尊」?警惕「僵固型思維」
    【作者Tina,只寫有深度的文字】他們高自尊,同時很脆弱生活中,有這樣的一類人,他們的自尊心特別強,但同時又特別脆弱。我有個前同事,姑且稱她為小李吧,她是上海交大畢業,因為我們同一年進的單位,所以我們私下關係很好。每一次我跟她聊起她的母校,她都顧左右而言他,因為我們私交很好,我就問她原因。
  •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伴你高飛》:論「創傷型家庭」要如何自我治癒
    這部電影沒有清楚地告訴我們艾米是如何從失去母親的創傷中走出來的,也沒有告訴我們他的父親是如何從一個大男孩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父親的。然而,在電影的結尾,我們看到了艾米父女修復他們的關係並一起參與社會活動。從頭到尾,每一個細節的描繪和每一個場景的設計都讓我們感受到這個小家庭走出創傷帶來的溫暖。
  • 誰都逃不掉的以自我為中心
    心理學裡面有個基礎的理論,叫做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這個思維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不論我們身在何處、不論我們有多麼優秀。自我中心思維不是說一個人自私自利,而是說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經歷的一切就應該是別人看到的、感受到的、經歷的一切,所以我就是中心。1.
  • 少年兒童以自我為中心並不是壞事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92名家長進行的了一項調查。受訪家長認為現在少年兒童中存在的不良現象主要有:以自我為中心,缺少集體觀念(63.9%),注重外在美,忽視內在美(59.0%),重視成績,輕視品德(57.4%)等。
  • 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行為,家長用這3個方法來糾正
    久而久之,也就導致了孩子們總喜歡以自己為中心。因此,在很多孩子的眼中,父母給自己買玩具是理所當然,外公外婆噓寒問暖地照顧自己也是應該的,別人對自己的幫助也不需要感激…這都是孩子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應該引起重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下,該如何引導你的孩子感激他人,讓他遠離自私、不良的行為。 琪琪在家裡堪稱一個「小霸王」,她在家裡最喜歡看的就是動畫片。
  • 家長不會說話,孩子怎麼會「聽話」:心理學深度剖析說話的藝術
    在心理諮詢師的訓練中,傾聽訓練是一項基本功,也是直接影響到和來訪者建立深度關係的要素,而在家庭的親子關係中,高質量的傾聽也同樣意義非凡。如何做到高質量的傾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持全神貫注。這一點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做到卻很難,因為人的自我中心,使我們在傾聽外界信息的時候,常常會無意識的一邊聽,一邊自由聯想。這樣,就很難做到全神貫注。
  • 育兒角度解析《千與千尋》:論迷失自我的孩子,該如何找回自我
    被湯婆婆奪去名字的千尋,正如在成長中迷失自我的孩子。他們都找不到回家的路,也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但是千尋完成了自我救贖,在最後找回了自我。她尋從一個膽小、怯弱又愛哭的小女孩,成長為一個勇敢重情義,愛己愛人的人,這是一個破繭成蝶的成長過程。
  • 3歲孩子「自我中心」怎麼辦?兒童認知的發展階段,父母要知道
    這就是前運算思維的局限性,他認為別人的思維和自己是一樣的。幼兒園的樂樂,為媽媽準備的生日禮物是,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汽車。他認為自己喜歡的玩具,媽媽肯定也喜歡。他認為別人眼中的世界,和他看到的世界一樣,不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 解析《千與千尋》:論迷失自我的孩子,該如何找回自我:上
    解析《千與千尋》:論迷失自我的孩子,該如何找回自我:上《千與千尋》是宮崎駿爺爺蟄伏了4年執導的動畫電影。上映當年該片拿下日本電影總票房第一。該片得到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等國際電影獎項。
  • 孩子進超市狀況多,其實是因為「自我中心」思維,家長不妨這樣做
    第一,迎合孩子的需求,但是有一個後果,孩子可能越發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秩序感和規則感,久而久之,驕縱、無法無天!第二,直接拒絕孩子的要求,甚至採用一些極端的手法,例如打罵、扭頭就走,不管不顧的冷處理方式。而對於這種處理方式來說,可能會出現更為嚴重的後果!
  • 濤哥精選:為什麼人很難擺脫自我中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理解世界?
    除了宗教的因素之外,真正的原因在於:我們從一生下來就抱有一個頑固的思維模式,這個頑固的思維模式就是自我中心。在我們人類的歷史上,最經典的反映「自我中心」思維模式的就是「地心學說」了,也就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自我中心,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自私。
  • 教師招聘心理學常考人物匯總
    布魯納:發現學習理論認知結構學習理論掌握學習理論教學目標的分類布魯巴奇:四種反思方法D達斯:同時性加工/繼時性加工(認知風格)杜威:實用主義創始人新三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F馮特:「心理學之父」構造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
  • 強迫孩子分享,不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容易導致「自我為中心」
    一、家長強迫孩子分享,傷害孩子的「自我意識」講道理的時候家長總是比較在行,可是論如何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那許多家長的心裡都會打上一個感嘆號,紛紛表示:「臣妾做不到啊!」在分享的這個問題上,冉瑩穎的態度是值得大家深思的,的確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尊重孩子。
  • 《土撥鼠之日》: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改變自我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圖片來自網絡今天我們就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我們應該如何改變自我,以及想要改變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心理學博士陳海賢在《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一書中提到:改變是一種選擇,不改變也是一種選擇。甚至連你告訴自己「我沒有選擇」,也是你的選擇。改變的第一步就是你要改變你的態度,你要意識到自己一直都是有選擇的。
  • 解析《獅子王》:從辛巴的成長史,看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而就在重看這部經典電影的同時,我又從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整個故事其實就是辛巴的成長史,在他從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怕虎,長成真正的草原之主的過程,其實是辛巴"自我意識"的發展。今天我就想從心理學、從育兒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回顧《獅子王》這部老少皆宜的影片。
  • 「我不管,我就要」,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家長該進行束縛
    像小霄這種情況,是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案例,這樣的性格會間接地誘發很多矛盾。而學會換位思考,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想問題,理解他人,則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矛盾。 以自我為中心為自我中心主義,根據自我中心主義的基本原則,「自我中心」,在倫理學方面與個人主義相似,與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更接近。 但更重要的區別在於,自我中心主義代表激進的自私思想。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不太考慮別人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情緒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