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撥鼠之日》: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改變自我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2020-12-21 小阿小居居

《土撥鼠之日》是在1993年上映,由哈羅德·雷米思指導,比爾·默瑞、安迪·麥克道威爾等主演的喜劇片。電影被稱為「時間循環」電影題材的開山鼻祖,獲得了英國第4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創劇本。

《土撥鼠之日》的海報

這部電影的主角菲爾是一個氣象播報員,每天他的工作就是要給觀眾做幽默風趣的天氣預報。在每年的2月2日,他要前往一個名為普蘇塔尼的小鎮,報導當地的土撥鼠日慶典。

事實上,菲爾對這個節目相當不感興趣,而且也對工作感到了厭煩。當他例行公事完成了報導以後,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但是卻被一場暴風雪阻擋,他只能留在普蘇塔尼。

當菲爾在第二天早上6點醒來的時候,菲爾意外地發現自己依然停留在2月2日土撥鼠日。昨天的一切都在重新上演。

圖片來自網絡

驚訝、煩悶、焦慮、不安、絕望、倦怠等各種情緒輪流侵佔菲爾的感官領域,可無論他如何選擇度過這一天,他都始終無法再前進一步,開始了他重複的人生。

在經歷了無法逃脫的「永恆的今天」之後,他絕望,尋死,卻依然走不出2月2日。

最後,他選擇結束原來消極抵抗的生活方式,重新梳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他不再自大自負,他開始關注身邊的每一個人,為身邊每一個人都帶來愛和溫暖,他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開始愉快地度過每一天。最後,菲爾終於走出了重複無趣的一天。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的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們大多數人都在重複過著同樣的生活,不願意改變自己,在日復一日相同的日子裡,度過自己的一生。

圖片來自網絡

今天我們就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我們應該如何改變自,以及想要改變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改變的態度:你一直都有選擇

在電影中,菲爾發現自己一直都被困在了同一天的時候,他感到很驚訝、焦慮和不安,他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這個事情,不知道結束這一天的方法。

一天,他和2個朋友在保齡球館喝酒的時候,菲爾和他們抱怨道:為什麼自己不能被困在自己回憶中美好的一天中,而非要被困在這個自己討厭的土撥鼠之日呢。

二天,其中一個朋友指著半杯啤酒對菲爾說:有人看到這杯酒會說這杯子半滿,有的人會說這杯子半空,我想你就是「半空」型的人。

圖片來自網絡

這時候,菲爾恍然大悟,一天是美好還是糟糕其實都在於自己的態度。因此,菲爾調整了自己應對這件事的態度,結束了這種焦躁不安的生活。

其實,對於改變,你一直都是有選擇的。

心理學博士陳海賢在《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一書中提到:

改變是一種選擇,不改變也是一種選擇。甚至連你告訴自己「我沒有選擇」,也是你的選擇。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你要改變你的態度,你要意識到自己一直都是有選擇的。當你說我沒有選擇的時候,往往意味著:這不是我想要的選擇。

很多人在面對改變的時候,表面上是希望自己有更多的選擇,實際上是在逃避選擇,因為他們不想對自己不愉快的生活負責,他們想要強調我現在過得不好,只是客觀原因:沒有選擇。因為當你有選擇的時候,你還是過得不好,你就要為此負責,因此你將責任轉嫁出去,你就可以安然地說:一切都不是我的錯,因為我沒有選擇。

因此,你需要將選擇的權利重新拿回到自己的手中,這是發展和改變自我的第一步。

但是僅僅只是改變你的態度還是不夠的,你還需要通過改變你的行為,獲得新的強化和經驗來讓改變成為你的一部分。

圖片來自網絡

第二個階段

改變的行為:獲得新的正強化

菲爾雖然改變了他對於「永恆的今天」的態度,但是他又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之中。

菲爾選擇用這樣的方式去度過每一個重複的2月2日:菲爾利用他對重複的一天中了解到的信息去搶劫、泡妞、酗酒、消費......

他通過不斷地滿足自己的欲望來度過這一天。慢慢的,他又陷入了更深的迷茫中去,他覺得自己的生活毫無意義和價值感。最後,他選擇了自殺來逃避這一天。結果,連自殺他都無法度過這一天,不管他用什麼方式自殺,第二天早上6點他依然會從床上起來開始2月2日。

對於改變,我們需要用正強化來影響我們自己。

操作行為主義創始人伯勒斯·斯金納曾經設計過一個斯金納箱,他在箱子裡面養了一群鴿子,當鴿子做某個特定動作時,比如:用嘴啄特定的圈子或者用腳踩槓桿就會有食丸掉下來。經過幾次以後,鴿子會不斷重複做這類動作,鴿子的動作就被食丸強化了。

因此,一個人想要改變,需要獲得強化。這個強化就是新的行為獲得的好處,當這些好處積累到一定的時間,它就被保留在我們的經驗裡面。無意中,我們就會慢慢地改變。

心理學博士陳海選對於強化是這樣解釋的:

改變的本質,其實就是創造新經驗,用新經驗代替舊經驗。創造新經驗需要通過新的行為,獲得新的反饋、新的強化,並切身體驗到它。切身體驗的經驗,信息濃度是非常高的,這跟聽來、看來的道理很不一樣。如果只有想像中的期待,而沒有新行為帶來的新經驗,改變就很難發生。

菲爾不再在煩悶、焦慮、不安中度過一天,他通過金錢、消費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來獲得強化來改變自己度過2月2日這一天。但是為什麼菲爾最後依然會迷茫,還是覺得毫無意義和價值感呢?

因為菲爾用這些行為獲得的是負的強化,而不是正的強化,究其原因就是菲爾沒有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圖片來自網絡

第三個階段

改變的思維方式:走出心理舒適區

真正的心理舒適區不是熟悉的環境,而是我們熟悉的對應環境的固有方式。

在電影中,菲爾雖然獲得了新的強化,但是他依然沒有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他依然用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來生活。他依然只以自己為中心、自私自利、不關心周圍的任何人。因此,他始終逃脫不了2月2日,他的日子越來越沒有意義。

在經歷了連死都得不到的絕望以後,菲爾才明白:消極地抵抗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用固有的思維模式來應對生活會讓生活變得更加枯燥無味。

因此,當一個又一個新的2月2日到來時,他選擇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他學著關心別人,為身邊的每一個人都伸出援手,學習新的知識提升自己。

他不再狂妄自大,他開始學習新的知識、學習鋼琴、冰雕等新的技能,開始擁抱之前被他瞧不起的保險銷售員,挽救流浪老人的生命,拯救從樹上掉下來的孩子,幫助路上車子拋錨的鄰居......

菲爾開始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他開始用真誠和善良來對待每一天。他不再為重複的2月2日煩惱,他真切地體驗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在電影的最後,他終於獲得了女神麗塔的心。第二天一早起來,菲爾發現鐘錶的指針終於到了2月3日。看到外面的皚皚白雪,他平靜但又抑制不住地說:只要有所改變,那就是好的。

圖片來自網絡

美國心理學家保羅·瓦茨拉維克把內容的改變稱為第一序列的改變,把應對方式的改變稱為第二序列的改變。

菲爾一開始只是進行了第一序列的改變,那不是真正的改變,他沒有改變自己,他還是那個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不關心他人的菲爾。當他開始第二序列的改變時,他才是真正地發生了改變。

大部分的人都將改變停留在了第一序列的改變上面,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改變,反而造成了一個一個的問題。

我的一個朋友畢業以後一直碌碌無為,他不停地換工作,每份工作他都只做了幾個月而已。越是換工作,他就越是焦慮,因為他十分想要獲得職業上的進步,實現自我的價值,但是每一份工作他都覺得這不是他喜歡的工作,他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絕望。

這個朋友實際上就將改變停留在第一序列上,他一直在改變的是工作和工作的內容,但是從來沒有改變自己應對成長的方式。他從來沒有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地、認真努力地對待任何一份工作。

圖片來自網絡

大部分的人都是菲爾

在影片中,當菲爾在和2個朋友抱怨自己為什麼被困在2月2日,過著重複又令人討厭的日子的時候,他的朋友說:我的人生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絡

大部分的人雖然沒有像菲爾一樣被困在同一天,但是他們每天都在度過一樣生活。

很多人每天都過著同樣的生活,每天早上起床去上那自己不喜歡的班,下班以後就躺在沙發上沒完沒了地刷手機,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重複下去。

之前有一個上熱搜的新聞,是一個收費站的大姐因為收費站被撤掉就振振有詞地對領導說: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給了收費,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我有一個朋友在體制內工作多年了,按照外界的看法,屬於端了「鐵飯碗」的人,但仍然是每天焦慮到不行,因為她自己一直過著「溫水煮青蛙」的生活,青春耗盡卻身無長物,老早就過起了「一眼望到頭」的日子。但是她也不願意改變,她一直說我沒有辦法改變,我需要這樣一份穩定的工作。

不管是收費站的大姐還是我的這位朋友,他們都是現實生活中的「菲爾」。他們都想要改變,但卻缺乏改變的勇氣,他們被自己思維的枷鎖所禁錮,在生活無盡的循環往復中失去了自我。

關於改變,每個人都有選擇,對於選擇,每個人都需要勇氣。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生活的主人翁,而不是困生活某一天中的「菲爾」。

相關焦點

  • 《土撥鼠之日》:從心理學意義療法看如何在生活中尋找人生的意義
    ——尼採《土撥鼠之日》是上世紀90年代初由哈羅德·雷米斯執導,比爾·莫瑞主演的一部電影,曾獲得過第47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原創劇本獎。這部電影被稱為「時間循環」電影題材的開山鼻祖。《土撥鼠之日》海報這部電影的劇情很簡單:菲爾是一個電視臺的氣象播報員,每天除了給觀眾做風趣幽默的天氣預報外,在每年的2月2日,他要前往一個名為普蘇塔尼的邊境小鎮,報導當地的土撥鼠日慶典
  • 《冰雪奇緣》心理學啟示:從面對恐懼到接受自我需要度過3個階段
    只有敞開心扉、接受恐懼、對面恐懼,才能戰勝恐懼、找到新的自我和人生價值。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一下,我們如何認清楚我們當下所處的人生階段和如何戰勝恐懼。美國著名作家威廉·布裡奇斯在《轉變》這本書中提到: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的人生轉折期,而轉折期的心理歷程,有它自己特有的規律。
  • 《土撥鼠之日》:生活一成不變、重複?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幸福?
    一覺醒來,發現你的人生被定格在了2月2日,你總是被同一首歌吵醒,出門碰到同一個胖子,同一個老人向你乞討,踩進同一個水坑……這個匪夷所思的故事正是1993年的老電影《土撥鼠之日》中男主角遭遇的事情,在普蘇塔尼小鎮突遇暴風雪後,Phil遭遇了時間停滯,每天都生活在土撥鼠之日。
  • 自我發展心理學的43個常見問題解答
    1 什麼是自我發展心理學?自我發展是一條不斷延伸的路,從如何改變行為,轉變思維,如何改善關係,走過轉折期,到如何完成人生各個階段,為了回答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人生發展?陳海賢老師提出了 自我發展心理學這個概念,他是浙江大學的應用心理學博士,前浙大老師,10多年的專業心理諮詢師,接待了6000多位來訪者。
  • 《土撥鼠之日》:幸福生活,從改變自己開始
    電影《土撥鼠之日》的男主角氣象播報員菲爾在一次執行任務偶遇暴風雪後,就遇到了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他的時間停止在了美國傳統的土撥鼠日(2月2日)。他每天醒來的一天一直都是這一天:見的人,說的話,做的事分毫不差。當他意識到自己生活在這樣的時間怪圈,試圖想辦法改變,結果都是徒勞。他十分苦惱,憤懣,無奈。
  • 看電影學創意寫作:《土撥鼠之日》之把每一天過成「頭號玩家」
    51種案戀 《土撥鼠之日》是一位非常有創意、深度啟蒙的電影,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是我看了又看、每一次都會從中提煉出非常棒的創意啟蒙點。雖然我並不鼓勵人人都去搞破壞,但我們可以嘗試在外部規則和自我發展之間尋找一條平衡之路,不要總是活在「怕這、怕那」裡,能有勇氣去追尋自己認為能夠沉浸其中的事物,又不會對他人和環境產生傷害。 菲爾能開汽車去鐵路軌道上,是因為自己知道自己根本沒有明天,明天還是今天,那對我們來說不也一樣嗎?
  • 《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心理學
    如何養成一個新習慣、如何改變心智模式、如何擁有高質量的關係、如何走出人生艱難時刻、如何在不同人生階段完成不同使命,這些問題時常困擾著我們。然而,解決這些問題,心理學能為我們提供不少線索。《了不起的自我》這本書正是從改變、思維、關係、人生瓶頸和人生階段五個方面,教會我們如何進行更好的自我發展,如何成為了不起的自己。
  • 如何從心理學角度看職業發展、職業困惑?
    這一篇,從心理學的角度結合「冰山模型」裡提到的,最深層的人的心理「動機」,來分析作為職場中的我們,對於自己職業生涯該從哪裡角度去理解和分析。(結尾附上性格測試量表及如何發現自己潛意識的文章地址)先來幾個靈魂拷問:「 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能什麼?」
  • 從心理學角度看,四十歲的女人最需要的是什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每個人的心智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成熟。一個人到了40歲以後,往往因經歷了長時間的社會磨練而變得沉穩老練,其觀念、人格也已經確立下來,做事不再像以前一樣衝動。那麼,對於四十歲左右的女性而言,她們最需要的是什麼呢?心理學家認為,主要是三樣東西。
  • 看電影學創意寫作:《土撥鼠之日》之如何打破原地打轉的惡性循環
    《土撥鼠之日》是一位非常有創意、深度啟蒙的電影,主要講述了天氣預報員菲爾在小鎮報導節日的時候,突然進入了日復一日原地打轉的惡性循環,菲爾進入了人生的至暗時刻,在經歷過無數次重複的劇本後,他終於調整到自己最好的狀態,把同樣的一天活出了最好的版本,活出了高光時刻,最終不僅贏得了全鎮居民的讚賞,還成功跳出了鬼打牆的生活狀態。
  • 《土撥鼠之日》放棄對抗、接納現狀、改變思維,才能擁抱新的生活
    當身邊有朋友和我吐槽生活壓抑、對未來感到絕望的時候,我一定會推薦《土撥鼠之日》這部電影給他看。為什麼我會如此強烈推薦朋友在迷茫時看這部電影呢?因為它曾深深改變了我的生活觀,即使到了今天,電影傳達出來的核心精神還一直影響著我。
  • 心理學:一個成年人必須經歷的三個階段,只有這樣你才會變得成熟
    為什麼會這樣了,因為你長大了,成年了,你終究要變成了一個社會人,你也終究會經歷以三個階段:夢想調整階段:你已經開始懂得原來想的不現實用不了真正進入社會,你原來的理想、夢想都會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環境教育中磨去稜角,變成相對現實的期望與目標,比如你原來想當科學家,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接受教育與社會經驗的增多,你逐漸明白,數學和物理不是很好,當科學家估計有點難,還是努力一下
  • 《人類發展心理學》課程回顧|從心理學視角探索人類發展軌跡!
    12月19~20日,學威國際商學院特聘深圳大學心理學院李曉東教授,為西班牙武康大學深圳班MBA學員講授《人類發展心理學》。課程導師簡介李曉東教授深圳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後,中國心理學會認定心理學家。
  • 《天諭手遊》土撥鼠任務介紹土撥鼠之日怎麼樣
    天諭手遊土撥鼠之日詳解 土撥鼠任務詳解,,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本次的土撥鼠之日觸發條件介紹吧。1、首先就是玩家們需要在以下的地方尋找到土撥鼠,這個地方就是螢川郡,其具體的位置就是在(-949.477),等到小夥伴們尋找到以後在觸發到對話,可以的知道一些信息。2、在對話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它是想要吃土豆這個食物的,所以我們就需要買土豆給他啦,具體是怎麼買的呢?
  • 解析《獅子王》:從辛巴的成長史,看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而就在重看這部經典電影的同時,我又從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整個故事其實就是辛巴的成長史,在他從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怕虎,長成真正的草原之主的過程,其實是辛巴"自我意識"的發展。今天我就想從心理學、從育兒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回顧《獅子王》這部老少皆宜的影片。
  • 何炅力薦《土撥鼠之日》:你怎樣過一天,就能怎樣過一輩子
    節目中說,最近有一次刷看了《土撥鼠之日》,還用了劇情中的人物對白,來闡釋「半空」還是「半滿」人生。基於對何老師的喜愛,晚上,我就打開了視頻播放器,果不其然,有不少彈幕飄著:「青峰力薦」、「明偵來過」、「何老師安利」。
  • 《移動迷宮》導演拍科幻 概念近似《土撥鼠之日》
    《移動迷宮》導演拍科幻 概念近似《土撥鼠之日》 時間:2020.04.3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kino
  • 請看電影《土撥鼠之日》賞析
    《土撥鼠之日》影片主角這是1993年的一部經典喜劇《土撥鼠之日》,影片用幽默風趣的方式引發觀眾對於人生的思考,一個人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今天。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我們大概會得出自己的結論。主人公菲爾是一個非常自我的人,總以明星自居。
  • 精神分析之自我心理學的創立與發展
    但在他研究的後期,尤其是跟榮格、阿德勒決裂後,慢慢意識到了自我的重要性。1923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自我與本我》一書,正式提出自我、本我、超我新型人格結構模型。對自我的重視從此產生,在精神分析發展後期特別重視,以至於提出了很多跟自我相關的理論。
  • 孩子自我意識什麼時候形成的?這些關鍵階段,需要用心教育
    心理學上講「自我意識」有4個特點,了解這4個特點也很重要。特點一:意識性心理學講的意識性,就是有意識,區別於無意識和潛意識,所謂意識性,就是孩子已經可以對自我對他人和環境之前的關係有著明確、清晰的理解和覺察的能力和態度。